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防疫抗疫心得体会范文 抗疫服务心得(8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描写西安防疫抗疫心得体会范文一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墙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城墙”一词原是从“城”字引申而来。“城”按《说文》解释,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纳民,所以“城”字的本义是土围民而成国,由此引出城墙一义。被誉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万里长城的“城”宇,同样是城墙的意思。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释。“城”字最早出现在周朝的金文中,从字形看活生生地体现了古代城墙的军事用途。城墙的军事作用是保卫私有制,而在意识形态上看,城墙的形体规模又是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的严格体现。显然统治者营造城墙,是用它来保护自己,宣示国威。现在我们看到的西安市城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诏修城开始动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历时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础上扩筑而成的,经过历代修葺,基本上保持着完整的封建社会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国古代筑城技术的杰出成就。
【城垣规模和结构设施】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市城墙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据测算,西安市城墙周长11.9千米,其中东城墙2590米,西城墙2631.2米,南城墙3441.6米,北城墙3241米。这样的规模在国内外都是比较少见的。
大家看见城墙四门外筑有护卫城门的小城,那叫瓮城。所谓瓮城,意为敌人一旦进入,就会受到瓮城城墙上面的四面夹击,犹如瓮中之鳖,无法逃脱。瓮城外还筑有拱卫瓮城的小城,古称羊马城。古时候大城门的启闭有规定时间,关闭城门后尚未回城的人可连同自己牵的羊、赶的马等,进入羊马城以及今环城公园地带歇息,等候开城门后再进城。西安市的羊马城在清末已全毁。记得1986年在西安市城安定门(西门)瓮城北门外约17.5米处发现羊马城北侧门道,长5.5米,宽2.4米。现在大家能看到南门瓮城外侧已修复的羊马城,墙体长198米,高9.5米。
护城河外曾有拱卫四城门的四个夯筑土城叫郭城。据《西安市府志》卷九记载:唐天佑年间,韩建筑东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间拓城时,东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内,留在城外的即为东郭新城。明后期西郭小城记。目前,四关郭城墙体仅存部分残段,郭门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称。
现在我们来到西安市城内东北处,这里曾经是明秦王府城,简称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为秦王,命其坐镇西安市,加强对西北的控制。整个秦王府城分为两重城墙。外城墙称萧墙,全系土筑成。内城墙因外砌青砖,故称砖墙。明灭后,萧墙被毁。清雍正年间,西安市修庙宇,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砖城改为八旗教场。目前秦王府砖城只存夯土城残段若干处。
明代建西安市城时,全城城门有4座:“长乐”、“永宁”、“安定”、“安远”。门名刻于大城门洞外的青石门据上。大城城门上所建的楼房称城楼,也叫正楼,是守城指挥官的指挥所。瓮城城门洞上所建之楼称箭楼,因楼壁辟有箭窗,是当时发箭防御之用。到了民国时又开辟了4座城门,俗称小四门:中山门(小东门),在现在的东新街东端,是为纪念孙中山修建的;勿幕门(小南门),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门(小西门),在莲湖路西端,解放后,此门被拆;解放门(小北门),原名中正门,在解放路北端,当年因为陇海路通车到西安市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扩建火车站而被拆除。西安市在解放后也开辟了新城门,南墙有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朱雀门、含光门。北墙有尚德门。东墙有朝阳门。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市城墙时有98座敌台,台上均建有敌楼。但1982年西安市城墙管理所实地调查发现,那些古敌楼没有留下一个,只有部分尚存础石。之后,西安市重建敌楼12座,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式,重檐二层楼,底层周设回廊。
古代城垣设施不仅修建敌楼、箭楼作用武之备,还修建魁星楼以祭把主宰文运之神魁星。西安市魁星楼建在南门城楼东,后遭兵火毁坏。后来在原址上复建魁星楼,值得一看。
【焕发新颜的古城墙】
各位游客,经过十多年的整体开发,古都西安市已把位于市中心的残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颇具特色、中外罕见的环城旅游风景区。1983年,西安市开始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开发,到1997年底累计投资2.27亿元,不仅全面修缮了城墙,填补了大小洞穴1650个,还重建敌楼四座、角楼2座以及南门月城、闸楼、吊桥各一处,同时对环城河、林、路进行了全面整治。现在,从14条被修复的马道缓步登城,能见到长1334o米的城垛,还有11500米的女儿墙也全部修复。站在高12米的城头上举目远眺,南边的终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遥遥相望;俯首四顾,城内城外市容尽收眼底。城上还陈列弓弩。滚木、擂石等防卫工具,城下复设吊桥、云梯,供人使用参观。从城墙下到环城河边,修建了20多座桥,城河到城脚之间的环城绿化带,成了西安市最大的绿化公园,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诗碑雕塑,应有尽有。
各位游客,西安市古城墙的开发,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评价:过去把古城墙看作是妨碍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枷锁,如今它却成了使古城增添姿彩的花环。专家们还评价,秦始皇兵马湘的发掘,一举成就了世界奇迹;而西安市明代城墙的维修,同样引起了世界瞩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来此后,一致同意推荐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市城墙时有98座敌台,台上均建有敌楼。但1982年西安市城墙管理所实地调查发现,那些古敌楼没有留下一个,只有部分尚存础石。之后,西安市重建敌楼12座,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式,重檐二层楼,底层周设回廊。
古代城垣设施不仅修建敌楼、箭楼作用武之备,还修建魁星楼以祭把主宰文运之神魁星。西安市魁星楼建在南门城楼东,后遭兵火毁坏。后来在原址上复建魁星楼,值得一看。
描写西安防疫抗疫心得体会范文二
大雁塔座落在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大慈恩寺内,始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年),是西安市内著名古迹及标志性建筑(其市徽中央即绘有此塔图案)。大雁塔是座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也是目前少数可供登临的古塔之一。大雁塔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亦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
大雁塔始建于唐永徽年间,原名“慈恩寺浮屠”或“慈恩寺塔”。唐高宗时,玄奘(三藏法师)为收藏从西域取回的佛经、佛像及舍利,于永徽三年(652年)春三月主持修建大雁塔,并亲自按印度窣堵波形制进行设计。当时,塔共五级,高约60米(以唐尺并「崇一百九十尺」或「凡高一百八十尺」计),砖表土心。虽不可攀登,但「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两千,凡一万余粒。」之后50余年间,砖缝中草木丛生,终致塔身损毁。武周长安年间(720xx年—720xx年),在原址上更拆改造为十层砖塔。此塔建成后,频遭战乱破坏。五代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对塔再次修葺并降为七层,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两部分组成。其后,今西安周边历经数次大地震,致塔顶震落、塔身震裂。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620xx年),在修缮时塔外围被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故唐代塔体基本结构得以保持,而其造型则显得更为宏伟,即现今所见的大雁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64年对大雁塔进行过一次整修,基本维持原有风貌。
20xx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该塔随之一并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建筑特色
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砖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組成。全塔通高64.7米,塔基高4.2米,南北约48.7米,东西约45.7米;塔身底层边长25.5米,塔体呈方形锥体;塔刹高约4.87米。第一、二两层各有九间,第三、四两层各有七间,第五至八层各有五间。塔内建有木梯,可拾阶登顶。每层四面均有劵门,供凭栏远眺。
塔底层南向门洞两侧各嵌一座石碑,即《大唐三藏圣教之序》与《大唐三藏圣教序记》。两碑形制相同,碑额为蟠螭圆首;碑身两侧收分明显,呈上窄下宽的梯形(此为唐碑典型形制);碑座为方形,上有线刻图案。两碑规格无二,通高达337.5厘米,碑面上宽86厘米,下宽100厘米。《大唐三藏圣教之序》自右向左行文,置于西龛;《大唐三藏圣教序记》则由左向右,置于东龛。其文分别为唐太宗李世民及皇太子李治(即唐高宗)所撰,并由时任中书令的唐代书法家褚遂良书就。因此,两座石碑既是珍贵文物,亦为书家精品。
倾斜的塔身
因大雁塔自身结构问题,加之屡遭人为破坏,故至迟于1720x
西安防疫抗疫心得体会范文 抗疫服务心得(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