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校园心得体会 美丽校园心得体会600字(八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美丽校园心得体会一
为了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家园,提升村居形象,促进镇域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根据县委县政府建设“美丽乡村”的活动要求,我镇决定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设美丽乡村,营造和谐美丽的家园。
为此,镇党委、政府向全镇广大农民朋友发出如下倡议:
从今天起,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以主人翁姿态投身到建设美丽乡村活动中去。
关心美丽乡村建设,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主动为美丽乡村建设献计献策。
从今天起,让我们把美丽乡村建设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从我做起,自觉维护公共卫生,倡导文明,革除陋习,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倒垃圾污物,不从事有碍公共卫生的活动,用实际行动为建设美丽乡村增光添彩。
从今天起,让我们以文明村民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遵守公德,保持村容环境整洁,爱护公共设施,塑造煤城新形象,做到不乱堆乱放,不乱搭乱建,不乱贴乱画,不乱扔乱倒。
自觉提高环境卫生意识和公共交通意识,自觉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配合村环境卫生服务费收取工作,建立群众自发筹资、自主管理、自主建设、自主服务的长效机制。
从今天起,让我们积极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来,保持门前屋后整洁,将房前屋后的白色垃圾、杂物和卫生死角、积存点等垃圾进行彻底清理、清运和填埋处置,各单位、店面、农户等平时自觉对家前屋后所有纸屑、果壳、塑料袋等杂物要进行及时清扫,清扫的垃圾统一投放到垃圾箱。
从今天起,为打造“美丽屋场”,“美丽庭院”,“美丽村庄”,让我们弘扬时代新风,参与社会监督,主动劝阻和制止损害公共卫生行为,主动清理卫生死角,积极举报脏、乱、差情况,从身边小事做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身边的人,形成人人参与、事事支持的美丽乡村建设良好氛围。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热情和真诚,用我们的辛勤和汗水,把我们的家园装扮得更加亮丽;让我们团结一致,为确保达到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实现美丽乡村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煤炭坝镇爱卫办
描写美丽校园心得体会二
六年级,课业加重了,压得人喘可是气。可是,好在邂逅了那样生动的一方斜阳。
傍晚,从教室出来后,匆匆向西行去,眼角忽然瞥见一抹艳黄,抬头,一幅夕阳图景便呈此刻了眼前。
夕阳斜挂在如海的天际,引出了万道霞光,更衬出了天空的渺远。此时,夕阳恰好落在近处一颗松树的树顶,光线不像正午时分那样张扬,颜色换成了如火的红色,只可是因拗可是自身的光亮,在红色中调上了些许黄色。晕的纯柔,天的澄澈,松的青翠,倒更加衬托了夕阳的壮丽。
行至一楼,心中隐隐不舍,再抬眼望时,那方斜阳已退到了松树身后了,只剩下小半个露在外,真真儿似个欲语还羞的姑娘。随隐身在树后,但从疏松的枝桠间还是能够窥见那隐约的生动。
斜阳栖息的那方天空,也披上了更为热烈的红色,道道霞光如积淀在水中的墨,已然弥漫在天空的画布上。这种红是有层次的,它绝不浓墨重彩,它只是在清澄若水的苍穹淡淡扫过,毫不费心去张扬,却依然美得令人窒息。稍远些看,竟然有血染碧空的震撼,那样的壮美,那种洒脱,即使是最生花的妙笔也勾勒不出。
呆呆站在教学楼前,竟一时不想离开。匆匆的人群,来来往往,少有如我这样为之驻足的。渐渐的,斜阳愈加红艳,却不知怎的平添了些许无言的寂寞。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最终不再留恋,转身,奔向人潮。
拐弯处再次回头,落日已经大半没入了地平线。就那样一点点,一点点的沉没,从辉煌到沉没,从光芒万丈到些许微光,它没有不甘吗?不,它的血色绝不是悲哀!而是落日对大地的感激与期待,感激让它坠落,期待明日重升。
我奔向远方的人群,步子不觉轻快了很多。身后,夕阳带着爱恋笼罩大地,我明白,明天还会升起新的一轮红日!
难忘,那美丽的邂逅。
描写美丽校园心得体会三
人们常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实是冤枉了出家人。与世无争的僧人隐身在高山峻岭之上,本意是修心养性,却常成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闻名遐迩。而泉州开元寺就座落在平平无奇的鲤城区西街,与凡世的隔绝只靠山门前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这无形中缩短了尘世与佛门的距离。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近,这就是泉州开元寺的独特之处。
泉州开元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或许大家想知道,开元寺何以能够闻名海内外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慢慢领略、细细品味吧。
眼前这座别致的建筑就是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前后已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公元1920_年)修建的。大家先请看这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梭柱,据考证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已十分久远了。石柱上还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方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它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哈二将”。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贔屃。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大殿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宝殿还有一个“百柱殿”的雅称。全殿原计划设立柱子一百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长了珩梁,减少了立柱,成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右参政、按察使曾樱与总兵郑芝龙重修开元寺紫云大殿时,将其中木柱全部换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间那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它与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同为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主印教寺移来的。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两排相向的24尊体态丰腴、纹饰x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频伽”(即妙音鸟)。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她。他们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们把她们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胁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樱洛圈胫胚,双臂伸展,腕着驯镯,手棒文房四宝,瓜果点心,丝竹管弦,翩翩若仙。他们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用以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减少其过大的跨度,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合起来,令人称绝。
百柱殿的后侧西边,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蓬古迹”。看到它老态龙钟的样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岁高龄了,对其是否开过白莲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过,在老桑树下,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言之凿凿,似乎确有其事。在1920_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来天津三年(公元1020_年)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0_年)敦炤和尚认为戒坛不符合规范,又按《南山图经》改建为五级,其间高低宽窄都有严格的限制。后经元、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
美丽校园心得体会 美丽校园心得体会600字(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