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的诗乡愁
席慕容,这是个与多少人的青春记忆无法分割的名字。虽然隔着那道长长的海峡,席慕容的文字还是无声地吹了过来,就像她在那个海岛上每年都能敏感地嗅到来自故乡――内蒙古高原上的风一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席慕容的诗乡愁,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原文:
乡愁
作者: 席慕容
(中文版)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英文版)
The song is a native flute quiet and remote
Always sounded the night the moon
The face of home is a vague wistful
Waving goodbye as if the fog
After parting
Homesickness is a tree without rings
Never to grow old
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仅此两句,已经能使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ce of home is a vague wistful
Waving goodbye as if the fog
After parting
Homesickness is a tree without rings
Never to grow old
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仅此两句,已经能使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作者借月亮来寄托思念,抒发自己对故乡的不舍。“一种模糊的惆怅”体现出了作者应是较早地就离开了故乡,也很少去看望自己的故乡,才会以至于作者都记不清故乡的模样了。
【拓展延伸】
席慕容素描
席慕容,蒙古族女诗人,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她的蒙古名字全称为穆伦席连勃, 意为浩荡的大江河。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她的外婆是王族公主。席慕容1943年出生于重c市,13岁起在日记中写诗,14岁考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考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考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席慕容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并多次荣获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了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 《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她的诗极美,且清新、易懂,这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席慕容素材
浅浅的海峡,满满的乡愁
席慕容出生在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自幼随父母辗转重庆、上海、南京、台湾,之后又去欧洲留学。每换一次环境,孤独感便会增加,她只好通过写诗来排遣重重寂寞。在无边的黑夜里,席慕容经常梦见回家,却总在刚推开家门的瞬间醒来。初到台湾时,本来身为蒙古人的席慕容并不觉得自己与周围的同学们有何不同,但在初中一次上地理课的时候,老师说了一些伤害蒙古人的话,霎时所有同学的眼光都集中在她身上。下课后,同学们很快忘了刚刚发生的事情,又和她嘻嘻哈哈玩在一起,但从那时开始,席慕容便再也不愿和那位老师说一句话。
时隔多年,席慕容说,如果再遇到这位老师,她希望能和他说声抱歉,或许他当时并非有意,而只是想以玩笑的语气让学生打起精神上课而已。也是经过这些年后,席慕容才慢慢理解了一些事情。她觉得,一个汉人可以和你成为一辈子的朋友,但当他退入自己的族群,用自己族群的角度来评论其他族群的文化、信仰乃至一切时,偏见就非常严重了。至少在那堂课上,老师所形容的蒙古,就与父母亲所告诉她的相差甚远。
席慕容的父亲是蒙古族知识分子,1949年后,从台湾到欧洲,直到去世,没有再回来过。“他不舍得回去。因为,从前故乡给他留下的印象那么好,他怕破坏了自己的印象。”席慕容说。
席慕容在台湾当美术教授时,学校附近有一个考古历史书店。对考古,她完全是外行,那时她还没回过蒙古高原,但有一段时间,她每到书店去转一圈,回来后就会发现,自己买的书,竟然大都是跟蒙古考古相关的。1989年至今,草原的游走,让她喜悦,但也伴随着痛心和遗憾。
除了环境之外,最让她感到痛心的,是价值观的逐渐混乱,以及传统意识的消亡。她坚信,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
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1989年的蒙古之行,是席慕容创作的分水岭,之前她活在父母的乡愁里,而后她活在自己的乡愁里。在公教人员尚未开放探亲时,她曾依据父母、外婆的叙述,写过一些怀乡的文字,而后香港摄影家林东生千里迢迢去蒙古,为她拍摄了许多家乡的照片,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出了一本书《在那遥远的地方》。不料,她的一位朋友却心直口快地说:“无论如何,你写的只是二手经验。”这句话令她无言以对。
当席慕容真正坐上返乡的火车,亲眼看到熟悉的站名一一涌入眼帘时,她所想到的,却是父母当年告诉她的事情。比如经过宣化,她想到的是母亲说的宣化的葡萄最好吃;经过张家口,她又想到外祖父与伯父曾在这里办过蒙文的编译馆,规模之大足有半条街。这时,席慕容突然明白了,原来文化就是这样传递的,“所有的一手经验必须经过二手经验,力量才会更强大”。这也是为什么当她来到母亲的家乡,想要寻找母亲口中“整个森林都是香的,走也走不完的松漠树海”时,却发现这里连一棵松树都没有留下后会如此震惊,原来维持了数千年的郁郁苍林,只要数十年就可以毁于一旦,就如同文革时被轻易毁弃的蒙古人的文化传统一般。
每一个不同的“我”都成就了席慕容
席慕容开始写诗是在少年时代,但是她认为写诗其实本身也是帮助自己成长,等于自己解释身体里面的那个自己,因为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里面,我们一般以为,“我”就是那个生下来以后读书、父母教养长大的看得见的自己,可是有多少人知道我们身体里面有多少个“我”,有的是看得到的“我”,有的是无法察觉的“我”。
席慕容住在台湾,差不多每年的五月底,台风便来了,其实台风是七八月最厉害,但气压低的时候,也许第一个台风五月就来了。台风来的头一天晚上,天空是很可怕的,暗的云、红的霞甚至是风都感觉跟平常日子的晚上不一样。她住在山下,但她常去山坡上散步。她知道那个感觉,是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那种感觉好像是好久不见的朋友如愿相见一样,心里有一种原来台风又要来了的感觉,有点像是朋友,不管这个朋友是多么调皮,她依旧有一点又见朋友的喜悦感。这时候她心里有一点得意,在台湾住了这么多年,她觉得自己应该算是半个台湾人了。如果她邀请其他朋友到台湾来,台风来时,他们可能会感叹这是什么样的天。但是突然有一个声音冒了出来:“难道你就要这样子在一个岛上过一辈子吗?”她不知道这个声音是男的还是女的,就是在耳边徘徊。她周围没有一个人,她知道这是从自己心里发出来的声音。她愣住了,那一刻她才知道,有一个自己从来没有察觉的“我”一直住在身体里面。这个“我”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一直到自己有一点沾沾自喜的时候忽然间发声。席慕容刚回到内蒙古的时候,以为自己是来看父母亲的故乡,后来才发现,她是来看自己族群的故乡。最后她发现,那个游牧文化的几千年的累积中,她也是一部分。席慕容曾说:“如果你说无法排遣自己的寂寞,我们先来慢慢认识自己,无论是平常的我,还是另外一个我,抑或第三个我,甚至是第四个我,我们跟他好好相处。”
席慕容的诗乡愁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