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鉴赏实训心得体会和感想 体悟实训个人心得(四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散文鉴赏实训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学会和文本、作者对话
阅读中值得强调的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但前提是要能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只有具备了整体阅读的能力,才能完成和文本对话过程中的多元思考,才能根据文意和题干的要求回答好阅读试题。具体说,首先要快速阅读全文,捕捉文章各段的关键语句和词句,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全文中心、主旨、行文思路和情感基础。例如:说明文要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用这些方法有什么作用?文中渗透了哪些科学精神和科学道理;议论文要明确文中论述的什么问题,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在说理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运用了哪些典型的论据材料;记叙文主要写了什么人和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方法,线索是否明显等。这些内容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要思考到位并且一定要准确,若有一点偏差后面答题全盘皆错。整体感知立足全文,强调于“感”,落实于“知”,“感”与“知”也就是信息筛选整合的过程。接下来要依据整体感知的内容,深入思考文章的主体和局部,重点是对关键语段和关键词语的理解,努力思考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最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再从局部回到整体思考,对全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圈锁题干要求回答的内容,完成和文本的对话。
多角度思维,缜密筛选信息
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考生要根据不同文体的具体要求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不同文体思考的角度也不同,我们要善于筛选各题干要求的明显信息,更要学会筛选隐含在文章字里行间包含在文章内容和主旨之中的隐含信息。以20xx年市中考现代文散文阅读《被遗忘的稻草》第18题为例:第3段中加点词语“战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回答这道题我们从语段中能读出“稻草”在田野中急切地想被人发现,他因兴奋而颤动。我们还要读出隐含信息,“稻草”是不甘心被遗忘的。看见牛来吃草兴奋得抖动草叶,盼望被发现。在分析关键语句时更要注意思考问题的缜密性。仍以20xx年市中考试题《被遗忘的稻草》第19题为例:大雪之后稻草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条曲线说明了什么?第20题:第6段写道,“高高的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麽下去”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稻草都在盼望些什么?这两道题的问法乍一看似乎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可是理解全文内容之后就会发现这两道题都在考查考生对文中内容隐含信息的理解,19题着重于稻草本身不屈服恶劣环境、不甘心被遗忘这一点来回答,20题要从全文积极向上的主旨出发,想到稻草不仅不甘心被遗忘,而且盼望被发现、被利用,以此来体现自身价值。这正是文章的关键之处,属于较难的阅读题。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考虑的周密、严谨,这是阅读得分的关键所在,答较难的阅读题最忌只理解字面意思而不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
流畅完整的组织语言,准确严密的表述答案
如果说考生在现代文阅读中既能把握文章的整体阅读又能分析品味文章关键语段和词句,并能理解全文的主旨和情感这已经具备了答好阅读题的较强能力,那么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怎样把想好的答案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以往有些考生思考问题的过程是正确的,但在表达时却因语言组织不严密、说话不完整而丢分,这是得不偿失的。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出现,切忌只用词或短语来回答表述性的问题,更不能盲目的片面的用文中原话答题。根据题干的要求,在提炼筛选信息的基础上,组织好语言,紧扣题干答题,切忌说含糊的话,更不要答非所问,写了不少字,结果徒劳无益。例如20xx年市中考说明文第16题:漫步在凡尔赛宫的镜廊内,为什么会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有些考生只写因为镜廊有反射的作用,结果失分。从答题结果看,考生读懂了文章内容,但从语言表述看并不准确。语言表达能力分为两种:一种要求准确简洁,另一种则要求生动、典雅、优美。前者能力不足,造成答案偏颇或多而不准;后一种能力不足,造成语言干枯无味,缺乏感染力。在复习中,一定要有意识的提高这两种语言的表达能力。表述不好的另一个原因是缺少生活积累。现代文阅读中,往往会要求考生结合生活实际来回答个性感悟的问题。即我们平时说的开放题。要想答好此类题得满分,语言表述是非常重要的。或评价、或鉴赏、或品味、或简述、或建议、或倡导等都要有完整缜密的语言表达模式。力求准确、流畅、完整地组织好问题答案。
关于散文鉴赏实训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暗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是陆放翁的诗,与他广为人知的表达报国雪耻之志的诗歌不同,这首诗给我们看到了一个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闲适的心情有一种不被尘世所染的脱俗,就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
汪老是喜爱这首诗的,不如说是他喜爱这种心情,这种心情是具有生活气息的,他想展现给我们的就是他的带着心情的生活。
他对生活的感觉,似乎略有逃学孩子的清闲。世界也就这么大:嘴里叼着的微甜的草根、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娇嗔柔和的“卖杨梅——”声、在窗台上悄悄“吸着水”的绣球花,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他真实地、切身地享受这种艺术。
他是个别样的作家,他与当今坐在家里或办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神经几近被络绎不绝的电话摧毁的作家不一样。他的文章、他的书像是被他本人抚摩过千万遍的。字里行间散发出的是木头铅笔的味道,而不是机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个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铅笔,面带淡定从容的微笑,他细腻动情的笔触时不时地给自己和我们一个小小的惊喜、小小的感动,为了一小盘带着雨珠的洁白的缅桂花,抑或是为了一条从湖心突然一跃而起的大鱼,还是堂倌颇具京腔的一声“收茶钱——”。它们以滋润人心的方式诠释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境界、一种认识,大多数人为了摆脱平庸而奋斗,但是那些成功的人在经历了暴风雨也见过了彩虹后,往往不再好高骛远,而是理解平淡、用这种平淡的心境热爱着平淡甚至“平庸”的日常生活。
其实从他的文章里得以体现的闲适之美正是他经历了人事浮沉后所潜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给我们看到的是那种能令人会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可惜现在人们大多没有精力和心情去关注这些看似琐碎的美,他们大多脚步匆匆,厚重的镜片竟把人们的心与社会、与自然隔离,太多的金属制品竟把人们的心层层包裹,作者在极力让我们感受美的同时,我分明听到一个慈祥的声音在对忙着赶路的世人们说:“孩子们,慢点走,你们看这朵海棠的颜色,像是哪个大家闺秀的胭脂水不小心从指尖滑落,浸进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关于散文鉴赏实训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唐诗桃源行鉴赏
【原文】
桃源行
王维/唐
〔时年十九〕
渔舟逐水爱山春。
两岸桃花夹去(一作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
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阝奥]。
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
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
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
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一作净)。
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一作忽)闻俗客争来集。
竞引还家问都(一作乡)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
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
及至(一作更闻)成仙遂(一作去)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
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
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
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
安知峰(一作岑)壑今来变。
当时知记入山深。
青溪几曲(一作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
不辩仙源河处寻。
【注释】:
(1)逐水:顺着溪水。
(2)古津:古渡口。
(3)坐:因为。
(4)值人:遇到路人。
(5)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6)旷望:指视野开阔。
(7)旋:不久。
(8)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
(9)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10)樵客: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11)房栊:房屋的窗户。
(12)喧:叫声嘈杂。
(13)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14)引:领。
(15)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16)平明:天刚亮。
(17)闾巷:街巷。
(18)开:指开门。
(19)薄暮:傍晚。
(20)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
(21)去:离开。
(22)自谓:自以为。
(23)不迷:不再迷路。
(24)峰壑:山峰峡谷。
(25)游衍:留连不去。
(26)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晋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27)物外:世外。
(28)灵境:指仙境。
(29)尘心:普通人的感情。
(30)乡县:家乡。
(31)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32)云林:云中山林。
【译文】: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想起。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赏析】:
此诗借咏桃花源一事,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憧憬。王维的诗以抒写山水著称,此诗尤胜。历来评价王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这首诗中就有很好的体现。诗以陶潜的《桃花源记》为蓝本,取其大意,变文为诗,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开拓了诗的意境,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因此,它能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传于世。这首诗段落与陶潜的散文相仿,但画面却比陶文生动优美,绚烂多彩。全诗笔力舒健,韵脚多变,从容雅致,意境超脱,寓意深长。
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源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但王维这首诗妙在毫无雕饰,更能引起人们的兴味,使桃花源更加有名。这是诗人十九岁时的作品。
关于散文鉴赏实训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关键词:散文 阅读 多媒体 情感
散文是自有文明以来,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之一。从语言色调看来,散文如素描,清淡、淡雅,它是智慧的结晶,是情感的宣泄。散文的笔法无拘无束,变化无穷,在散文的笔下,有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有微妙难测的内心世界。散文有时令我们愉悦,有时令我们沉思,有时令我们长叹,有时令我们柔肠百转……
笔者在执教期间,每周的学科备课活动中经常涉及大多数教师在讲解散文时出现的问题,重视体裁却淡化了散文的情感,消失了散文应有的味道。笔者深深感到教师经常重视的是问题、语法及思想内涵,缺失了散文的美感。因此,笔者认为这一问题是很有必要去探寻研究一番的,那么,为何情味深长的散文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却感觉索然无味呢?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教学案例:
一、揭示文章主旨,作者介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
2.检查学生自读效果。
3.分小节朗读课文。
三、再读文章,理清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与讨论文章有关问题。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给文章分段。
四、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逐段分析课文,加以讨论探究。
五、品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想必很多教师都这样上过散文阅读课吧!这样上的阅读课确实也有一些优点:每一步都有清晰的阅读目标,从读入手,指导学生学习散文;从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到品读文章语言,到体会作者情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从而整体把握文章脉络。所以,很多时候被教师“惯性”演绎,这样一来,虽然阅读教学顺风顺水,四平八稳,但是诗意盎然的散文就被我们肢解得索然无味。这样散文阅读就变得单调、乏味,令学生听得无趣,渐渐对散文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提高阅读效率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
散文的教学包括分析散文和欣赏散文。分析散文,教师应该分析散文的情感之美和哲思之美,应挖掘作者所见所闻中的所思所感;同时理解文章的深刻底蕴。欣赏散文,欣赏文章的形式之美和语言之美。为了使我们的散文教学成为有效教学,我们教师应该这样做。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八年级上册中,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作者设置了在家庭灾祸后父亲送儿子远行的背景,描述了父亲送子的场面,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以及“我”的几次流泪的场景。对于这些,如果我们只是冷眼旁观、漠然处之,就很难唤起我们的情感。我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切体会一个父亲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牵挂和不忍,和那种满怀希望但前景暗淡的复杂的心理感受,那么文章的情感就很容易把握了。
具有了审美意境后,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通读文章。学生自己感受语言材料,随着学生心理活动和情感的投入,学生就会被文章所感染。在朗读中,教师可以选择符合文章的、恰当的背景音乐来衬托文章,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我在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在前半部分的“忆花”中,作者回忆起以前和现在的不愉快的事,我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朗读时应该用低沉且略带悲伤地语调朗读;在后半部分,作者看到生机勃勃的紫藤萝,心灵受到触动,我又引导学生应该用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朗读;在文章的最后“悟花”部分,我让学生反复读,细细地品味,体会课文的主旨。
在散文的有效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散文的分析,不能只停留在人、物的特征及其生活、场景等表层结构的分析上,要探索隐藏在作者背后的心理感受,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主观感受。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鲁迅的.《风筝》中,进入中年的“我”,在回忆并自责青年时代曾奉行“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而虐杀儿童天性的错误,当“我”向当年的小兄弟认错并期待原谅时,对方却早已忘却并诧异地笑着,使“我”陷入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而这种可贵的自责和宽容别人过错的品质,是建立在“我”自我解剖的基础之上的。我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抓住亲情和自省精神来突破,通过这样的深入分析,揭示出了作品艺术构造的真谛。
所以我认为,散文文学作品的焦点,并不是为叙事而叙事、为写人而写人,它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社会、人生的独特的感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隐藏在作品中的信息,从而体会作品的哲思之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朗读课文,认真揣摩作者的思路,从结构入手,理清脉络,使学生感悟到作品的结构之妙,感悟到作品的行文之理。例如,我在对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分析全文围绕紫藤萝花抒发感情,由看花、忆花、思花构成,层层深入地表达主旨。看花,按花瀑、花穗、花朵来写,越来越体现花的活泼热闹、生机勃勃;忆花,先写“我”沉浸在“花朵的光辉中”,感受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然后写花所受的苦难,最后写花历尽磨难又焕发生机;思花,作者开创理性的思考,领悟到生命的美好。我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由紫藤萝花盛开的景象,体会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真理,表达了对顽强生命的赞叹。
散文是精致的语言艺术,因此,我在散文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那些表情达意深刻的词句,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美妙之处、深刻之意。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花朵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这句中,用了“挨”“ 接”“ 推”“ 挤”,四个动词,通过拟人的手法,把花儿繁密、茂盛盛开的景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给人一种生动活泼、赏心悦目的感觉,使我们领略到紫藤萝瀑布的美景。
想象在散文阅读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理解文章,想象散文中描写的事物、描绘的景物,同时可以利用插图或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建立广阔的想象空间。例如,在阅读《桂林山水》时,教师同时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通过视觉来体会作者的描写,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浮现“舟在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丽画卷;在阅读朱自清的《春》里的语句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时,教师适时播放一些有关春天的歌曲或音乐,结合着视觉与听觉感受,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描写,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生机勃勃的、绚丽多彩的春天。
综上所述,教师应始终将情感投入到散文教学中,因为情感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笔者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时刻注重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激发学生大胆地想象。在投入情感的同时,还要把多媒体课件适时进行播放,从而一步步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学生动情,最终将情感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使初中散文阅读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散文鉴赏实训心得体会和感想 体悟实训个人心得(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