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文本研讨心得体会报告 教学设计文本研讨总结(六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教学设计文本研讨心得体会报告一
创意说明:对比赏读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和《安塞腰鼓》都是写观舞后的感受,两篇课文虽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也有许多相通之处。若以《安塞腰鼓》的学习为基础,将本文与之进行对比赏读,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审美层次。
简介作者及印度舞蹈。
以小组为单位,试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本文与《安塞腰鼓》的异同。(也可以不局限于此)
1.选材(写作对象)。
2.语言风格。
3.主旨。
教师在学生研讨、交流的基础上,作一些必要的归纳总结。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差异较大,不能厚此薄彼,而应引导学生明白语言风格与作家本人、写作对象的关联。两篇文章在修辞方面的突出特点,应结合具体语言作重点分析,如《安塞腰鼓》的排比,《观舞记》的比喻。
放一段优美的舞蹈表演录像,让学生观看后马上用语言描述出来。若时间够用,可以立即在班上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与课文比较,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文扩读材料
高山和流水(节选)
赵丽宏
听贝多芬的交响曲,很少有人不被他的激情所振奋。即便是那些对音乐没有多少了解的人,也能在他气势磅礴的旋律中感受到生机勃勃的力量,感受到一种居高临下、俯瞰大地的气概。就像读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音乐家把心中的音符倾吐在乐谱上时,灵魂中涌动着多少澎湃的激情?贝多芬的其他曲子,也有相似的特点,我很难忘记第一次听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的印象,当钢琴高亢激昂的声音突然从协奏的音乐中进出时,我的眼前也出现了流水,不过这不是莫扎特的那种缓缓而动的优雅的流水,而是从悬崖绝壁上倾泻下来的飞瀑,是从高耸入云的阿尔卑斯山上一泻千里的急流,这急流挟裹着崩溃的积雪和碎裂的冰块,它们互相碰撞着,发出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的轰鸣。我无法理解,这样的音乐,为什么会有《皇帝》这么一个别名,不喜欢皇帝的贝多芬,难道会喜欢用《皇帝》来为这样一部激情镪然的作品命名?如果用《阿尔卑斯山上》作为这部钢琴协奏曲的名字,该是多么贴切。在莫扎特的音乐中,似乎很少出现这样强烈而激动人心的声音。如果是莫扎特的河流,他不会让流水飞泻直下,也不会让那些泠冽的冰雪掺和在他的清澈的流水中,他一定会寻找到几个平缓的山坡,让流水减慢速度,委婉地迂回曲折地向山下流去。这样的流水,当然也是美,不过这是另外一种韵味的美。
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我很自然地联想起那些高耸入云的山峰,它们以宽广深沉的大地为基础,以辽阔的天空为背景。它们像自由不羁的苍鹰俯瞰着大地,目光里出现的是大自然的雄浑和苍凉,是人世间的沧桑和悲剧。只有那些博大的灵魂,才可能描绘这样气势浩大的景象。
描写教学设计文本研讨心得体会报告二
1、学会aoe3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知道单韵母有4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调的aoe的音。
3、认识四线格,学会在四线格里写aoe。
ao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
aoe的第二声、第三声的读音。
拼音卡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观察画面,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体会画中的美。
2、讲故事,激发兴趣。
二、学习单韵母a
1、出示拼音卡,看卡片上的图说话,引出单韵母a。
2、教师示范发音,学生观察。
3、学生以各种方式练习发音,体会发音要领。(同桌互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编顺口溜读)
4、联系生活实际,想想我们在什么时候会发出a的音?
5、再次看图,观察图画中哪儿像a的形?教儿歌,记忆音和形。
6、教师讲解a笔画笔顺:先写左半圆,再写竖右弯。
7、认识四线格,观察老师将a写在哪里?
8、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a的四个声调
1、看插图,说说汽车是怎么走的。
2、认识声调符号,配合手势学习: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3、比较汽车走法和a的四声哪些地方相像。
4、练读四声:
师范读,配合手势读,编儿歌练读。
5、做游戏区分a的四声,重点区分二、三声。
6、学习动用,体会读音。
四、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游戏复习a的四个声调
1、变序读a的四声,学生用手势比调号。
2、看谁反应快:变序读a的四声,学生找相应的卡片。
二、学习o和e
1、看图读准oe的音(教学方法同a)
2、认清字形,再次看图,从图中找出与oe相近的地方,编顺口溜。
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找一找oe的家在哪儿?
4、教师范写,边写边讲要领,重点指导书写e。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联系生活实际,寻找oe四声,并出示四声调卡片,同桌试读oe的四声。
7、采用各种形式练读oe的四声:
顺序读,变序读。
二三声对比读。
男女生对读等。
8、联系日常生活,用带调的oe组词。
三、拓展练习
你能用上aoe这三个单韵母的读音和课本中的插图编一个好听的顺口溜吗?
描写教学设计文本研讨心得体会报告三
《搭船的鸟》选自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旨在通过课文引导学生学习习作方法,提高习作水平。本单元主题为留心观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为写作提供素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识字学词、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课文中生字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识字经验自主识字,然后进行集中指导书写。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观察”也并不陌生,在一年级科学课上就开始有所学习,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所实践,在一、二年级的教材中也有所涉猎。学生已经初步知道可以用眼观、手摸、耳听等多种方式进行观察,但是对留心观察、细致观察的好处的了解还不够,对细致观察的方法还不够明晰,对针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习作更需要老师进一步的指导。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十一个生字、会写八个
过程与方法:
1、知道作者仔细观察了哪些事物,并说出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初步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及其意义。
2、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关注翠鸟的外貌描写,体会翠鸟的美丽外形;关注翠鸟捕鱼的动词,感悟翠鸟捕鱼的敏捷;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翠鸟捕鱼的情景,初步了解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及其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自然之美和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认读写生字;认识翠鸟,感受自然之美。
难点:体会课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观察生活,学习描写事物的方法。
一、导入
(1)课件出示“鹦鹉”的图片,从而认识“鹦鹉”一词。提问:你喜欢这只小鸟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2)引入新课:课件出示“搭船”一词。提问:你搭谁的才车或船去过哪里?(生回答之后做简要点评)。一次,一只比鹦鹉还漂亮的鸟就搭上了一位小朋友的船,这是一只什么鸟?它要做什么呢?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将抽象的汉字转化为具象的图像,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出问题,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自然引入本篇课文。
二、复习巩固
(1)分段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声音洪亮)。
(2)脱离课文单独出示生字让同学们认读,全对的给一张贴纸。
设计意图:检查第一课时学习情况,为深入研读做准备。
三、深入研读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①搭船的鸟是一只什么鸟?
②这只鸟长什么样子?
③这只鸟的动作是怎样的?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分小组展示。
①翠鸟。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并齐读:母亲告诉我这是翠鸟。哦,我明白了,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②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板书:嘴——红色;羽毛——翠绿;翅膀——蓝色。得出:外形美丽。
③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
标出表示翠鸟捕鱼的动词(冲飞衔站吞)
问:从这些动词你体会到了什么?(翠鸟的动作敏捷)
问:还能从哪些词语看出来?(一下子;没一会儿。)
板书:冲、飞、衔、站、吞、一下子、没一会儿。得出:动作迅捷。
我们一直在说翠鸟,翠鸟在哪儿呢?(船头)
在船头干嘛呢?(搭船捕鱼)
船上除了翠鸟还有谁?(“我”、母亲、船夫)
你觉得鸟与人相处的怎么样?(和谐)
小结:正因为人不伤害鸟,才欣赏到了鸟的神奇美丽,也正因为鸟喜欢人,才生活得这么快乐,才出现了这么和谐的画面,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描写把这一中心思想表达了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深入课文,得出作者从外形和动作两方面对翠鸟进行了描写,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描写,为自己的以后的习作提供方法指导和素材积累。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拓展延伸及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同小组的一起交流一下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2.课下仔细观察自己熟悉的小动物,抓住它的外形和动作自己动笔写一篇小习作。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描写教学设计文本研讨心得体会报告四
一、继续训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体会“我”对一位颇有声望的音乐学院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一 课时安排:一教时。
二 教学过程:
(一) 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感知课文内容。
(二)四人一组讨论,再交流。
1.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我因拉不好琴,感到沮丧和灰心;一位耳聋的老人用诗一般的语言打动我,鼓励我每天早晨练琴;我从妹妹那儿知道,我那位唯一的听众,原来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首席小提琴手,根本不是聋子;为感谢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依然每天早晨用我的心去为她演奏。)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人爱护、鼓励年青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谢之情。)
(二) 默读课文,对照注音,读准字音。完成自读检测题一、五。
(三)自读课文。
1.结合自读检测题二先自读,后可小小组讨论。
提示:1、2句表达了我对练琴依然是认真严肃的,从“神圣”“伟大”“庄重”“隆重” 这些词语看出。这些词语该读重音。
第3句,写我得到了鼓励,有了几分兴奋和信心。第4句写我演奏成功了, 感谢那位唯一的听众,依然每天早晨去为她演奏。
2.从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读一读。再从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找出妹妹说的话读一读。体会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该用怎样的语调读。然后完成自读检测题三。
提示:老人的话要读得亲切平缓些。
“我猜想......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读平直调。“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可读降调。
妹妹说:“求求你,饶了我吧!”是一种奚落挖苦的语气,也可读降调。
“......而你竟说她是聋子。”是一种惊讶激动的语气,可读升调。
(四)讨论自读检测题四,然后自己完成。
建议:这道填充题,要学生独立用文字表达恐怕有一点难度,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稍作点拨。
(五)感情朗读课文。把自己最喜欢读的,读得最好的片断录在音带上,放给自己和同学、老师听。
描写教学设计文本研讨心得体会报告五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汉字的又一构字规律在熟字的基础上减笔画,可变成新字,提高自学生字的能力。感受汉字构字规律的奇妙,喜爱祖国的文字。
3?在写字的过程中,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笔顺、笔画,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区分它们的字形,通过组词弄清新字的字义。
2?自主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减一笔成新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本课的生字词卡片。
学生:自制一套活动的卡片(新字和熟字要减去的笔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激趣导入
复习上一节课的构字规律。孩子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汉字的又一个构字规律减一减(板书课题)。
二、观察字形,初步感知
1?在识字王国里,小朋友认识的字朋友可不少啦!还叫得出这几位老朋友吗?(出示方、午、玉字),并用字组词,认读后贴在黑板上。
2?小朋友太高兴啦!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减一减的游戏,请看老师演示(用活动卡片方字减去点变成万字)。
3?好玩吗?请孩子们认真观察午字和玉字,想想它们减去笔画会变成什么字呢?
4?抽生上台摆一摆,一边摆一边给小伙伴们讲一讲自己的摆法。(午字减去撇就变成了干,玉字去掉点就变成王字。)
5?学生自由观察,各抒己见,这些新朋友有趣吗?为什么?
三、自主识字,发现方法
1?自读课文。
(1)孩子们,只减去一部分就变出了与这些老朋友如此相像的字,那它们的读音、意思相同吗?自己读读课文,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请孩子们借助拼音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去掉拼音你会读吗?试试看。
(3)你们会读了吗?会读的和你的同桌互相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准确。
2?检查自学效果。
(1)现在我们要带生字娃娃出门了,千万别喊错它们的名字呀。出示生字,通过小老师、开火车等形式反复认读,注意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纠正读音。
(2)你们读得真棒!生字娃娃回家了,看,它们已经带着朋友排好了队,正等着你们去认识呢。认读书中的词语。
(3)同桌讨论学习:说说你懂得了哪些词语,怎么读懂的,还有哪些词语不太理解,交流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千家万户:形容很多很多户。王牌:桥牌等游戏中最强的牌,比喻最强有力的人物、手段等。)
(4)小朋友们既懂得观察字形,又会自己识字,真了不起!除了书中的词语,你能给这些生字再找一找朋友吗?
四、朗读短文,总结方法
1?出示活动卡片,教师一边演示,学生一边读,并引导学生编成顺口溜(方字减点变成万,午字减撇变成干,玉字去点变成王)。
2?读一读书中的短句,感悟方法。
3?现在就把你今天学到的识字方法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吧!(小组交流)
4?谁愿意把方法介绍给大家呢?抽生汇报后教师总结: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汉字真奇妙,你看,在老朋友字上减一减就成了新字。我们用这种方法还会认识更多的新字娃娃呢!
5?
这样好的方法你能记住吗?试试看。
五、指导写字,把握结构
1?出示千、干、王字。
读一读:大家看,你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吗?一起来读读。(齐读正音)
看一看:请大家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要提醒伙伴们的?(指名说,注意千、干、王字的长横要平,竖要写直)
说一说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谁想教大家写好这三个字?(指名说位置)教师板书。
描一描: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练一练:学生认真书写。
赏一赏:自己先圈出写得比较满意的字,同桌互相看看,相互学习。教师边深入学生中指导,边挑选有典型性的作业,最后展示并评析。
2?指导万、户字。
按照以上步骤指导书写,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把汉字娃娃写得美(重点指导万字的长撇要舒展些)。
六、自主实践,迁移拓展
1?小朋友们都挺能干的,还想玩减一减的游戏和更多的汉字娃娃交朋友吗?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减笔画成新字的游戏。(如:目、舌、王)
2?小结:小朋友们,瞧,不用费力地死记硬背,只要学会用上恰当的、巧妙的识字方法去识字,就会记得更牢固。
描写教学设计文本研讨心得体会报告六
程门立雪教学课件
《程门立雪》是一篇成语故事,写的是宋朝大学问家杨时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故事。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10生字“杨、宋、著、敬、题、敲、默、待、慈、漫”;正确书写并记忆“著、敬、题、待、漫”。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阅读的过程中想一想,杨时为什么冒雪站在程老师家门口。
3.知道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重点难点】
1.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
2.从杨时的行为中体会他尊敬老师的情感和爱学习的好品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进行质疑。
1.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成语,它们大多包含着一定的`意义,因此流传至今。
有一些还有专门的故事呢,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2.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一个成语故事,出示课题,齐读。
通过预习,请你说说课题中,“程”指谁?“立雪”是什么意思?谁在程门立雪?为什么要立雪?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2.要求学生根据板书的内容尝试说说课文的内容。
3.教师归纳并出示。
宋朝著名学者杨时很爱学习,也非常尊敬老师。有一次,他和同学去向程颐老师请教问题,发现老师在午睡,就不敲门,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默默地背书、静静地等待。慈祥的程颐老师醒来后被深深地感动了。
1)生自由朗读。
2)同桌合作,学习10个生字。
3)交流。
音:宋(平舌音)、敬(后鼻音)、漫(前鼻音)
形:题(半包围结构,先外后里)
义:著名(换词)漫天飞舞(换词)
慈祥(形容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
4)指名读,男女生读。
说明: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思考的空间。在学生动脑动口的基础上,教师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并把10个生字有意识地结合在里面,一举两得: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又为识字教学创设了一个平台,融识字于语言环境之中。由于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因此识字教学时有所侧重,不必面面俱到。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杨时真是一位爱学习、尊敬老师的人,请小朋友轻声读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词或句可以看出?说说理由。(先自己圈划,再小组讨论)
2.交流,随机讨论。
1)抓“争论、尽快、鹅毛大雪、一边默默地背书、一边静静地等待”,体会杨时爱学习的品质。
2)抓“悄悄、默默、静静”等,体会杨时尊敬老师的品质。
师引读3、5节。
3.小结:杨时尊敬老师,宁愿在风雪中等待也不愿打扰老师休息;杨时爱学习,不浪费一点点时间,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程老师又是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
根据反馈指导朗读4、6节,重点体会“急忙、心疼、久久”。
5.想象:程老师望着门外的大雪,久久没有说话,他会怎么想?
6.小结:程老师爱学生,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师。
说明:
这一部分旨在让学生通过品词读句感悟杨时和程老师的优秀品质,从而激发他们的敬佩之情。感悟后再进行朗读训练,效果自然更上一层。对学生来说,感悟这些是有相当难度的,所以,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概括,使整个过程“形散而神不散”。
四、课外拓展,完成练习。
1.杨时冒雪请教老师,还在雪地里等了好久。如果是你,你会这么做吗?为什么?
2.出示课后的三幅图,讨论:
1)图上的老师各在干什么?
2)如果你有问题要请教老师,遇到图上的情况,会怎么做?
3.选词填空。
4.写字。
说明:
拓展练习有步骤地把焦点从课文延伸到学生自己身上,联系实际,开拓了学习的空间。既进行了语言方面的训练,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道德教育。
拓展阅读:《程门立雪》课文
杨时是宋朝著名学者。他很爱学习,也非常尊敬老师。
相传有一次,他和一个同学在读书时争论起来。为了尽快弄清问题,他们就冒着鹅毛大雪,一同去请教程颐老师。
走到程老师家门口,杨时刚想敲门,忽然,听见程老师打鼾的声音,就悄悄地对同学说:“程老师正在午睡,咱们在这儿等一会儿吧!”他们就站在门口,默默地背书,静静地等待着。
过了很久,程老师醒来,发现两个学生站在门口的雪地里,就急忙把他们拉进屋里,心疼地说:“外边雪这么大,你们为什么不进屋呢?”
杨时望着程老师慈祥的面容,说:“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么能惊动您呢!”
程老师听了,两眼望着门外漫天飞舞的大雪,久久没有说话。
教学设计文本研讨心得体会报告 教学设计文本研讨总结(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