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风走入基层心得体会和感想 新闻工作者纪律作风心得体会(3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新闻作风走入基层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1.节目定位
节目定位限定了电视新闻的叙事特征。任何新闻都源于一个特定的新闻栏目,而这个新闻栏目的理想与追求就是节目的定位。节目定位涉及到功能定位和形态定位,功能定位注重电视节目的功能效用,形态定位配合于功能定位。比如为了及时传播信息,节目形态就可以是短消息或“读报”形式。
(1)宣教功能定位。宣教类节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联播类新闻节目,主要有仪式功能、成果展示以及树立典型,报道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此类报道事件主要是各级党政机构领导人的活动、建设中取得的成果等,特殊的定位决定了事件类别必须在严格的要求下报道,新闻事件中的对象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新闻事件中主要涉及国家或地区的重大政治、经济活动,即使会有个别的个体故事报道,也是由于这些个体中能够体现出更为宏观的思想内容。叙事素材以仪式化场景为主,新闻现场比较少见,偶见的一些现场也是先期策划的典型环境,缺少时空、逻辑联系。叙事结构虽然已有很多直播方式,不过仍然以封闭式结构为主。在联播类电视新闻的叙事中,操作者与发言人都是叙事活动的客体,两者都是功能的体现,仅仅是叙事代言人,叙事的主体为国家和政党意志。这类新闻节目协调和规范着社会的发展,定位于宣教功能的电视新闻的叙事具有保守、规范及模式化的特征。
(2)舆论监督定位。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之一,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定位于“舆论监督”。例如《焦点访谈》,以电视语言来揭示违法的社会丑恶现象,通过舆论监督来塑造自身形象,扩大栏目的影响力。此类定位的电视新闻节目主要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叙事模式,以事实带评论。叙述主体往往是现场采访、调查的记者与演播室播报评论的主持人两部分构成。记者既代表了一个现场符号,也是对新闻事件的询问与质疑者。舆论监督类的电视新闻节目受到多方关注,因此,叙述事件的选题受到很大的限制,且叙事以述多评少为主。一般情况下,舆论监督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结构以电视语言来进行表述一个逻辑结构的问题,强调理性推进。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不仅可以维护社会秩序,还可以宣泄社会的不满情绪。
(3)观点与思想沟通定位。主持人在叙事中起到提问与引导的关键作用。访谈类节目以观众最熟悉的人际交流为叙述方式,以现场主持人和受访者的对话内容为叙事素材。目前访谈类节目的叙事空间已经摆脱了演播室空间的限制,将电话、网络引入谈话中,实现了多空间互动。
2.电视新闻的叙事主体
在电视新闻叙事主体中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表层叙事者的主持人、编导等,另一个层面是叙事主体,也就是决定节目是否播出的把关人总编辑、新闻评论部的负责人等。在节目播出之前,这些人会提出一些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决定着节目的结构、素材的去留以及语气态度和立场等。因此,叙事主体的个体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叙事文本的形成。叙事主体的专业素养和价值取向对新闻叙事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对电视摄制技术和视听语言的熟练程度,决定着电视新闻叙事主体意愿的实现程度,电视新闻叙事主体的叙事理念决定着栏目的叙事方式。其次,新闻工作者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因此,道德价值观也有所不同,这些会使他们有着不同的判断与理解,尽管新闻报道应该客观中立,不过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抛开个人的价值取向,而叙事主体的价值取向会间接影响新闻叙事活动的话语权限,影响新闻的品质与倾向。
电视新闻的外部生态环境是指电视新闻叙事活动的宏观背景,重要体现在传媒体制、新闻叙事和社会背景等。外部生态环境虽然不直接影响叙事活动,但是电视新闻叙事活动构成的平台和背景,对电视新闻叙事起到宏观层面的作用。在新闻体制制约的条件下,电视制播技术与电视新闻理念存在一定的错位。
1.传媒体制
传媒体制是国家管理新闻的制度,是对境内传
新闻作风走入基层心得体会和感想 新闻工作者纪律作风心得体会(3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