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环境心得体会和感想 黄河的污染情况的感想(8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黄河环境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与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有中原、中州之称。
河南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龙门石窟、殷墟、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国家5a级旅游景区8项11处: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清明上河园、殷墟、白云山、尧山-中原大佛、老君山-鸡冠洞。
世界地质公园4处:中岳嵩山、云台山、王屋山黛眉山、伏牛山。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处:嵩山、洛阳龙门、鸡公山、王屋山、云台山、尧山、林虑山、青天河、神农山、桐柏山-淮源、郑州黄河风景区。
河南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一般特点是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
最佳旅游时间是秋季.
河南省辖18个省辖市,其中地级市17个、省直管市1个,50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88个县。
河南,古称中原,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是元代以前中国历史的核心区域。
洛阳(十五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商丘(六朝古都)、郑州(五朝古都)、安阳(二朝古都)都是著名的千年古都。
夏代先后在夏邑(今商丘)、偃师二里头(今洛阳)、阳城(今郑州)等附近建都。
商代在亳(今商丘)建都,后来迁到殷(今安阳),自夏而金的4020xx年间,有1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河南,长达3200余年。
每当中国内乱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河南是必争之地,中国的名称就来源于中心位于中原地带的国家。
最新黄河环境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黄河
你流经辽阔的土地
绕过高山,穿过峡谷
九曲百折汇入大海
你成功地造就了一片
浩瀚的海洋
今天
生活在你土地上的人民
他们也一样成功地走在
世界前列
他们把五星红旗
飘扬在神秘而浩渺的太空
飘扬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上
飘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再也没有人敢说
“噫,东亚病夫”
“狗和中国人不能入内”
他们不悔是中华英雄战
士的子孙
中国团结世界各族人民
中国为暴力燃烧的土地
带去金色的橄榄
中国为贫穷和疾病的荒原
送去上帝的恩赐
走出国门
带去永恒而神圣的拯救
是光荣伟大的中国
我们收获了
和平的微笑
和天使的荣誉
我们高举盾牌的尊严
并把盔甲和宝剑
敲得铮铮响
我们回到祖国的土地上
一切都和从前一样
青山、绿水
操场、营房
鲜花点缀在草地上
最新黄河环境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一曲《保卫黄河》,唱响了全中国,
黄河的浪波早已汇聚在我们的心窝。
在黄河的涛声中,追寻着远去的岁月,
我们永不忘卢沟桥的枪声;永不忘长城谣的凄凉;
永不忘侵略者的刺刀映红了夕阳;永不忘曾经的国破家亡……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奔腾的黄河,从飞扬的歌声里流过,不知把多少英雄的故事四处传播。
我们永不忘平型关的捷报;永不忘台儿庄的悲壮;
永不忘千百万的将士奔赴疆场;永不忘黄河汇聚的力量……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雄壮的黄河,穿过如歌的岁月,汇聚在中国革命的史册。
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曾经把多少青春和梦想,在巍峨的宝塔山下集合。
山丹丹开花的季节里,歌声伴着花香四处飘飞,
飞扬的歌声,把多少宽厚的肩膀浇铸成抵御日寇的铜墙铁壁。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咆哮的黄河,永远激荡在我们的心头、激荡在我们的血管中。
回望远去的历史,解放区的天,被嘹亮的歌声擦拭得高远而又蔚蓝,
在歌声的牵引下,多少黄河的儿女冒着硝烟,冲锋向前,
在长城内外,守护着我们的家园。
一曲《保卫黄河》,将我们的情感浓缩,浓缩在那烽火的年代里,
使我们顺着歌声,把英雄的故事一次次追寻。
听着黄河的涛声,我们沉思、我们遐想、我们静静地感受和平的阳光。
再唱《保卫黄河》,我们把遥远的历史铭刻,
国耻永不忘,中华当自强,牢记心头的创伤,我们挺起民族不屈的脊梁。
再唱《保卫黄河》,我们在追梦的路上求索,
仰望着飘扬的五星红旗,
我们唱出勇敢、唱出气魄,
我们唱出强盛、唱出巍峨。
最新黄河环境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条大河,众所周知,她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在山东省注入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0_平方公里。据说东京至博多的新干线长1176公里,那么请您记住:黄河的长约从东京到博多两个半来回的距离。黄河的源头是一股清泉,但是由于游经中游的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流入河中,因此到了下游时,竟成了世界上最混浊的河。”百年待河清”这一日本人也使用的中国谚语,就是比喻黄河水之混浊的。
每年经黄河水流走的泥沙有16亿吨之多,水中含沙量年平均37%,到了雨期,达到60%。如果用这些泥沙修建一个高一米、宽一米的堤防的话,这一个堤防可以绕地球27圈!这些泥沙的三分之二流入了大海,三分之一沉淀在下游的河床上,每年将河床抬高三到五厘米。因此,下游河床已高也堤外的地面,成了悬河。这就是洪水泛滥的原因,也就是说,下游是这条大河的薄弱环节,这一带的河床也比郑州市内的地面高出七米。
由于这些原因,过去的人们饱尝频繁泛滥的洪水之苦。据记载,历史上20_年之间,洪水竟泛滥了1500次,实际上是四年三决口。其中最惨无人道的是1938年国民队伍曾人为地决堤,引起洪水泛滥。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像这样被充作战争的有力武器,难怪百姓常言道:”乱世洪水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黄河流域的人民群众在中、下游修建了1000多公里长的大堤,建起了水利发电站,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因此,解放后的41年间,黄河从末泛滥过。而且,经过治理的黄河水被充分利用于城市用水、农田灌溉和发电,成了一条造福于民的河。
总之,这条大河对人类社会、对自然界既有破坏,也有创造,正是这条大河孕育了中华儿女。那边那个白色塑像,就生动地表现了这一个主题。塑像高5米重12.5吨,取名”哺育”。身着唐装,端庄贤淑的母亲慈爱地望着怀中的孩子,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与黄河年在关系。
诸位请看周围的山,这一带的山称邙山,一直从洛阳绵郑州,过去是荒山秃领,经过绿化,现已是浓阴覆盖。游览区的一些参观项目就掩映在这绿色之中。
为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黄河文明,现在山下正兴建一座将由三千块碑组成的黄河碑林。碑林集中了从唐朝至现代前来这里瞻仰黄河的诗人和文人们的作品,一旦完工,可与集中了历代石碑的西安碑林相媲美。
周围的山上还有一些亭台楼阁,均起眺望的作用。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一诗中这样写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正如诗中所描写的那样,登上高处,远眺黄河,更能领略其气势。如果可能,今天我
黄河环境心得体会和感想 黄河的污染情况的感想(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