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互融心得体会如何写 产业扶贫互融心得体会如何写范文(8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描写产业扶贫互融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结合全国总社“四社"创建工作,积极探索构建县、乡、村三级惠农服务平台和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以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为主导、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系统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切实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全县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
到2022年,全系统初步建成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对小农户服务带动水平明显提升,有效发挥为农服务主力军作用。
建设县域化、综合性的服务网络。在县域范围内构建惠农综合服务体系,充分整合各类为农服务资源,有效强化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产销衔接和生活服务等服务功能。
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围绕农业生产服务领域,培育现代农业服务企业、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联盟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造就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为农服务人才队伍。
构建市场化、可持续的服务机制。大力推广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代表的农业经营新方式,密切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探索形成以创业创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服务新机制。
形成全程化、规模化的服务能力。全系统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农业生产托管等服务面积力争达到14万亩,服务链条延伸到农技推广、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农产品营销、电子商务、产业链金融等配套环节,形成规模服务优势。
>
惠农服务平台主要以乡(镇)为立足点,依托基层社,打造集多种服务功能为体的综合性为农服务平台。探索利用现有乡(镇)、村经营服务网点,整合各方资源,打造镇域为农服务网络平台,然后再逐步整合镇域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县级为农服务运营中心。逐步形成县有运营中心、乡镇有服务平台、村有服务站点的三级惠农服务网络。
(一)加快三级惠农服务平台网络的建设。结合实际,认真谋划打造1家县级惠农服务运营中心。县级惠农服务中心要面向乡镇服务平台提供农资和日用消费品配送、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政务代办等综合服务;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承接县级运营中心服务项目,对村极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商品配送和综合服务支持,初步探索形成县乡村三级惠农服务网络,搭建与小农户之间的桥梁,实现惠农服务进村入户、直达田间地头。
(二)因地制宜强化乡镇惠农服务平台重点服务功能。县级社根据各乡镇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实际,加强乡镇惠农服务平台的重点服务功能建设。是在耕地集中连片、农业产业规模较大的乡镇,侧重建设惠农服务中心、新型庄稼医院、智能配肥中心等生产服务平台,强化农资供应、测土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生产服务功能;二是在粮食和鲜活农产品主产乡镇,侧重建设农产品烘干、冷藏、仓储、加工、交易等服务设施,强化商品化处理功能;三是在商贸集散地和人口集聚乡镇,侧重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或乡镇经营服务综合体,强化商贸流通、电子商务、文体娱乐、养老幼教、生态养生等生活服务功能。
(三)四措并举拓宽村级惠农服务平台建设途径。要依托农村综合服务社改造批。在原农资、日用消费品门店基础上升级硬件设施,配备信息化设备,增加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互助金融等惠农服务内容;二要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批。利用合作社经营服务设施,承接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有关服务;三要开展“村社共建”新建批。由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或基层社牵头,联合村“两委”和各类经济组织,组织农民共同建设服务站;四要争取财政项目资金创建批。县级社积极争取财政资金,选择产业基础好、村集体凝聚力强的村或扶贫联系村建设批设施好、功能全、信息化水平高的示范服务站。
>
要发挥供销合作社首创优势,继续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动托管服务对象由规模经营主体向小农户拓展、服务领域由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
(一)打造各类托管服务中心。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依托供销合作社农资经营企业、农业服务企业、基层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围绕当地主导和特色农业产业生产服务需求,在2022年底前,谋划新建1家规模适度、功能适用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中心。加快全系统庄稼医院改造升级,在2022年底前,全系统建设40家具备农资供应、测土配方、统防统治、农技推广、在线诊断等综合服务能力于体的新型庄稼医院。在县域建设智能配肥中心,依托具有产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建设配肥站、加肥站,面向小农户提供测土、配肥条龙服务。
(二)培育多元化托管服务主体。围绕玉米、水稻、小杂粮、人参等优势农特产业,在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过程中,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优势,注重加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技推广机构的合作,构建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局面。是以县级供销合作社为服务主体,整合资源,科学确定服务半径,瞄准耕、种、管、收、售全产业链提供服务;二是以基层社为主体,采取单独组建或与村委合作共建服务型合作社的方式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三是以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主体,充分发挥专业社的农业生产技术优势。四是以农资经营企业为主体,创新农资服务方式,利用农资经营渠道,提供按需送货、因地配肥、技术到户的条龙服务。五是组建农业服务专业化公司,开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烘干收储加工等服务。
(三)推广多种托管服务方式。依托各类托管服务平台主体开展单环节、多环节、关键环节综合性和全程托管服务。大力发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积极推进土地托管服务对象由规模化经营主体向小农户拓展,服务范围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延伸,服务内容由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转变。探索更多适应小农户生产特点、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农作物的托管服务形式,把农资、农技、农机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送到小农户身边,提供更多个性化、精准化的便捷服务。加强供销合作社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规范化建设,探索制定土地托管服务指导、服务质量监测、服务合同监管等管理体系,提升服务质量。
(四)延伸托管服务链条。集成推广农药减量增效、绿色防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绿色生产技术,引导开展农艺、农机、生物、管理等工作;延伸托管服务链条,推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电商平台、商超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开展合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提供产后加工、包装、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服务;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农户共同组建产业化联合体,促进生产、加工、销售体化经营;依托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生产标准。组织社有企业和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依托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不断探索农村合作金融服务方式,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助推小农户增收提供金融支撑。
>
建设涉农协同服务机制是供销合作社践行合作制原则和开放办社理念的内在要求,是实施“惠农工程”的重要制度保障。要加强供销合作社系统内部联合,加快推进与党政涉农部门、涉农企事业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的横向联合,努力实现协同服务、共享发展。
(一)加强系统内部协同。县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要切实承担起发展供销合作社事业的领导职责,加大统筹力度,形成实施“惠农工程”的合力。如既往履行社有企业为农服务使命,将实施“惠农工程”作为推进社有企业转型的重大战略举措,全力推进。要推进各供销社及社有企业间的联合合作,共同打造为农服务品牌。
(二)加强与涉农部门及有关单位协同。各供销合作社要切实强化为农、务农、姓农的办社宗旨,进步明确自身服务定位,主动寻求党政涉农部门支持,积极承担相关服务职责或政府购买服务,努力成为党和政府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公共平台和重要抓手。要加强与其他涉农企事业单位的联合合作,依托自身服务网络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推进网多能、网多用,提升服务的竞争力。
(三)加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要积极引导系统内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实施“惠农工程”,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促进规模型农业发展。要着力推进供销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服务对接,组织带动小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使小农户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四)加强“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优势与村“两委”政治组织优势,积极探索将基层社建在村上,紧紧围绕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与村“两委"共建特色产业、共育经营主体、共创服务平台,努力实现村级党组织强基、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收入增加和基层社得发展的多赢局面。
>
实施“惠农工程”是全国总社对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提出的重大任务,是培育壮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全系统推进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必须统认识,全力推进。
()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实施“惠农工程”作为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与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特别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县级供销社负责统筹制定本地区实施方案,并负责协调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细化工作举措,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实施“惠农工程”,整合“新网工程”资金、省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加大组织实施“惠农工程”扶持力度。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能力强、效果好的项目支持力度,发挥项目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强各类为农服务主体建设,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小农户的能力。
(三)加强督导推进。加强对实施“惠农工程”及落实配套政策、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工作的指导,建立相应的工作督导和推进机制。
(四)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帮助小农户提升能力,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培育体系。县供销合作社主管和领办行业协会整合行业资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提供针对性强的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专业培训。“惠农工程”项目实施单位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引进各类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面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和企业员工做好项目实施的配套培训。
描写产业扶贫互融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严湖村贫困现状剖析
严湖村有28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681户,农业人口2765人。该村位于上犹县社溪镇北部山区,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扶贫力度,推进精准扶贫,基础设施有了一定改善,贫困户减少到目前的132户416人。但由于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产业基础脆弱,农民收入水平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720元,只相当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17元的56.5%。分析该村的贫困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弱。一是交通出行不便。通村公路虽在3年前完成硬化,但28个村民小组8条通组公路仅有3条完成硬化,有5个村民小组通汽车困难。二是上学就医困难。该村离圩镇远,且无村完小,三年级以上需到15公里外的蓝田小学就读,给群众带来诸多不便。全村目前仅有村级卫生室1个,卫生设施及设备配置不全,疾病防控能力差,看病就医很不方便。三是饮水不方便。受地势等自然因素影响,未通自来水,村民取水“各自为政”,有的从水井里挑水,有的从水井里抽水,也有的从山中引泉水到家,饮用水得不到有效保障。四是用电通信质量不高。全村虽已全部通电,但因线路老化,供电线路长,电压不稳定,部分大功率电器无法使用。28个村民小组中,有5个组未通广播电视,移动通信信号弱,也未通宽带网络,信息较为闭塞。
(二)农田水利设施差,土地产出低。全村共有耕地1884亩,人均耕地0.68亩,只相当于全省人均1.045亩的65.07%、全国人均1.35亩的50.37%。加上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山塘、水渠等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大部分山塘水库等灌溉工程因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或带病运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大部分耕地属中低产田,甚至是“望天田”。种植结构单一,基本上只种一季水稻,种植效益低。人均山地虽有8.7亩,但多为荒山和残次林,占全村林地80%以上;油茶林全部为低产油茶林,产量很低,经济效益差。
(三)群众收入低,居住环境差。就该村整体情况来看,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务工、务农两个方面。务农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小部分农户养猪、鸡、鸭、鱼或牛、羊等,但形成不了规模,基本满足于自给。为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当地政府正着力推进油茶低改,但这些项目由于刚刚起步,带动农户增收的效应还未能发挥,农户收入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低于国家贫困线的贫困户132户,416人,贫困户数占全村户数的19.38%。在住房方面,通过近年来的土坯房改造,尽管大多数土坯房改造完毕,但相当一部分农户只是搭起了房屋的框架,无钱装修,生活设施简陋,有的为建房还欠了一屁股债。尚有70户农户仍然无力改造。
(四)增收难度大,脱贫任务重。要改变严湖村的贫困面貌,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一方面,必须有效解决贫困户增收问题。造成该村农户整体收入较低,除了该村土地资源不足、生产条件较差、没有带动群众致富的龙头产业外,与当地群众的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观念也有很大关系。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群众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无论是思维方式、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跟不上形势发展,有的甚至存在较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劲头,不思进取,无心脱贫。村里文化生活贫乏,导致村民喜欢聚集打牌,喜欢“东家长,西家短”的议论是非,创业氛围不浓,致富热情不高。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一般家庭只要有劳动力且身体健康,能出去务工,就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该村目前之所以还有132户计416人没有脱贫,其主要原因在三个方面:一是大病医治拖累所致。很大一部分贫困户是因患重病,医治花费大导致负债累累,陷入贫困。在贫困人口中,有126人身体不健康,患有各种慢性疾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其中有27.5%丧失劳动能力,不仅不能劳动,还需常年吃药并要有人照料,平均每户每年医疗消费为1056元,占家庭开支的20%以上。二是缺劳力缺技术。据调查统计,有近70户(占贫困户的53%)因为缺劳动力,有54户(占贫困户的41%)家庭因为残疾或患有慢性病而无法做事,只有闲在家里。还有16户虽有劳力但不懂技术,生产开发效益低,又无一技之长,打工靠卖苦力收入不高也不稳定,导致致富无门、增收无力。三是先天不足。在132户贫困户中,有88户低保户(占贫困家庭的67%),因种种原因导致入
产业扶贫互融心得体会如何写 产业扶贫互融心得体会如何写范文(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