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心得体会博客精选 智慧教育感悟(9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智慧教育心得体会博客精选一
“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成长和学习都需要空间。
“机智”保护了那些脆弱的东西,可能是孩子的脆弱性软化了成人。
“机智”将破碎的东西变成整体,机智容易使伤口愈合。
“机智”使好的品质得到巩固和加强,对孩子信任就是给孩子以力量。
“机智”加强了孩子的独特之处,我们时刻要注意孩子的独特性,并加以培养。“机智”促使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个性成长就是深层次的学习。
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应该是一个有责任感充满爱心的老师。 罗素曾经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发展。”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俗话说:“育人之道,爱心为先”。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
只有当教师用赤诚的真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时,才会消除“火暴”脾气、减少“急躁”情绪、避免对学生疾风暴雨般的“训斥”,以“温柔”的方式去开启和诱导学生。善于以平静的心态,运用含蓄幽默的教学机智,融洽师生关系。
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因为许多偶发事件的“肇事”者,通常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只有教师摆正了他们在自己心目中位置,才能够对他们的行为“容忍”,不发火、不动怒,对事件进行冷静的、超常规的处理。
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反思的老师。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性行为,凭着“自以为是”的经验、机械化地、年复一年地进行着,这种行为远没有达到反思的要求。
书中作者写道,“未经反思的行动是‘缺乏智慧’的、没有机智的。”有两个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在两个玻璃瓶里各装进5只苍蝇和5只蜜蜂。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亮光的一方,而将开口朝向暗的一方。
过了几个小时之后,科学家发现,5只苍蝇全都在玻璃瓶后端找到了出路,爬了出来,而那5只蜜蜂则全都撞死了。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通过观察它们发现,已是蜜蜂的经验认定:有光源的地方才是出口;二是它们每次朝光源飞的时候都是用尽了全部力量;三是它们被撞后还是不长教训,爬起来后继续撞向同一个地方;四是同伴的牺牲并不能唤醒它们,它们在寻找出口时也没有采用互帮互助、分工合作的方法。
而苍蝇为什么找到出口呢?如果说蜜蜂是教条性、理论性,而苍蝇则是探索性、实践性。它们的智慧中,就从来不会认为只有光的地方才是出口;它们撞的时候也不是用上全部的力量,而是每次都有所保留;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们在被碰撞后知道回头,知道另外想办法,甚至不惜向后看;它们并不死抱教条认定出口只在有光亮的地方、只在前方;他们能从同伴身上获得灵感,合作与学习的精神让它们共同获救。所以,最终它们是胜利者。
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应该是一个理解儿童可能性的老师。注意孩子、聆听孩子,是教育情境中的智慧性行动,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型的智慧行动,不是简单地在行动中的反思。教育机智是指向孩子的,是对孩子幸福的关心。它是通过教育者积极主动建立起来的关系方式。
这种教育机智表现在,首先要正确对待孩子们的成长,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要理解孩子的体验,对孩子的经历保持开放,避免用一个标准的和传统的方式来处理情况;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教育者对教育情境充满自信;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孩子;还要有临场的天赋等。
同时他认为,教育机智的目的是为了保留孩子的空间,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防止孩子受到伤害;它可以让破碎的变成完整的;它可以巩固好的品质,加强孩子的独处能力,支持个性的成长等。
教育机智通过实施某种认知的敏感性和实践一种对孩子的主动关心来实现它的目的。
一方面,教育机智依赖我们的能力来感知孩子的需求和具体认识孩子的各种潜力,用一种关心和接受的态度感知、聆听孩子;另一方面,机智敏感的眼睛折射出它关心的眼神,爱过运用眼神、言语、沉默、动作等来作为机智干预和关心他人的工作。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能读到智者对教育的诠释和剖析,读到一种精气神,这种东西依附在老师身上,会使老师带有生气和灵动;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中,会把所有学生的心紧紧抓住。
教学机智——让教师的课堂里风生水起,情趣盎然!让我们成为一个智慧型的老师而不断努力吧!
对于智慧教育心得体会博客精选二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是马克斯.范梅南教授用朴实的语言和平充满智慧及灵动的思想和我们讲述一个个动人及真实的故事.那些故事,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让人亲近,读后很简单就从这些例子当中体验到我在和学生相处时的一些感受,值得一读再读地细细品味。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那样“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就有教学机智,这种机智可以说是一种反应,一种面临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我们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准确、迅速、敏捷地作出判断,恰到好处地处理,并非易事。
想有这样的教学智慧,我觉得至少要2个方面,一个是内部即要理论的基础,一个是外部即教学的实践的经验,我是新教师,没什么经验,所以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自身的内部条件,以达到充实自己的?
>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说得一点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代为什么会这么发达,可以说中国的古代是世界发达的国家,这些骄人的成绩都是读书的结果.读书,好比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会让人收获非浅。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对于读书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现在孩子的课外知识量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的孩子都要多,得到的信息也多很多,而且信息的更新速度也快了n多倍,尤其现今是计算器普及的时代,作为一名从事小学数学工作的教师,肚子里的墨水还是越多越好,这样才有可能面对突发事件,运用教学机智,让学生信服你。
例如,上个月在讲解数学时,为了让学生有效的了解古代人民的智慧,我和学生一起亲身经历一次动手实验,但由于某一学生的突发其想,一开始让我束手无策,但一想到好像类似出现过这样的事件在书上.就经过自己的方法马上解决了。
>
现在的社会,新科技,新知识的不断涌现,什么wto,世贸组织等等一些列知识信息的增加,现在的学生思维敏捷,平时耳闻目睹甚多,可以说看的多了.学的也多了.听的就更多了。有时教师不甚了解的事,他们也能说得头头是道。
因此,在教学中偶尔遇到一些不知所措的突发事件问题,这就要教师灵活对待,不过人你可以不妨先听听学生的想法,可能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教师应该是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谈谈,你听了同学们的意见后,你认为哪些同学说得更有道理。虽然我们可能对这方面的知识不是很了解,但通过投石问路的方法让孩子们的能力还是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对于学生的反馈机智是教学艺术的体现之一。
>
以前老听师傅说,教师要学会写反思,对自己一天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学进行总结,就这要求我们新教师在平时注重积累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增强反思是养成教学机智最好的准备。
反思可以是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也可以以教育孩子的某个事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分析其中做得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提出整改措施,为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做好准备,反思不是简单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以此来获得这方面的经验,这种体验能使教师的经验世界变得更为丰富,最终以教学机智表现出来。
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上述的条件只是基础。
这个机智都是要用爱的方式去教育现今的学生.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友善的微笑,一个善意的批评,都会把学生的心与你拉近,让学生感到“老师在乎我,关心我”。越是小的细节,越是能打动学生,学生被你的细节感动了,那他们的灵活思维,创造能力,会很快在学习中得到施展。
教,很容易,育,也不难,但教育却很困难.看完了这本书,让我觉得教育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的意义也需要到生活世界中寻找。
《教学机智》呼唤我们回到现实的教育中去,去发现和构建自己的教育学和学生的学习观,并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在以后的道路上,我会试着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努力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对于智慧教育心得体会博客精选三
信手翻阅陶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时时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做一个教师真的很幸福,而这种幸福的感受从何而来,来源于那一种长期的修身养性,来源于精神上不断超越,超越自我,逐渐到达一种忘我的境界,不断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师将这种高尚的追求化为一种行动就是不断地读书,读古人圣贤书,读经典的文本,在古人经典的思想里遨游。
陶老师说:“在我的记忆里,就一向没有和书疏离过。”“以书为伴,以读为乐”“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审美追求,个性是高品位的阅读,甚至是背诵,几乎没有停止过。”陶老师个性注重了对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为数十年不断地对经典作品的广泛涉猎,潜心地钻研,陶老师才具有了温温尔雅的大师一样的儒家风范,除此之外,陶老师对自我所从事的修改记者工作的热爱,更是养成了一种优秀的品格,宠辱不惊,泰然自若。
这本书是陶老师的讲演录,共分三部分,分别是《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其中《打点幸福人生》主要是讲人的自身修养,《孔子的精神世界》则主要是讲陶老师几十年研究《论语》的成果和心得。本文不作详细介绍。我重点向大家介绍第一部分《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这部分共分九讲,分别是:第一讲《读书: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第二讲《读书走向:取法乎上》;第三讲《诵读资料:古今中外经典》;第四讲《疏离浮躁,淡泊名利》;第五讲《读书教学相得益彰》;第六讲《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第七讲《读书与思考同行》;第八讲《经典诵读的思考与行动》;第九讲《终身幸福的文化之旅》。这九讲按主要资料我把它归纳为三个大问题,即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
第一、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陶老师认为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我们都明白人的生命形式有两种,即常态的肉体形式和内化的精神和心灵维度。大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就很好地诠释了生命的这两种形态。对于常态的生命来说,空气、阳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养料;而对于精神和心灵维度的生命来说,它需要的养料来自于读书。用陶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我们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在精神和心灵层面涵养学生,透过对其潜能的开发,让其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从而实现生命的飞跃。”
以前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我想此刻这句话恐怕就很不恰当了。一则此刻的孩子知识面之广甚至已经超过我们老师了,也就是说人家的碗比你的桶还大呢,你说这怎样行?二则社会的发展要求孩子越来越全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两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说光有一桶水够吗?三则世界越来越小,都成为一个地球村了,知识的需求日新月异,你桶里的水都臭了,还怎样给学生?所以,当代的教师你得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行,而这活水从何而来?从书中来。你说我们教师怎样能离开读书?这正所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啊。想一想我们熟知的那些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又有哪一个是死抠教科书而终有所成?所以从教师这份职业的需要来说,教师离不开读书。
我们常常发现,我们周围那些退休的老教师一旦离开学校,便形容枯槁,精神憔悴,甚至郁郁而终。我们只当是他们离不开学校,离不开学生之故,岂不知是他们精神生命的终结使然。退休前,他们教的是教科书,看的是教参书,改的是教辅题,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好像很充实。可退休后,没有了题可改,没有了书可教,生命中好像一下子没有了阳光,失去了好处。运气好的抱抱孙子外甥,运气不好的连孩子都没得抱,终日无所事事,你说怎能不生病?陶老师推荐大家“在精神世界中为自我搭建一座辉煌的宫殿”,要“提前为60岁作准备”,与书为友,同书结伴,不断地丰盈自我的精神,滋润自我的心灵,这样,“'退休不再是精神生命走到了尽头,而会欢欣鼓舞地迎接另一个精神生命的诞生”。这是从教师自身的幸
智慧教育心得体会博客精选 智慧教育感悟(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