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师整理试卷心得体会怎么写 教师整理试卷心得体会怎么写初中(9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11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教师整理试卷心得体会怎么写一

1.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学会本课生字10个;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

3.会用“要是……就……”、“果然”、“神机妙算”各写一句话。

4.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弊,明白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来源。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部分资料改写而成的,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样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渚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透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要(三天赶造(。(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状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1.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结合课文第2题的提示,把课文分成4段:

①理解任务

②作好准备

③草船借箭

④按时交箭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作业本上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一、二、四段,完成部分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都”、“更”、“了”、“只”组词。

二、学习课文一、二段。

1.读一、二段。

思考:赤壁之战时,周瑜的3万军士战胜了曹操的80万大军,周瑜用的那么多箭是从哪儿来的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

2.出示思考题预习。

(1)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之后交10万枝箭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请他帮忙

3.讨论交流。

4.再读课文一、二段。

思考:(1)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课文中哪里看出周瑜要害诸葛亮

(2)哪些词句证明诸葛亮明白周瑜要害他明明明白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后交10万枝箭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5.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6.反馈交流。

①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

齐读“周瑜见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理解“妒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课文哪些地方证明周瑜要陷害他

(读书上有关句子,并讲出理由)

(周瑜要诸葛亮3天造10万枝箭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是周瑜假公济私,图谋置诸葛亮于死地。)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明知故问。)

当周瑜听说诸葛亮3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在当时,3天肯定造不出10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

找出书中明确说明周瑜要陷害诸葛亮的话。

(周瑜对鲁肃说的:“这是他自己说的……回来报告我。”)

②书上哪些地方证明诸葛亮明白周瑜要害他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时说的几句话(“但是……就完了”)。

朗读练习。(齐读)

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3天造好10万枝箭呢

(诸葛亮胸有成竹)(顾全大局)

理解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③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从哪里能够看出,请把书上有关句子读出来。

(“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7.朗读练习。

小结:

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明白了诸葛亮挺有才干,顾全大局;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周瑜却挺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

8.分主角朗读课文一、二段中的对话部分。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3天前,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心里很高兴。3天后,周瑜带了500名将士来到江边干什么(是抓诸葛亮的)

结果周瑜在江边看到了什么齐读第四段。最后周瑜怎样

(钦佩诸葛亮)书上从哪儿看出(长叹不如)

长叹什么(叹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师范读周瑜长叹说的话,学生自由学读,齐读。

四、巩固练习。

作业本上第5题(1)、(2)、(3)。

第6题(1)、(2)。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匀第三段,总结全文,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导入第三段学习。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构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

什么叫“神机妙算”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哪里

学了课文的第三段,我们就会明白。

二、学习第三段

1.一生读第三段。

其它同学一边听,—边找:哪些事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找出来划好后,分小小组讨论,

3.哪里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天时(第三天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齐读。)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地利(顺风顺水撤得快)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明白曹操的脾气,多疑多虑)读有关句子

从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明白曹操不会出兵(读有关句子)齐读曹操下令说的一段话。进一步理解诸葛亮明白曹操多疑多虑,不敢出兵。

小结:

由于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所以向曹操借到了10万枝箭;

4.诸葛亮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

(1)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词语。

(“吩咐”“下令”“又叫”“又下令”“吩咐”)

(2)分五步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向北靠近曹军→船头朝西船尾东→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

先讨论交流,再请学生讲,让全体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资料,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江上雾很大,为什么曹操的军士能那么准地射中诸葛亮的草把子呢

(因为诸葛亮的30个军士在四更时分擂鼓呐喊,曹军不习水战,不敢出来。于是多疑的曹操在大雾之中只好下令朝擂鼓呐喊声处放箭,这时箭像雨点一样射过去,草把子上很快就插满了箭。)

从那里,说明了什么(诸葛亮安排得很巧妙)

(4)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这样能够吗为什么

(学生用手操作讨论,后交流)

(5)完成作业本上的第4题,

(6j大雾还没散完,诸葛亮就带船队走了,临走之前还怎样说,(“谢谢曹丞相的箭”)

指导读这一句。是真谢吗

(7)曹操听后,会怎样样为什么不追(因为诸葛亮的船队顺风顺水走远了。)

三、练习作业。

1.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他神吗(神)

诸葛亮是神吗(不是神,是人)

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从书中学来的)(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2.诸葛亮不是(是(。他的神机妙算并不是(而是(。

四、再次理解课题,总结谈话,

1.体会神机妙算,能用“神机妙算”说一句话,然后朗读全文。

课题为什么叫“草船借箭”

(“借”字概括了事情的经过,又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课文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起因,到周瑜自叹不如的结果这一强烈的比较中,衬托了诸葛亮惊人的胆量,闻人的智慧。本文写了一场智斗,全文按故事发展的顺序,

紧紧围绕“神机妙算”来写的。在事件层层发展,人物性格比较中,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朗读全文。

完成作业本上第6题的(3)、(4),(5)、(6)。

对于教师整理试卷心得体会怎么写二

关于中学教育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皖西学院环旅学院地理科学0802班吴雷

摘要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盛,则国盛。”一直以来,社会各界都很关心青少年的成长问题,其中关注的热点无疑是中学生的教育。当前中学生的教育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1、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沉重2、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判断标准的单

一、落后3、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对等关系4、中学教育缺乏人文主义教育理念5、中学教学忽略了对于传统道德、传统思想的继承6、中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和价值体系不健全,等等。教育部门必须尽早的采取有效措施,减轻中学生的学习负担,探讨并改变教学思路和方式,加强中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传统思想,注意教育引导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实现中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暑期社会实践中学教育健康发展

(一) 学生学习负担的沉重

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在平时主要是作业繁多、填鸭式教育严重;而在假期时间里主要则是学校和其他的私人、团体组织利用各种名义来进行补课,召开竞赛班等等。其实,不仅仅在我教授的中学暑假补习班,一般来说,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会存在着假期补课的现象,不管是小学、中学。

我所在的补习班一共有52人报名,他们都是初二的学生,但是由于其中有几个学生没有下定决心要补习,所以最后我们补习班实际招收了46名同学。所教授的课程以初二数学、英语课本为主,另外结合初三部分知识点作了简要讲解,还针对他们的暑假作业作了讲解。

补习班教授的英语内容主要是单词记忆和写作,数学主要讲多元应用题和三视图一章。另外还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完成暑假作业,第二天在他们上其他课时批改。暑假作业还有我们布置的应用题都是非常难的,有些题就是我自己也要琢磨好久才能解出来。

教材的高难度不仅仅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十分低下,就我所教授的班级来说,平均每一小节的内容,其中最好的两三个学生可以完全吸收85%左右,其余一半的学生可以吸收65%左右,还有1/3学生仅仅吸收知识的40%以下;而且,要想真正的理解 1

教材,学习知识,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揣摩每一章节:每天上午的课程,必须下午花费两个小时左右时间才能大致理解吸收和掌握。而事实上积极运用预习、复习这一科学学习方法的学生要少的可怜,学习的积极性、效果也可见一斑了。除了以学校名义招收的补习班外,各种以私人、团体灵璧教委规定教师不可以招收学生补课,而这些其它形式的学习集体就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安全区”了,至少要比教师每天在学校或家里提心吊胆地授课心安理得得多。

组织名义招收的学习辅导班、提高班、特色班等等也层出不穷。学生学习负担过于沉重,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被剥夺的几乎一干二净。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对象学校也自然成了众矢之的。而套用教师自己的话来说:“也并不是我想这样做的,现在其它的所有学校都这样搞,这样竞争,如果我们置之不理,何来成绩?学校又怎么能生存下去呢?” 有点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所指责的对象不能仅仅是学校、教师,更在于基础教育的深层模式。是这一指挥棒不断地左右着学校、家长和学生。也许,学习负担沉重是应试教育送给他们的一份“厚礼”吧!

(二) 思维方式、判断标准的单一、落后

与上面的因素相联系,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判断标准的单一、落后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单纯的应试教育同样也造成了这一现象。

按照正常人的思维来讲,随着被教育者的学习层次的深入,他的思想、头脑也很自然地越来越局限于专业的知识上去了。就像以前一个旨在证明大学生的想象力并没有幼儿园的小朋友想象力丰富的调查一样,这个调查也鞭挞着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方式,同时更启示着思维方式、判断标准对于人们思想行动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而从现在的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来看,想象力已经越来越为固定僵化的判断所桎梏。比如《暑假作业》上面有一道专门的发挥想象力题目,大致内容如下:“在树林中的一棵老树上停着若干只鸟,猎人开了一枪,有以下的结果

a. 打着一只鸟,其余都跑了

b. 没有打着,猎枪走火

c. 打着一只,其余为了救那只鸟都没有飞走

d. ? ?

e. ? ? ”

本来这是一道鼓励你充分发挥想象力的题目,是没有什么确定的结果的。然而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a选项是对的,并且也想不出还有什么其它的情景。这和几年前望着圆圈发呆,傻愣愣地说像个“零”的当代大学生又有多少的区别呢?

思维方式的僵化和判断标准的单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现在的小学生更多的依赖着老师给他们送去标准答案,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即使对于数学的解题方法,只认为老师的给予的答案即是真正的答案,摒弃自己其它可能的一切思路、想法。

而在语文特别是主观试题的答题上,即使回答是正确的,八九不离十的,也会毫不犹豫地改写成老师解答时念出的答案。在这一点上这个班级任我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解释,好像一时也不会改变这种现象。

人们都盛誉世界上最最阔达的事物莫过于人的内心,因为她可以包容一切可以想象到的任何东西。一旦人的这种无限的想象力囿于智力、常理甚至是自己辛苦探索和积累的知识、规则等,那将失去提升创造能力的一大翅膀。后果也当然不能飞越自我,也许会从天空中坠毁,从此万劫不复。

应试教育下的思维方式、判断标准的单一、落后势必将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素质提高的头号杀手。

(三)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对等关系

在教育的过程中,有一个很不起眼也常常被人忽视的隐蔽现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对等关系问题。而这种现象愈是在初等教育中就愈为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未完成自我的人格塑造,没有初步实现意志的支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处于寻找、模仿人物形象的

教师整理试卷心得体会怎么写 教师整理试卷心得体会怎么写初中(9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