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余秋雨《君子之道》简介及读书笔记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1-3124

  【余秋雨《君子之道》内容简介】

  余秋雨最耗费心血的总结性论著,阅万卷行万里,十多年苦心探索的终极成果;独家解读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不了解君子之道,就像一个中国人无法讲清楚自己是谁!”

  余秋雨耗费十几年探索,阅遍文化,行尽千里,撼动万亿华人读者,终成总结性成果。“那么多年过去,直到今天,终于可以搁笔搓手,告诉读者,我把事情的另一半也做了。”作者一切的研究都是为了研究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做准备,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对自己的集体人格极为敏感。

  一切文化的核心机密是集体人格,而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之于中国,有如骑士精神之于欧洲,武士道之于日本。不了解君子之道,就像一个中国人无法讲清楚自己是谁。

  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由此,如何复兴中华文化,余秋雨给出了解答,就是要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国人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也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秩序、重塑国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从童年的小人书摊到李清照,从文革伪君子到造谣者,从诈捐门到与舆论的恩怨情仇,俯拾今昔,观照他我,认识君子,分辨君子、珍惜君子、自己做一个君子。

  文化人类学认为,一切重大文化的核心机密是集体人格。余秋雨进而认为,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中国文化的钥匙也在其中。了解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君子之道的轮廓,缕析儒、道两家在君子之道上的九项要点和四大难题,同时探讨君子如何处理与世间、名誉、伪君子、自由的关系;

  第二部分阐述了作者面对人生问题从佛学中得到的修行感悟,得益于三个“无”,精进于三个“少”,以自如、自在、自由之心化解难题;

  第三部分为当代中国愿意做君子的年轻人,提供更充分的国际视角,在故事中介绍国外思想家和艺术家的人生价值和终极关怀,互为观照,互相滋养;

  第四部分汇集了作者的几十篇短文,着眼于君子人格的构建,呼应全书主旨。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书的条件。

  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从童年的小人书摊到李清照,从文革伪君子到造谣者,从诈捐门到与舆论的恩怨情仇,俯拾今昔,观照他我,认识君子,分辨君子、珍惜君子、自己做一个君子。

  文化人类学认为,一切重大文化的核心机密是集体人格。余秋雨进而认为,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中国文化的钥匙也在其中。了解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君子之道的轮廓,缕析儒、道两家在君子之道上的九项要点和四大难题,同时探讨君子如何处理与世间、名誉、伪君子、自由的关系;

  第二部分阐述了作者面对人生问题从佛学中得到的修行感悟,得益于三个“无”,精进于三个“少”,以自如、自在、自由之心化解难题;

  第三部分为当代中国愿意做君子的年轻人,提供更充分的国际视角,在故事中介绍国外思想家和艺术家的人生价值和终极关怀,互为观照,互相滋养;

  第四部分汇集了作者的几十篇短文,着眼于君子人格的构建,呼应全书主旨。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书笔记】

  《君子之道》是余秋雨“阅万卷行万里,十多年苦心探索的终极成果”。其目的是引导大家去探索中国人的集体人格。为什么说是引导呢?因为余秋雨在写《君子之道》的时候,往往不是硬生生第劝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把自己的思想通过故事串起来,放到“台面”上让咱们自己去选择、去体会、去领悟。比如在“岁月之味”里有一篇散文叫“一个俄国的故事”。大意是一个离了婚的中年男子和一个年龄相仿的已婚女子一见钟情,女子的丈夫是一个关在监狱里的醉鬼(俄国的监狱待遇不错),但迫于道德约束,两个人未能继续靠近。这个故事平淡无奇,但余秋雨又加了一段:人类最喜欢赞美的是初恋,但在那个介乎少年和青年之间的尴尬年岁,连自己是谁还没搞清,怎么可能完成一种关及终身的感情选择?因此,那种选择基本上是不正确的,人类明知如此,却不吝赞美,赞美那种因为不正确而必然导致的两相糟践。糟践这个词用的好啊!要不是出自余秋雨之口,我还以为说这种话说的人是个“文艺老流氓”,因为毛主席说过“不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所以赞美初恋是一种强烈的社会需求,某种意义上也是政治需求。在这个恋爱约等于“婚姻”的年代,谁会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别人的初恋?作为一个快30岁了还没结婚的幼稚资深老愤青,我特别希望恋爱的两个人能始终忠于自己的另一半。余秋雨是个很聪明的人,他非常渴望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自始至终都没有说故事里的主人公该不该继续靠近,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假如有人厌倦了自己不幸的婚姻,设想一下故事里男女主人公将在道德约束下的悲惨生活,觉得对道德不恰当的坚守反而会成为枷锁。所以在坚持道德的时候还要懂得变通,关键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如何去选择。在这个连法律都允许离婚的年代,“君子”也可以成人之美嘛。名人要离婚了,我们转过头,不要把目光对准他们,不要去评论他们,让他们追求自己的幸福去吧。

  《君子之道》成书用了十年,为什么这么久?我想大概是因为这本书关乎民族的集体人格,不能写的太明白,又不能写的不明白,所以文字外面的东西比文字里面的东西多得多。余秋雨在写君子之道的时候,借用了佛、道、儒三家的学术资源,融合了国内外的主流思想,使用了欲拒还迎,难舍难分的写作风格,就像是“热恋情人将要分别,狠狠心挥挥手,又依依不舍”的那种感觉,所以《君子之道》里面没有解决的问题很多,让人回味的东西也很多,你不会恨他欲言又止,却会爱他恰到好处的“表白”,怎么读都读不够,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我最喜欢《君子之道》里面的“短文一束”,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做“毁灭”,大意是一个欧洲流浪作家,旅途中经过一个村子并住了下来。深夜,他听到一小股窃贼出来工作,本想出去逞个英雄,但是被收留他的户主拦住了。三年后,流浪作家再次经过这个村子,却再也找不到一个人。(当然这个作家没有迷路,肯定还是那个村子)写到这里,渴望表达的余秋雨还是非常聪明地放下了依依不舍的笔,但他想表达的东西已经像潮水一样拍到了我们的脊梁,并在我们面前留下了无限的空间供我们自己去思索。

  写《君子之道》难,读《君子之道》也难。“君子”这个词的含义是太广,与时俱进,并且可以变通。“君子”这个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来孔子为“君子”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无论是“土豪”还是“屌丝”,只要在道德层面上表现好了都是“君子”。这类似于西方的“人人生而平等”,无论贫富,人人都能成为君子(可能是因为孔子本人样貌不佳地位低下吧,就像屌丝的我希望全国人民工资一样高)。《君子之道》中的“君子”是一个较高的道德规范,也是一种道德理想,不是所有人都能到达这个高度的,却是每个人都苦苦追求的,正如《论语.子罕》中所说的“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为什么说不多?因为中国人不希望君子有污点,君子有污点就说人家是伪君子。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所以纯正的君子不多。好在历史还是比较公正的,也是相当宽容的,任何人都可以有“君子”的一面和“小人”的一面。“君子”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必须是可以变通的,否则就无法适应不断进步的社会,比如“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就有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就是“嫂子掉河里了小叔子该不该去救(这里假设嫂子不会游泳也不能自救)”。这个问题在《孟子·离娄上》中有一段论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也就是说人要学会变通,不要拘泥于“别人口中的礼”。这时候,相对于“礼”来说,生命是更高层次的,所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必须伸手救人。

余秋雨《君子之道》简介及读书笔记

  【余秋雨《君子之道》内容简介】  余秋雨最耗费心血的总结性论著,阅万卷行万里,...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