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铁保安事件心得体会精选 西安地铁保安发文(9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西安地铁保安事件心得体会精选一
这条街的历史也已经很久了,据说,原来国外的使节和来长安做生意的商家们聚居在这里,不断地繁衍生息,现在的坊上人大都是这些古老移民的后裔。他们用自己的宗教形成了高度的凝聚力,在汉人占主流的社会中,顽强地坚持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生活圈子,他们的血液中还保留着精明商人和贵族的遗传因子,一直到了今天。
在一千多年前的汉朝,这里就曾经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迎来了回民的先民--来自古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使节、学生。历史记载,许多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繁华热闹的长安城后,在这一区域经商、留学和做官,一代代繁衍生息。今天,这里成为6万多回族穆斯林群众的聚居区。
作为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之地,这一区域今天仍然有唐代含光门、明代西城门楼群、众多保存完好的清真寺和道教城隍庙、佛教西五台、喇嘛教广元寺等众多文化遗迹。街区内众多街道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清真饮食城、民族购物中心和清真寺、回民生活区"相映成趣"。
回民街在鼓楼的边上,街的北头是一座厚重的城墙和它斑驳的拱门。大块大块城砖似乎暗示着西北人的豪放不羁,总是使人联想到那种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爽侠气。来回民街就是吃的。
回民街不常,短短的也就500米左右,两旁开满了正宗的回民饭店。大多数的店家门口总是能见到几个带着回民白帽的小伙子在扇着烤着的牛羊肉串,阵阵的烤肉香味足以令你迟步留连,然后决定进去大爽一把,以饱口福。
回民街上的店门面都不大,外边看起来总使人联想到上海吴江路上的小餐店,可是当你一踏进店门就会知道自己估算错了,窄窄的两扇门面之后竟然有着礼堂般的大堂,两个字:大气。
经营这些餐馆店铺的几乎都是回民朋友。清真小吃可以说是西安小吃的代表。比如平娃烤肉、贾三灌汤包子、红红炒米、特别特、西北楼、金家砂锅等有名的餐馆。到过西安北院门的朋友都有胃口太好但胃太小的感觉。有人说,陕西的小吃不小,可以和八大菜系的大餐媲美。
从公元十世纪,也就是北宋时期,回民开始在这里不断聚居、繁衍、扩展,他们环清真寺而居,逐渐形成了以回民生活为主,具有独特建筑、环境、文化、社会和经济特点的历史街区。历史街区内有10座年代不一、大小各异的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是化觉巷清真大寺。走在街区内,随处可见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穆斯林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商业网点,民族服饰、工艺品、清真副食、餐饮店和回民小吃店扑面而来,著名的"贾三灌汤包子店就在其中。40余棵古树点缀其间,再加上不远处的钟、鼓楼,令人仿佛步入了历史的深处。
钟楼向西走100米左右、穿过鼓楼门洞,就进入了西安回民历史街区。这里曾经是隋唐皇城所在地,唐朝末年以后成为普通市民的生活区域。汉、唐时代以来西域商人、学者、使节及其后民留下的诸多文化遗产,成为改造工程的重点保护对象。回民街区是一块面积约1.8平方公里的区域。
由于街区处于西安市中心地带,是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近年来,街区内的传统建筑不断被拆毁,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传统民居大多也年久失修。许多院落没有上下水系统,生活十分不便。再加上许多居民为改善居住条件、增加营业面积,自建房屋活动频繁,这些自建房屋多为2--5层楼房,施工简单粗糙,不仅没有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反而严重破坏了历史街区的环境和景观。
为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方便回族群众的宗教、日常生活,保护街区的历史风貌,政府从1991年就开始对历史街区内的部分街道进行改造。1997年,挪威首相和当时的江同志签定了一个中、挪合作的协议,其中有一个内容就是西安回民历史街区的保护。由挪威出资500万元,国家科委和西安市、省上给一定的配套资助和支持,共同启动了西安回民历史街区保护项目。
荣获20xx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奖的化觉巷125号院落就是这次中、挪合作保护、维修的成果。这是一座已经有200多年历史的标准的小四合院,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位于街区化觉巷内,始建于唐玄宗天宝元年,距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后经宋、元、明、清的几次重修和扩建,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庄严肃穆的具有明清风格的巨大古建筑群。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有机统一,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具特色、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国式清真寺之一。全寺分5进院落,占地13000平方米。经过政府和寺院前后30年的重修,不仅保持了寺院的原貌,而且还新增了不少与寺院风格相一致的明清建筑。
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西安回民历史街区将是一个能够体现我们西安的文化特色、黄土文化、穆斯林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区,里边有传统的伊斯兰的小食品、还有他们传统工艺的餐厅、旅游产品、有旅游景点。大清真寺经过整修护、周围的环境经过改善以后,将会更好的起到旅游示范作用。传统的四合院将更加体现回、汉交融的建筑特色。它的绿地面积、它的公用面积、它的宗教活动面积将得到扩充,要满足每一个当地居民的生活、宗教活动和他的工作、出行的要求,以及现代生活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要求。但又保留了古老传统街区的面貌。经过改善的宗教活动(场所)就更具完善性。使这个区域从生活质量、从城市总体功能的配合、基础设施的容量都能得到满足,能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又体现出我们古城的古老风貌。
2022西安地铁保安事件心得体会精选二
各位游客、各位朋友:
欢迎大家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游览!
就在西安市的三学街,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博物馆,它就是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专题性艺术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它利用西安文庙扩建而成,苍松翠柏掩映着它,巍巍城墙护卫着它。千百年来,它经历了重重的硝烟战火,跨越了慢慢的岁月长河,3万多平方米的深深庭院中,已有藏品1万多件,碑刻3千多方,更有国家级文物134件,它以萃为经典的东方传统文化和独具魅力的东方石刻艺术,成为我国最大的碑石博物馆和最为丰富的艺术宝库。
西安文庙
来到碑林博物馆,你会被这恢宏壮观的文化丛林所感染,更会被一座座精美绝伦的书法名碑所吸引,也许你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此丰富的碑石和动人的雕刻,是怎样穿过历史的云烟,与我们今天在这里相聚呢?那就让我们从碑林的形成说起吧。
公元874年,爆发了黄巢起义。战火的硝烟,国力的衰弱,使大唐帝京失去了昔日的繁华。
战争的灾难也殃及到文化。矗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内的《开成石经》濒临战争的毁坏。公元920xx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此时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为了便于防守,将长安城区缩小到皇城之内,国子监便处在了城外,《开城石经》等碑石就被遗弃在露天荒野之中。在许多文人学士、政府官员的竭力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鄩在公元920xx年,陆续将《开城石经》等碑石搬移到城内唐尚书省的西隅,位置在今天西大街广场一带。可是这里地势低洼潮湿,经常受到雨水侵蚀,碑石容易陷落倾倒。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在陕西转运副使吕大忠的精心组织下,又将《开城石经》迁徒到府学的北墉,即西安碑林现址,当然与《开城石经》一同迁入的还有《石台孝经》等一批著名的唐代碑石。所以,当我们说到碑林的形成时,就会想到《开城石经》,它是碑林的基础,因为它才形成西安碑林今天蔚为大观的3000多方碑石。
了解了碑林这些曲折而艰辛的迁移过程后,我们再看看这里的孔庙旧址。
孔庙,是封建社会祭祀孔子的专门地方。古人的心中,孔子是圣人,祭孔是天下大事,各地都建有规模不等的孔庙。
西安的孔庙,则是唐代武德二年(619),在国家诏令之下所设立,位置在尚书省西隅的国子监附近。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曾封孔子为文宣王,所以孔庙又称文庙。西安孔庙经历了五代、北宋的几次迁徒,在宋崇宁二年(1103)最终将孔庙和府学迁于现址--西安碑林博物馆所在地,从而使孔庙、府学和碑林融为一体。今天的西安孔庙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保存下来的大多是明清时的建筑,它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群中轴贯穿、左右对称的原则,整体和谐统一,布局严谨大方,庭院重重,古雅深邃。
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斗拱繁复、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太和,是指阴阳会合;元气,指人的精神,生命力的本源。这里既有祈求万福的意思,又是对孔子地位受到人们敬重和尊崇的体现,它是在明万历年间由皇族捐资400多两黄金修建而成。
牌坊的南面是照壁,也称"塞门"。塞门外有清朝末年陕西著名书画家刘晖题写的"孔庙"二字,字体醒目,结构稳健,运笔舒展。孔庙没有南门,因为南面正对明代城墙,所以只能在东西门两侧开门,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义路,其意是指供君子出入之门。
牌坊之下则是明净清澈的泮池,它形如半璧,中间以泮桥连接。按照中国古代的礼制,天子之学为辟雍,诸侯之学为泮宫。泮宫是学校的前身,春秋时孔子在鲁国讲学,地点就在泮水之滨,后来在这里建立学校,所以叫泮宫。并且成为后世学府的代称,科举时代称生员入学为入泮。
与牌坊相对而呼应的是棂星门。棂星为天田星,主稼穑,凡是古代君王祭天,都先祭棂星,有祈年报功之义。宋代开始将棂星门设于文庙中,棂星成为"主管取士"之神,喻意祭孔如同祭天。元代为两门,清代为三门,中门额刻"文庙"二字,东门额刻"德配天地",西门额刻"道冠古今",用以形容孔子才华学识和道德品行与天地齐平,古今永辉。门头两端雕刻的蹲兽叫做麒麟,神圣威严,寓意福瑞吉祥。
走过棂星门,便可看到处在中轴线上出檐翘角、肃穆庄重的戟门
西安地铁保安事件心得体会精选 西安地铁保安发文(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