物理实验课短篇心得体会及收获 物理实验课短篇心得体会及收获感悟(9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物理实验课短篇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感悟一 高一物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教师难教,学生感觉到也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从教二十多年,在和学生交流时,常听到学生这样说:“物理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许多物理教师也认为这种情况在高一新生中相当普遍,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学习过程存在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的梯度过大
初中物理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易于学生接受。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的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况且高一新生还未形成较好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解题技能。对数学符号和物理专用符号的区别,图象结合物理情境的想象与思考能力的培养,解题时画受力分析图和运动情境图的习惯和规范还未养成,物理量的单位、有效数字、方向以及解题格式的规范化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
2.高一新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还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高一新生面对新的教育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少学生感觉还很不适应,心理波动大,存在着明显的“过渡期”。中考结束后我曾对学生的成绩做过一次调查,绝大多数同学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或很不满意,主要原因是对高中阶段的学习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不适应阶段持续时间越长,对学生学习影响越严重。另外高中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与初中大不相同,高中阶段的课程明显增多,且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进度快,知识原理抽象,各部分知识又相关联,学生如果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概念,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每次上物理课,都觉得听不大明白,不能及时地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这样就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3.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能力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常用的就有十多个,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几个物理量都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更是难上加难,如:
在运动学中用v-t图象的斜率求加速度,而此时学生还没有学过斜率概念,在运动和力的合成与分解中要用到三角函数知识,而学生却只学过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定义,一般三角函数定义和最简单的三角公式都还没有学,学科知识之间的不衔接也增大了高一物理教学的难度。
感悟二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对于进入新课改的一线教师来说,面临的最显性的变化就是“新教材的变化”,首先,它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变为现在的一纲多本;其次,它变板块体系为模块体系,以模块为单位实施教学;第三,教材 “增胖”了许多,开设了许多栏目,例如,思考与讨论、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慢步、sts等。增多了许多与生活、生产和现代科技紧密联系的信息与材料,因此,如何使用新教材是摆在每个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的体会是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新教材的处理上要做到“用”、“研”、“选”、“活”,既用好教材,研究教材,选好教材,灵活处理教材。
感悟三 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变成为课堂教学行为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课程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面对这些要求,教师要努力转变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或只满足于让学生感觉到新奇或吸引学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要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到注重素质的培养,不断地探索、实验、总结和完善提高。
感悟四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的方法
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有利于能力的提高,要实现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首先,对基础知识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致,否则会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并给以后学生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例如:在讲解“静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不透彻,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就会经常出现摩擦力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其次,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要尽量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不能在课堂上一味地增加课堂的容量,要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我认为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近感,从内心乐意云接受新的知识,使知识变得更易识记,更易掌握。例如: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以往的教学过程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板演推导运动规律,接着讲解例题,最后总结解题规律结束教学过程。表面上看,整堂课讲解了例题,教师会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实则不能,很多学生经历了几个星期的学习也不能把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与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记下来,原因是,学生没有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没有得到情感的体验,很难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转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起发掘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透视学生观察,实验、思维等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对于物理实验课短篇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单位。
过程与方法: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科学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学难点】温度计的使用。
【实验器材】各种温度计各一只,演示温度计一只,三只烧杯,分别盛冷水、温水、热水。
【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一)
水无常形,变化万千,无处不在。
云,形状各异!似鱼鳞,像城堡。你是否知道,让人浮想联翩的云从哪里来?
雨,时而悄然无声,时而瓢泼倾盆。他来自何处,又落向何方?
雪,使大地“银装素裹”!传说雪花来自天上“婆婆”的羽毛枕头,你相信吗?
解疑合探(一)
1、水变化万千,它不仅可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化为露、雾、霜等,那么自然界的水是怎样循环的呢?让学生讨论,看教材p3.
2、将冰放入水壶中,然后加热,观察冰的变化。
不断加热,水沸腾后,用勺子靠近壶嘴。
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找学生总结:水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称为物态变化
设疑自探(二)
1、什么是温度?符号?
2、生活中常用的温度单位及单位符号?
3、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
4、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怎样读?
5、还应了解自然界中哪些温度值?
6、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什么?它与摄氏温度的关系是什么?
解疑合探(二)
〖演示〗请一位同学将手伸入三只分别盛冷水、温水、热水烧杯中并说明感觉。
教师:从这个实验中可知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2022初中物理教案2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
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
(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2022初中物理教案3教学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
物理实验课短篇心得体会及收获 物理实验课短篇心得体会及收获感悟(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