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期间珍爱生命心得体会实用 禁毒与生命心得体会(九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2禁毒期间珍爱生命心得体会实用一
一、活动主要目的:
1.完善人格,促进自我的健康成长。“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2.借助本次活动,宣传禁毒知识,通过多媒体ppt,了解毒品知识。
3.深刻认识、了解毒品等社会问题对个人自身及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
4.学习一些预防和抵制的措施和方法,给人生理和心理上建立和巩固对毒品等恶习的防御及抵制,增强防毒意识和拒毒信心。
5.通过宣传,要知道了这些年由于国际毒品的泛滥,毒品像一头张开血盆大嘴的猛兽,正飞快地吞蚀着年轻一代,无时无刻地危害着这些充满希望的年轻的生命。
二、活动主要意义:
使同学们更了解社会问题的所在,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性、生命的重要性,禁毒的重要意义。让同学们明白应该做什么,什么又不该做。加强学习,让知识来充实自己,优化自己的心态,从中找到避毒方法。“毒品时刻要警惕,吸毒上瘾很容易”,行动起来,共同努力,铲除毒品,铲除这个致命的恶魔。
三、取得的成绩:
1.深刻认识、理解毒品等社会问题对个人自身及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
2.通过ppt帮助介绍,会议纪律好,同学都充分进入学习禁毒知识状态,更了解“毒品猛于虎”。
3.同学们做到洁身自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健康的生活情趣,识破毒品诱惑,坚决抵制深刻认识,理解毒品等社会问题对个人自身及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
四、存在的不足:
1.部分学生干部和学生未准时到场,姗姗来迟。
2.学生的到场人数未达到预期目的,且有中途出教室现象。
3.部分新同学不够积极,配合力度不够。
2022禁毒期间珍爱生命心得体会实用二
1、拒绝,坚定不移,从现在开始。
2、当你无法拒绝它时,危险就来临了。
3、毒害不绝,禁毒不止!
4、警民同心,共战。
5、是犯罪的祸根。
6、禁毒阳光下,健康白云中。
7、犹如吞噬人的黑洞是不会留下一丝光亮。
8、禁毒防毒系民心,警民合作保平安。
9、清除祸害,造福子孙后代。
10、禁毒是关系到民族兴旺,扫除毒害,再创蓝天净土。
11、严厉打击制贩毒活动。
12、禁止任何人非法持有。
13、禁毒利国、利民、利己。
14、创建“无毒社区”,净化社会环境!
15、拥抱健康,亲近幸福,远离!
16、抵制参与禁毒。
17、消除祸害,造福子孙后代!
18、不忘国耻,拒绝,洁身自好,快乐生活。
19、毒海无边,回头无岸。
20、抵制侵害,珍惜美好年华。
2022禁毒期间珍爱生命心得体会实用三
为了更好地贯彻和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按照县政法委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禁毒工作实际,认真开展《禁毒法》的学习和宣传活动,切实把禁毒工作落到了实处。我局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20xx年度禁毒工作目标责任书。
一、切实加强对禁毒工作的领导。
(一)禁毒工作领导责任明确;我局禁毒工作要健全领导机构,年初有安排、有毒情报告分析(不少于4分,每季度1分)、有检查记录、年终有总结、有考评、有奖惩。
(二)局主要负责人认真履行禁毒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切实加强对禁毒工作的领导,明确禁毒工作有直接责任人,按“七包”责任制的要求层层签订责任书。
(三)定期召开禁毒工作专题会议每季度一次,及时解决禁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四)禁毒经费投入不低于万元,确保我局禁毒工作有序开展。
(五)各科、所、队明确专人主抓禁毒工作,按时向局禁毒工作领导小组报送禁毒工作相关资料。
(六)认真履行禁毒工作职责,开展工作的情况必须有文字安排,有规范记录。积极开展“职工拒绝毒品零计划”和“不让毒品进我家”的活动。
(七)每季度向局禁毒工作领导小组书面报告禁毒工作,详细汇报本股室开展禁毒工作情况,汇报内容要有做法、有问题、有措施、有经验。
二、抓好禁毒预防教育工作。
(一)要积极主动做好禁毒预防教育工作。把经常性的禁毒宣传教育与重要纪念日“6.1”禁毒法实施日、“6.3”虎门销烟纪念日、“6.26”国际禁毒日的集中宣传活动相结合,注重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二)确保本股室工作人员无吸毒、种毒、贩毒和制毒现象。
三、严格责任追究制。凡完成年度目标的,给予表扬,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凡本年度未完成禁毒责任目标的,按照县政法委的有关规定执行。
责任人: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2022禁毒期间珍爱生命心得体会实用四
1.全民动手,共除毒害。
2.全国人民积极行动起来;打一场禁毒的人民战争。
3.开展禁毒宣传月活动,促进三城联创建设。
4.扫除毒害,
禁毒期间珍爱生命心得体会实用 禁毒与生命心得体会(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