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乡村振兴墙体绘画心得体会实用 乡村振兴手绘墙图片(9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1-314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主题乡村振兴墙体绘画心得体会实用一

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体现“富、学、乐、美”的内涵,因此,各地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总目标,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突出特色,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思路,坚持“以县为主、农民主体、规划先行、生态优先、分类指导”的原则,突出“五靠优先”(靠公路沿线、靠旅游景区、靠传统村落、靠园区、靠民族村寨)选点抓好示范,整合资金、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以项目为载体,以增收为目的,加大投入、强化整合,推动农村“综合发展”“各美其美”“从物到人”,成为产业发展、生态改善、社会和谐、乡风文明、基础牢固,宜居、宜商、宜游的美丽乡村,打造贵州美丽乡村升级版即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一)实施“环境整治工程”,着力推进“美在农家”建设。积极开展以基础设施六项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和农民居住环境功能化改造,不断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民居住品质,打造生态特色农村。一是整治农村面源垃圾。打一场农村面源垃圾“歼灭战”,对残垣断壁及废弃建筑进行拆除,对陈年垃圾进行集中清理,让乡村焕发新生命。二是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机制,完善垃圾收集设施,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解决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相关问题。三是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立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长效化、常态化制度,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每个污水处理站点都有人管理,实现一次建设、长久使用、持续发挥效用。四是持续改善村容村貌。以脱贫攻坚为载体,集中实施村组道路绿化亮化,真正落实“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分类模式,真正实现城乡垃圾收集转运网络全覆盖,持续改善村容村貌。

(二)实施“产业提升工程”,着力推进“富在农家”建设。坚持现代农业发展定位,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结构调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标准打造农业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壮大实体经济经营主体,培养致富带头人,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升现代农业集聚化、融合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完善配套体系,确保每个村有1-2项主导产业、每户有一项稳定收入来源,让农业吸引人。

(三)实施“社会建设工程”,着力推进“乐在农家”建设。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推进村务民主协商,发挥各类人才、新乡贤等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行家风、村风、党风教育,以好家风带村风促党风。

(四)实施“文明新风工程”,着力推进“学在农家”建设。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文明新风。加大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同时加强培训教育,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激发内生动力。

(五)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巩固提升基层组织保障。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打造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敢于担当、战斗力强、带动力强的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引领乡村振兴新航向。精心选育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团结带领群众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决策部署,汇集起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磅礴力量。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为乡村振兴筑牢基础。二是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加强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把基层党员群众的思想、智慧、力量凝聚起来,齐心聚力投身乡村经济社会建设,激发建设美丽家园的内生动力。

(一)抓好生态引领。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乡村振兴”规划建设,高标准抓好顶层设计,坚持群众积极参与、户户规划到位的原则,既讲“面子”、又讲“里子”,把生态、环境、村庄等外在美和产业、人文等内在美统一起来,完善区域总规、控规和其他各类规划,突出乡村的生态特色、形态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指导“美丽”的系统建设。

(二)抓好融合发展。按照“立足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产业调整,立足农村、跳出农村抓农村经济发展,立足农民、跳出农民抓农民增收致富”的思路,将“乡村振兴”建设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将“乡村振兴”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有机联系,通过对乡村生产生活功能、现代服务功能的提升和完善,实现农业与旅游产业、加工产业等其他产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互动发展,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美丽乡村”的活力。

(三)抓好城乡一体。将城市的要素向农村延伸,让村民享受和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体现“乡村振兴”的内涵美。统筹推进农村路网、电网、供水网、互联网、公交网、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幼儿园、医院、学校、图书馆、体育场、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优质教育、文化、卫生等资源向农村汇集,提高城乡共享水平。同时,创新体制机制,把城市要素融入农村,把农村资源引入城市,让城市要素和农村资源产生价值交换,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主题乡村振兴墙体绘画心得体会实用二

为助推全市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根据全市人大工作会议的要求和市人大常委会2020年度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于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赴商都县、化德县等全市最后一批7个摘帽国贫旗县就全市脱贫攻坚及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我市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全自治区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主战场。全市2个区贫县、8个国贫旗县,750个贫困嘎查村,2015年底识别贫困户6.1万户、13.7万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分别占全区的20.4%、17.1%。其中商都县、化德县、兴和县被列入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十三五”期间实施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以来,

全市按照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市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精心制定脱贫规划,动员全市各方力量,凝心聚力扎实推进“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为重点的各项脱贫措施。在中央、自治区等直属机关定点帮扶和全市各级各条战线干部群众的共同艰辛努力下,全市相继分期分批实现了贫困旗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丰镇市和凉城县、察右后旗三个贫困旗县分别于2017、2018年贫困退出。剩余7个贫困旗县也在2019年底前通过了自治区第三方检查评估验收,并于2020年3月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告退出,我市取得了区域性整体脱贫攻坚战决定性胜利。全市75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6.1万户,13.7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1180户,2460人,贫困发生率由6.83%下降到0.12%。识别边缘户7908户,14503人。

(二)主要成效

1.“一达标、两不愁”目标基本实现。全市努力推进产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全面落实兜底保障政策,贫困户人均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农村牧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底的2532元增长到2019年的6865元,稳定超过国家脱贫标准,基本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的目标。

2.住房和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1)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2016年到2019年,全市按照“住房安全保障全覆盖、全达标”的要求,同步推进就地危房改造工程和易地移民工程,贫困户全部住上了改造或新建配套达标的新住房,住房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危房改造方面:全市累计投入资金37.5亿元,“4类重点对象”实施危房改造63369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060户。

易地搬迁方面:新建移民住房36769套,新建农村牧区敬老院16所,互助幸福院509处,安置搬迁36769户、7979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005户、贫困人口45785人,占全部搬迁人口的57.4%。同时,加快配套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落实产业扶贫、生态补偿等措施,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2)饮水安全基本“清零达标”。2016年到2019年,全市累计多渠道筹集投资5.7亿元,新建饮水安全工程598处,改造饮水工程382处,覆盖贫困人口2.9万人。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80%,目前,全市209个村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已全部完工,农村牧区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常住人口饮水安全基本实现“清零达标”。

3.教育扶贫得到全面保障。我市严格兑现义务教育保障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进行动态监测、跟踪管理、精准控辍,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通过定向资助、送教上门、随班就读、特校入学的方式使贫困学生全部接受义务教育。2016到2019年,全市共发放义务教育资助资金6526万元,资助贫困义务教育学生29427人次,其中特殊教育学生3140人次,有效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问题。

与此同时,拓展资助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户学生能升学,有书念。发放普通高中(中职)资助金6147万元,13800人次;发放高等教育资助资金13248万元,14670人次,为贫困户困难家庭非义务教育学生升学就业提供了有效救助保障。

4.多种措施推进医疗保障。我市普遍创建了“精准筛查、靶向治疗、慢病管理、大病兜底”的乌兰察布健康扶贫模式,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民政大病救助、大病商业补充保险、大病慢病基金五重保障制度,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报销”等多项医保政策。全市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重大病住院及慢性病报销比例均达到90%。

5.产业扶贫稳步推进。全市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措施,持续扶持马铃薯、蔬菜、杂粮、中草药和肉牛、肉羊、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和“先建后补、先买后补、先种后补、自建直补”的“菜单式”扶贫方式推动产业扶贫,截至2019年底,我市菜单式扶贫项目国家、自治区投入专项资金53133万元,覆盖贫困户52517户,贫困人口106839人。

与此同时,实施二、三产业扶贫项目。截至2019年底,全市网络零售额总达13亿多元,带动贫困户11445户;全市农特产品进京销售额达到4.03亿元,带动9427名贫困人口增收;旅游产业带动贫困户3711户,8944人;建设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6个,总规模16.6万千瓦,覆盖贫困户6639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170个,总规模27.8万千瓦,覆盖贫困村592个;发放扶贫金融贷款12.22亿元;就业扶持贫困人口25147人,其中生态护林、乡村保洁等公益性岗位就业11216人。

6.社会兜底保障政策全面落实。我市将动态出现的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2019年,全市落实贫困户低保对象11万人次,发放贫困低保资金33110万元,做到了应保尽保。

7.京蒙扶贫协作不断深化。京蒙对口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北京市在产业落地、干部交流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给予我市大力支持。2018年—2019年,京蒙扶贫协作资金累计投入7.6亿元(其中区及区以下投入帮扶资金13984万元),实施京蒙项目307个。各贫困旗县还分别与北京的8个对口帮扶区在教育、医疗、科技等方面建立了长期的结对帮扶机制,在社会扶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8.强化领导,压实责任。全市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的总要求,层层压实责任,充实加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驻村帮扶力量。组建了厅级领导带队划片负责的18个脱贫攻坚专项工作推进组,92个驻乡镇(苏木)的脱贫攻坚督导组。共派出驻村工作队1318个,驻村工作队队长兼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5792人,充实加强了基层一线脱贫攻坚力量。

(三)存在的主要短板弱项问题

由于我市处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贫困地区,相对底子薄、基础差,稳定解决贫困问题、巩固脱贫成果乃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问题。

产业市场化程度低。种养加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总量少,带动辐射面不够宽广,相当数量的“菜单式”扶贫种养业农畜产品销售处于自产自销状态。 

贫困群体中因病致贫和老弱病残比例大,劳动和就业能力低。加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贫困户增收普遍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乡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设施落后、专业医护人员缺乏,农牧民就近就医不方便,小病大看的问题还没得到有效解决。

贫困旗县财力普遍困难,一些移民工程随迁人口比例大,配套资金存在缺口,有的旗县产生了新的债务。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普遍不够完善,整体推进工作处在起步阶段。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部分村“两委”班子成员老龄化严重,文化程度低,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带动作用还有差距。

(一)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引领脱贫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

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理念为指引,结合制定“十四五”规划,完善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的引领性总体规划,重中之重是产业发展和生态屏障规划。要完善全市生态功能区、特色产业区规划,体现县域特色、民族特色和田园特色,并尽量做到产业规划、生态规划、田园规划、环保规划等多规合一,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引领脱贫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全面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二)突出产业振兴重点,建立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脱贫成果巩固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重在产业振兴。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和提升一批能带动全市马铃薯、牛羊等种养主导产业链式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借助京蒙扶贫协作机遇,探索长期合作机制,注重从资本投入、技术引进、市场开拓方面深化京蒙合作,提升民丰(薯业、燕麦)、蓝威斯顿、凯达、海高、赛诺、雏鹰、大红门、伊利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夯实供应链、提升加工链、稳定市场链,推动城乡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使之成为利益紧密、风险共担、覆盖农户的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要围绕巩固我市国家级脱毒种薯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以及京津地区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积极争取认定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要扶持铺天盖地、数质并举的专业合作社、农牧场主、经济联合体、村级集体经济等,通过公司 农户订单合同、托管代养、资产收益、劳务就业等形式,提高产业市场化组织程度,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

(三)突出补齐乡村公共卫生短板,建立多级卫生医疗保障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不断拓宽社会商业医疗保险渠道。加强同各类社会商业保险机构合作,拓宽医疗费用报销渠道,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和个人支付费用,并逐步由贫困户受益拓展到乡村常住人口普遍受益。二是强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要借助疫情常态化防控建设需要,充实加强基层卫生设施建设,招聘一批专业化医护人员,增强基层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一般常见病医治能力。三是建立上联区外、下联乡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远程诊治的公共卫生医疗网络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效率,形成多级支撑的卫生医疗保障的长效机制,更好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四)突出污染治理难点,建立乡村生态宜居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持续推进乡村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污水垃圾、残膜污染治理的综合整治工作。要推广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镇)处理”运转模式。要将全市农

乡村振兴墙体绘画心得体会实用 乡村振兴手绘墙图片(9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