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劳动的心得体会及感悟 古代劳动的心得体会及感悟作文(4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古代劳动的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专业应用能力是指从事某一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具体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被确定为:文字书写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文章写作能力、文章阅读鉴赏能力、职业能力等。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从先秦到近代文学,包括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积累的文学文化遗产。虽然在课时安排上占用时间最长,需历时四个学期。但是,由于其所涉及的内容浩如烟海,往往一部作品所供参考的研究资料就可以组建一个小型图书馆,所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传授给学生全部的知识,而以知识灌输为目的的讲授法也难以实现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民办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如下问题:首先,知识储备少,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识记。其次,缺乏学习热情,学习主动性差,听课比较被动,参与课堂的热情不高,对教师布置的课外阅读及作业很难认真完成。再次,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的能力略有不足,知识理解力稍差。传统的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教学形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基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改革: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这种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对教学的评价不以老师讲的是否精彩为主,而以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成效为主。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对自己所讲授的内容了如指掌,还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科学地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合理地设计学习任务,提示学习方法。
具体到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以元曲部分的“王实甫与《西厢记》”一章为例,传统课堂上教师基本按照作家生平思想、作品的题材来源、基本情节思想、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解,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记思想特点、艺术特色。这种机械的记忆很难对文本艺术性有切身的体会,文章的阅读与鉴赏能力也难以提高。而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将教学内容中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的部分设计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比如,我布置学生课下完成“张生与崔莺莺爱情故事的演变”这一任务,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同时,提示学生再次阅读学过的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阅读《西厢记》原著,以及其他相关的文献资料。课上各小组分别推举一个代表进行汇报,然后学生之间互相质疑、补充,教师适当指点、引导。这样,学生不仅完成了“西厢记的题材来源”这一教学内容,而且还引发了学生主动地思考“为什么‘崔张’爱情故事会由原来的悲剧转变成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剧”这一问题,使学生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又解决了一个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主动阅读了原著,对艺术特色也有了自己的总结和把握,教学重点也由学生自主完成了。一个合理的学习任务,完成了传统课堂上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致较高,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更扎实。
为了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小组合作任务有部分学生滥竽充数的现象,还可以适当设置一些独立型任务。如,在讲授先秦“诸子散文”时,可以尝试给学生一个需独立完成的任务,把学生引领到一个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比如,“找出孔子《论语》中论述‘仁’的语句,并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布置的这个任务就迫使学生要仔细阅读《论语》,并且要查阅大量资料理解其中的含义,因为还要认真梳理出自己的体会,形成文字材料。课上采取同学间互评的方式将每个学生的文字材料随机分发给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这样既可以起到学生间互相学习的作用,同时也完成了互相监督。学生互评后教师选取完成较好的进行宣读交流,讲评,总结学生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对完成得不理想的学生,课下找时间进行辅导。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评价是重要的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发现他人的优点,而且也能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学习任务。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信息检索和筛选的能力。
角色互换法是互动式教学中一种典型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选取一部分能够自主把握教学内容的学生,让他们充当教师,进行讲解。具体操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选取教学内容,进行分工布置。角色互换法对于理论性较强、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并不适用,因此,教师选择的内容极为关键,明清部分的小说尤其是“四大名著”的教学比较适合用这种方法。
第二步,学生准备阶段。教师提前2-3周布置讲课内容,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并且要求学生制作课件,写出讲稿。同时,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列出“百家讲坛”“超星学术视频”等相关网络资源上的经典视频,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准备。在学生正式讲课前2-3天,教师还要对讲课学生的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以提高课堂效率。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和帮助为主。
第三步,学生课堂讲授阶段。这一阶段,教师要以学生的身份认真听讲并记录。同时,掌控课堂秩序,观察其他学生的听课反应和状态。学生讲解过程如有知识性错误,不应打断学生进行纠正,以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最新古代劳动的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训俗遗规》
4、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5、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7、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9、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列传》中国古代励志格言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1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5、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16、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1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0、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
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22、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处事》
23、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24、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徵
2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2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28、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励志名言
29、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刚复害》
3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3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3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33、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3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36、丈夫不报国,终为贫人。——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37、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38、命为志存。——朱熹
39、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40、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41、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最新古代劳动的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阅读训练:
1、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
2、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3、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4、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阅读方法指导。
2、继续阅读心理培养。
教师所指导的阅读方法、答题技巧如何为学生所掌握。
要将最佳阅读心理的培养与具体阅读方法的指导相结合,在教学中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中一定要配合以最佳阅读心理培养,使学生的阅读在最佳的阅读心态下进行,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上课前先进行阅读心境、阅读心绪、阅读心情、阅读心力、阅读心志、阅读心欲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形成最佳阅读心理。
阅读方法指导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诗歌中的字词句而体会诗歌的意境,在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意境的基础上判断诗歌所表达的主旨,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进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
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三为主”方针。
要尽可能地体现现代课堂“平等、合作、发现、交流、共享”的精神。
本知识点用8课时进行完毕。第1课时引导学生学习诗歌阅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2—4课时进行客观题的阅读训练;第5—8课时进行主观题的训练。
继续培养最佳的阅读心理:纯洁的心境、安静的心绪、乐观的心情、专一的心力、坚定的心志、渴求的心欲。
指导学生进行古代诗歌阅读训练,引导学生掌握以下方法:
读诗题、出处、作者、注释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
认真品读诗句,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意境。
根据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分析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和表达技巧。
本节课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诗歌阅读训练。
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很难忘的经历,如得到了很珍贵的礼物,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等,我也有自己很难忘的经历,那就是我第一次读到了几首古诗,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凄冷旷达之美、“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苍凉孤寂之美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感到如得至宝。我们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这伟大的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这无与伦比的伟大的文化又为我们留下了异常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珍惜这些弥足珍贵的至宝,珍惜她,发展她。
怎样才能读懂古代诗歌作品?
想一想以前有没有学过这一类的知识,翻一翻看有没有这一类的资料可以给我们提供帮助。
学生们阅读相关内容,并归纳交流总结读诗技巧。
教师引导总结:
1、品味诗题,看清作者、出处,利用好注释。
2、带着激情品读诗句,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境。
3、培养最佳阅读心理。
1、导要求学生注意:
(1)采用品读的方法。
(2)应用我们学到的阅读方法。
(3)尽可能地翻译出来。
(4)完成诗后的习题。
2、读学生品读诗歌,相互交流。
3、论谈论诗中的有关内容,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1)“宦游人”是什么人?
(2)大好春光,“宦游人”为何“偏惊”
(3)颔联和颈联写了什么?
(4)诗中的点睛之笔你认为是哪一句?
(5)如此看来,颔联和颈联是否属于败笔,因为它似乎与主题不一致?
4、结论
(1)表现了什么主题?
(2)应用了什么手法?
(3)读诗要注意些什么?
(4)翻译诗句。
(5)对正诗后习题。
1、导注意阅读心理的调适和所学方法的应用。
2、读学生品读诗歌,相互交流。
3、论谈论诗中的有关内容,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1)“征”为何意,是否为征伐之意?
(2)荒烟为何断了,古木缘何而平?
(3)尾联与前二联从视觉抒写的角度是否一致?
4、结论
(1)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诗中没有一句话里有“思乡”之语,却让人感触至深,为什么?
(2)句末为何写夜猿鸣叫?
(3)对正诗后习题。
1、导注意阅读心理与方法。
2、读学生品读诗歌,完成诗后习题。提醒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3、论谈论诗中的有关内容,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1)1、2句的关系如何?
(2)“昨夜一枝开”据说原来是“昨夜数枝开”,你认为“一枝开”好还是“数枝开”好?为什么?
(3)颈联写“风”写“禽”,是否偏题?为什么?
4、结论
(1)你认为本诗有什么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朗读《早梅》,品味诗中的意蕴。
(3)诗中的梅具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她?
1、最佳的阅读心理:纯洁的心境、安静的心绪、祥和的心情、专一的心力、坚定的心志、渴求的心欲、敞开的心门。
2、正确的阅读方法:
(1)品味诗题,看清作者、出处,利用好注释,注意理解。
(2)不理解的诗句根据上下句悟读或猜读。
(3)带着激情品读诗句,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境。
(4)要有阅读激情,不能麻木冷漠。
“精良素质铸炼”之4—12题。
最新古代劳动的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好象都是古代的遗物
这儿的植物成了矿物
主干是青铜
枝桠是铁丝
连叶子也是铜绿的颜色
在古色古香的庭园
冬不受寒
夏不受热
用紫檀和红木的架子
更显示它们地位的突出
其实它们都是不幸的产物
早已失了自己的本色
在各式各样的花盆里
受尽了压制和委屈
生长的每个过程
都由铁丝的缠绕和刀剪的折磨
任人摆布不能自由伸展
一部分发育
一部分委缩
以不平衡为标准
残缺不全的典型
像一个个佝偻的老人
夸耀的就是怪象畸形
有的挺出了腹部
有的露出了块根
留下几条弯曲的细枝
芝麻大的叶子
表示还有青春
像一群饱经战火的伤兵
支撑着一个个残废的声音
但是
所有的花木都要有自己的天地
根须吸收土壤的营养
枝叶承受雨露和阳光
自由深展
发育正常
在天空下心情舒畅
接受大自然的爱抚
散发出各自的芬芳
如今却一切都颠倒了
少的变老
老的变小
为了满足人的好奇
标榜养花人的技巧
揉可饶之可以歪曲
草木无言而横加斧刀
或许
这也是一种艺术
却写进了
对自由的讥嘈
古代劳动的心得体会及感悟 古代劳动的心得体会及感悟作文(4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