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申论范文通用(四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诗词大会申论范文通用一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阅读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虞美人》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因其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故而对此词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更有助于学生领悟我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特质和魅力。在本节课的组织教学中,我把诵读鉴赏作为目标之一,引导学生把简单的阅读理解变为鉴赏评价,提升学生感性、理性双重认知能力。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三维目标
1、了解李煜及其诗歌创作。
知识和技能
2、理解《虞美人》一词的主旨。
3、背诵全篇。《虞美人》教学设计
1、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词中写愁情的绝妙之处。
过程和方法
2、精读本词,品字析句,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本词以乐写哀、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和
1、让学生正确认识古典诗词的艺术美。
价值观
2、在自我感悟中陶冶情操,明心启智。
3、培养学生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热爱祖国文化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在理解基础上诵读,在诵读基础上鉴赏。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品味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1、对本诗内部结构的理解和词人的写作技巧。
2、知人论世和读诗识人结合,使这一课不仅仅停留在诗歌本身技巧、语言等方面,也倾向于挖掘诗歌内在的人文精神。
教法
诵读体味法、关键切入法、引导探究法和拓展训练法
学法
诵读法、想象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在历史的彼端,有一位帝王凭一首首泣尽以血的词,成为千古词坛“南面王”,也因此踏上人生的不归路。他就是《虞美人》的作者,李煜。
教学过程
1、一、整体感知
2、1、作者背景介绍。
李煜,政治上昏庸无能,文艺上却是词、史、诗、文无所不通。他擅长书画,精通音律,尤工于词,是五代时期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奢靡,纵情声色,词的题材狭窄,风格香艳,多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思恋或闲愁离恨。亡国被俘之后,孤寂悲凉的处境,身陷囹圄的屈辱,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极高,是真正的血泪之华。他前承花间之柔媚,后启宋词之疏宕,对词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词学史上占有无可取代的地位。因而后人评价他:“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命词。据陆游的《避暑漫抄》记载:“李煜归朝后,郁郁不乐,在赐第七夕命故伎作乐,闻于外,太宗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
2、诵读品味《虞美人》。
①齐读《虞美人》,整体感知。
②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请其他同学欣赏体味并注意比较评价。
③诵读指导。
《虞美人》是李煜的绝命词,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语速,给人一种凄凉、感伤的感觉。同时要注意“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这些特别能表现词人痛苦内心的词语,宜重读。
④学生自由诵读品味。
二、鉴赏评价
1、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问君”,“君”为谁?李煜。
3、自问问何事?愁。
4、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是由什么勾起的?春花秋月
5、“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作者却为何追问“何时了”?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情感的外化。李煜降宋后,对生命几近绝望。本想借助美好的“春花秋月”来排解内心的愁绪,谁知却又触景伤情。原来“春花秋月”般的美好生活与现实中的囚徒生活形成强烈对比。面对春花秋月只让他觉得厌烦,所以,这一“问”便在情理之中。
6、为什么要用了充满暖意的“春花秋月”写愁?这是什么手法?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明丽的事物,往往和喜悦快乐相连,作者在这里是写内心的快乐吗?不是,是写愁。这种手法叫:以乐写哀。
7、请以组为单位讨论,往事为什么会勾起作者的愁情?这愁从何来?
包括: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囚徒之悲。当旧日的繁华消失殆尽时,再见“春花秋月”,再忆及“雕栏玉砌”,“朱颜”玉面,李煜想到的也只能是“愁”。
8、请同学们想一想李煜说“只是朱颜改”,那
诗词大会申论范文通用(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