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插图妙用心得体会和方法 如何利用好课文插图(六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主题课文插图妙用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石钟山。背诵课文。
2.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课文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揣摩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作者反对臆断、亲自考察的精神。明白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重点、难点
“余方心动欲还……古之人不余欺也”
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解决办法
这篇课文的语言障碍不多,内容也不难理解,可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读懂课文。指导学生弄清文章结构。理解三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文章的表达方式。还可以通过与《游褒禅山记》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特点。
本文是一篇考察记,开头说作者对郦说和李说的怀疑,正是交代考察的缘起;中间记“游程”也是先访寺僧,后游绝壁,这是为考察目的而安排的;待到考察目的已经达到,便不再提游览之事,而着重抒发议论。按照考察记的要求来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才会显得顺理成章。
●学生活动
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课文。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二、导入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因事说理:要“深思慎取”,要“尽吾志”。苏轼《游石钟山记》又是怎样写的呢?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三、范读。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四、朗读
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五、结合课后练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1.词类活用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发出声音,动词的使动用法)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目,用眼睛看;耳,用耳朵听。均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像卷席子那样;包,像用布包那样;囊,像用口袋那样。均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若人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祝寿,名词用作动词。)
函梁君臣之首,人于太庙(用木匣装,名词用作动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舟行”的“舟”表示“行”的方式,有“以舟(介宾短语)”的意思,可以译为“乘舟”,但要注意,这样译并末准确表达“舟”作为状语的语法特点。
2.句式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即“不欺余”,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之前。
六、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1.第一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
第二层,提出六朝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正因为对郦说“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异议,这就由郦道元的说法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
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访其遗踪”的行动。他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声,理应无疑。作者表明自己对李锐的怀疑,并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发声,反驳李说,说明扣石发声之说难以置信。
对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是相提并论的,但实际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说明人们对郦说的疑惑,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有轻率地判断郦说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强调自己对李说的否定,这里的“余”字,就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对郦说“人常疑之”和对李说“余尤疑之”,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垫。
2.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为什么对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第一问: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浮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第二问: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3.第二段写什么内容?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
因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临汝并送长子苏迈赴任饶州德兴之便,顺道考察石钟山,正好借此释疑。这一层紧承上文。
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
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这一段回应李说,“择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别照应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满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动。
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
先交代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莫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
然后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
转而写作者在“心动欲还”的时候,忽然“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却被吸引了。他“徐而察之”,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人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查明了发出“噌吰”之声的原因。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下面又起波澜。作者在“舟回至两山间”的时候,发现入港处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声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转”的意思。“舟回至两山间”,不是船返回到两山中间,而是船掉头转行至两山之间。如果解释为前者,就会令人疑惑不解,为什么去的时候没发现“大石当中流”呢?另外,“回”的本义是“旋转”“回旋”,在古汉语中的常用义是“掉转”;现代汉语“回来”的意思,古代汉语一般用“返”不用“回”。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极为细致深入,处处印证了首段的郦说:“微波人焉”和“与风水相吞吐”,分别照应“微风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和“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分别照应“水石相激”;“噌吰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鞳之声”,分别照应“声如洪钟”。这就不仅证实了郦说,而且以详补“简”,为末段叹郦说之“简”作好铺垫。
最后写作者对苏迈的谈
课文插图妙用心得体会和方法 如何利用好课文插图(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