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片段教学心得体会及收获 说课片段教学心得体会及收获感悟(9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说课片段教学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登高》选自劳动教育出版社全国中等职业技术通用教材版语文第七单元《古代诗词五首》中的第三首。在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花王之一。《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犹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它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初中起点的模具、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有: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敢于表达,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学习兴趣不高、探究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欠缺。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能力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结
协作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念。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悲秋的真正含义,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生将采用诵读品味法、自主探索法、小组合作法开展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自读课文,信息整合,分组合作,推选代表四步骤。
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班级qq群进行课前预习,然后让学生运用手机、图书馆
资料查找跟杜甫相关的知识信息,接着以寝室为单位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每个寝室推
选一位学生代表作为课堂发言人。
(设计理念:旨在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提
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独自登高的场景,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诗人登高,引领学生较快地走进文本。
(二)知人论世
本环节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任务自主完成,设计一个问题: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
回味杜甫漂泊的人生经历和他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情怀,引入本诗写作背景。
(设计理念:为下文的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三)、沉浸文本、整体感悟
在整体感悟环节,以学生自主品读为主。我会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
首先我会配音听读诗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萧瑟的水墨动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了解杜甫律诗抑扬顿挫的形式美。
其次学生自由诵读、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再次角色饰演、移情诵读,师生点评,体会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的吟诵让学生体会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分析意象、品味意境
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领悟情境美。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诗人如何写“悲”?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自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设计理念:旨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突破教学重点。)
(五)、合作交流,探讨情感
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通过诵读,感受诗中展现的人物形象,在此环节设计一个问题:诗人“悲”什么?
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命将尽而事业无成。在重阳佳节这天,诗人独自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在悲叹景色之秋,悲叹个人命运之秋时,更加悲叹国家之秋。.这一过程,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大多数学生只能领悟诗人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过程,教师把握教学难点,围绕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诗人为何而悲”,结合诗人创作背景,以“艰难苦恨”的理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提升。
(设计理念:通过思考、合作、点拨、体悟这一逐层深化的过程,完成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度。)
(六)拓展延伸
秋天是中国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意象,想一想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关秋天诗句的描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设计理念:体会不同诗人对待秋的不同情感,强化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回顾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
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八)、作业
找出《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字数不少于100字。
写景: 首联: 风、天、猿 (悲自然之秋)
渚、沙、鸟
颔联: 落木
长江
抒情: 颈联: 万里、多病、独登台 (悲人生之秋)
尾联:艰难苦恨、潦倒新亭 (悲国家之秋)
(设计理念: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发展。)
在本堂课授课结束后,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文章,让学生沉浸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2、通过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3、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个别学生没能深刻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批评指正!
最新说课片段教学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鲸》。
首先,我的说课流程是: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
接下来,我先说教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首先以生动有趣的开头介绍鲸是特大特生的动物,接着以通俗的语言介绍鲸的演变进化过程,说明鲸是哺乳动物,最后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知识与能力:了解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鲸的种类和习性,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鲸的进化过程,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需改进方面:刚升入高段,对自主阅读较为 生疏。
优势:这类常识性的说明文相对于文艺性说明文来说,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激趣导入
东海龙王要选出海洋里最大的鱼,这吸引了整个海洋生物们的注意。在经过一系列比赛过后,鲸的体重和外形分别排在第几位呢?
(二)学习第一段
1.从哪里感受到鲸鱼“大”的?找出描写鲸体形大的句子?
2.作者如何描写鲸的大的?
体会:说明方法、语言的准确性
经过一系列的比赛过后,鲸自信满满地等待颁奖。可是,却被通知被取消了资格。这是为什么呢?
(三)学习第二、五、七自然段
此处,之所以将三个不相连的自然段放在一起学习,是因为它们都能佐证鲸不属于鱼类。而且,在表达方式的学习上,主要也是“通过说明方法写事物特点”的学习。
具体的段落的学习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习第三、四、六自然段
幸亏老龙王及时取消了鲸的资格,不然我们就都上当了。看来我们对这个大家伙还不是很了解。
现在,就请同学们自读剩下三个自然段,前后桌交流后,汇报一下你从这三个自然段中知道了鲸的那些生活习性?
(五)整个教学过程经过第一部分的讲读,
第二部分的调动,
第三部分则将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
形成一个梯次的递进方式,便于学生吸收和消化。
板书的设计,左侧是一首涵盖了文章内容的打油诗,右侧是说明方法。这样设计就是便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法。
本课的作业是:用三种说明方法介绍你见过的一种动物。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便于学生在课上理解后,课下进行巩固和练习。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欢迎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最新说课片段教学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登高》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深邃的人生感悟。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重阳节登高远眺的感怀之作,饱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感慨。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词风。本课计划用时1课时。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文知识,但鉴赏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词作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体悟情感。教学难点:通过意象鉴赏词作。
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因此,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微课视频。
本着“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拟定以下教学环节——
古人云:“未见兴趣,必不乐学。”多媒体播放一段秋日悲歌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展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马致远的《秋思》描绘了古道西风瘦马的萧条,那么,杜甫笔下的秋日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顺势导入新课。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我将对易读错、易写错和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讲解。
2.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我将播放一段名家范读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师生讨论,共同明确,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在祈求长寿的重阳节登高远眺,国势艰危,身世飘零,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这位曾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人,不禁生发无限感慨,极为沉郁。
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我将播放一段微课视频《诗歌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共描写了哪些意象?小组讨论、展示,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补充:这首诗前两联写景,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而颔联只选取了落木和长江,由落木联想到自身孤苦伶仃,人难免一死,而滚滚长江又摆脱了上联悲哀之调,显出豁达、开阔的意境。
2.以情促读,探究文本。本诗的文眼是“悲”字,是什么使诗人感到“悲”呢?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加以分析。
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通篇关目,全在一“悲”。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杜甫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怎样的体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预留3分钟,让学生回顾当堂所学。我将进行课堂巡视,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整堂课,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作用,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完成课前预设,促进精彩生成。
比较赏析本诗与《沁园春·长沙》的异同。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黑板所示。课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擦黑板,道别)
最新说课片段教学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鲁科版书八年级第八章《功和机械能》第二节《功率》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八章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多样化等基本理念。部分学生在学习浮力、压强等知识后,会感到物理有些难学, 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而第八章涉及的内容是紧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本节教材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采用与之前学习的速度定义进行类比,自然的引出功率的物理意义、概念及功率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并列举从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出发的实例,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和意义,感受到物理并不难学,有利于巩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也为今后学习电功率等知识作了必要准备。
(二)教学目标
1.从身边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认识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而且有快慢之别,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实例感受到做功的快慢,学会运用类比速度定义的方法理解功率的概念、公式、单位。
2.学生通过实例,提高读题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
3.学生通过阅读一些物体的功率,对功率有一定的感性了解,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通过举例,学生加深对功率的理解,注重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功率的概念的建立及理解(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单位)是本节课的重点。其中功率的概念建立是教学难点。
本节课采用以讨论交流的情境导入方法为主,情景激学、比较、 阅读、讲解等方法为辅;用计算机多媒体课辅助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节省许多板书时间,让学生在课
说课片段教学心得体会及收获 说课片段教学心得体会及收获感悟(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