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防火扑救方法心得体会 森林防火,心得体会(六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描写森林防火扑救方法心得体会一
一、维护生态环境,增强防火意识。
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极为困难的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异常天气增多,森林火灾在我国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已经成为破坏我国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诱因。据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至2月16日,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1385起,受害森林面积5000多公顷。其中云南省由于近3个多月降水同比偏少了64%,进入2月以来,全省各地气温连创历史同期记录,旱期比往年提前了1个多月,达到50年一遇的同期旱情,森林火险等级持续偏高,森林火灾呈现来势较猛、境外火频发、损失较重的特点,凸显历史罕见的森林防火严峻形势。截至2月15日,云南全省共发生森林火灾67起,受害森林面积200公顷。降水量将较常年同期偏少,旱情呈发展态势,森林火险等级持续升高,森林防火形势正处在最严峻的时期。因此,要充分认清森林火灾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严重危害,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和防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与森林防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自觉移风易俗,倡导文明祭扫。
要坚持从我做起,自觉摒弃上坟祭祖烧纸钱、燃香烛、放鞭炮等陋习,树立现代文明的祭扫观念,积极倡导用植树、送花等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文明方式祭奠,把祭拜先人的传统习俗和善良愿望用更加环保、自然的方式进行表达,以献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树、清扫墓碑等符合时代特征的方式寄托哀思,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新风正气。
三、加强自我约束,减少火险隐患。
要切实树立安全防范意识,自觉遵守森林高火险期有关规定,严格执行生产用火审批制度,不携带火种和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林区,不在林区吸烟、烧烤、野炊,不私自组织烧荒、烧田坎、烧麦茬等农事活动;加强对在校学生和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防止玩火引起火患;采取有效措施管控痴、呆、傻及精神病等特殊人员,防止因监护不力而引发森林火灾。
面对今年严峻的森林防火形势,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积极投身森林防火工作中去,齐心协力,群防群治,为使我们的家乡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做出应有的贡献。
倡议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描写森林防火扑救方法心得体会二
各村(居)委会:
当前,全省已进入秋冬季森林防火紧要期,气温下降,林下植物杂草枯萎,可燃物大量增多,森林防火形势日趋严峻。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全县森林防火工作会议精神和党的__顺利召开,不断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识,落实森林防火责任,消除森林火灾隐患,减少森林火灾发生,努力营造和谐稳定安全的林区环境,决定在全镇组织开展2020年秋冬季森林防火宣传月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宣传主题
“严格依法治火,守护绿水青山”。
二、活动时间
__年10月16日至11月15日。
三、主要内容
(一)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福建省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森林防火法律意识,切实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二)宣传森林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提高社会公众对森林防火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宣传森林火灾的危害性、危险性,切实提高林区群众的防火意识和安全意识。
(四)宣传野外火源管理和野外用火审批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到未经批准不用火、防范措施不到位不用火。
(五)宣传森林火灾预防基本知识及安全避险等常识。
(六)宣传森林火灾典型案例,充分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七)宣传森林防火体制、机制改革成果。
四、主要措施
(一)认真组织学习,做到全面依法履职。各村(居)要认真组织有关人员开展森林防火法律知识学习,在学懂弄通基础上进行一次全面疏理,重点学习法律规定的有关条款是否施行、是否规范施行,法定职责是否规范履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避免出现渎职和失职。
(二)丰富宣传手段,做到现代与传统结合。各村(居)要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加大对森林防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微信、短信等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把森林防火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林区安全用火常识宣传到各家各户;另一方面,根据实际采取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形式,如通过派出宣传车、设置宣传牌、农村广播、悬挂宣传横幅、张贴标语、派发传单、进村入户宣传等形式,以提高宣传受众面和针对性。
(三)充分利用资源,做到统一高效宣传。要不断优化、利用资源,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共同抓好森林防火宣传工作。 配合宣传、教育等部门,以“严格依法治火,守
森林防火扑救方法心得体会 森林防火,心得体会(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