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篇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初步感受青海高原这株柳的强大生命力。
3、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课文围绕“青海高原一株柳”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4、通过课堂语言实践,逐步培养语言领悟的深刻性和准确性。
通过大量的文本语言实践(读、思、议、悟)来领会作者文字中的思想。引导学生领悟柳树在青海高原上生长的神奇及作者对柳树顽强生命力的赞叹。
1、回忆写柳的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来修饰。
2、板书课题:通过读课题来突出不同的侧重点。
1、提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课文比较长,读读自己还没有读好的段落。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书莫放“拦路虎”,我们一起来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1)出示词串:
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粗实、坚硬、苍郁、深沉、艰苦卓绝、起死回生、顽强、毅力、韧劲。
(2)读词语、点名读、齐读
(3)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除了这些之外课文里里还有哪些不懂的请提出来。
(4)默读:思考一下这一组组的词语分别描写柳树的什么?
(5)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
3、教学第一、二自然段。感受“神奇”。
陈忠实有了什么样的的词语来修饰柳树?
4、补充青海高原的资料。
简介青海高原:(出示地图)青海高原,也就是我国的青海省,它位于被称为是“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青海高原的冬、style="background:#b2ec0a;">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课文比较长,读读自己还没有读好的段落。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书莫放“拦路虎”,我们一起来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1)出示词串:
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粗实、坚硬、苍郁、深沉、艰苦卓绝、起死回生、顽强、毅力、韧劲。
(2)读词语、点名读、齐读
(3)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除了这些之外课文里里还有哪些不懂的请提出来。
(4)默读:思考一下这一组组的词语分别描写柳树的什么?
(5)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
3、教学第一、二自然段。感受“神奇”。
陈忠实有了什么样的的词语来修饰柳树?
4、补充青海高原的资料。
简介青海高原:(出示地图)青海高原,也就是我国的青海省,它位于被称为是“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青海高原的冬季漫长,气温非常低,最冷的时候要达到零下二十几度。高原上长年都是冻土。而夏秋季节又非常干旱,有时接连几个月会持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干燥、多风、缺氧、奇寒,这就是青海高原特殊的气候条件。
1、出示描写柳树的文字。
2、指名读,齐读。通过朗读,你觉得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谈不同的感受。
3、学生自读课文的三四小节,圈划出写柳树生存环境恶劣的句子。交流理解:“哦”和“望而生畏”这两个词语。
柳树的神奇并非仅仅如此,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怎么就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请同学们回去好好地读一读课文,深入地想一想,并把你所感悟到的记录下来,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继续领略那神奇的青海高原一株柳。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篇二
1.复习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
2.新授这是怎样的一株柳
3.这样的柳是怎样长成的
4.与灞河的柳对比,突出它的生命力顽强
5.感悟人生的道理
追求简约而丰满的语文课堂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来说说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给你怎样的印象?(一望无际、连绵的山脉、高寒、干旱、苍凉悲壮)
2.是啊,在广袤无垠的没有树族的苍茫原野上,长着唯一一株大柳树,骤然间给作者一种怎样的感觉?(惊奇、惊讶、神奇)
3.打开书,读课文第二节
二)这株能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找找书上的文字,认真地读一读,好好品味品味,它与那些长在平原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有什么不同?
(媒体出示:课文第五小节文字及南方柳图)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这株柳树不但枝干粗实而坚硬,而且叶子绿得苍郁深沉。它能巍巍然撑立高寒干燥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观。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读第二小节
三)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扎根存活,又是怎样长成如此粗壮高大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6、7小节,再联系上下文填空:
1、这株柳树在其他柳树无法生存的环境中活下来并生长壮大,要经历一年又一年__________,经历一年又一年_______________,要经历一次又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没有抱怨________________,没有畏怯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成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或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怪作者全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陈忠实对他崇拜到了敬畏的境地,读第二小节
2、连起来读填空的句子
3、让我们带着同样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6、7小节
四)陈忠实的家乡在西安灞河,据史料记载:灞河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每到春天,柳丝婆娑,柳絮飞扬,是一大奇观。唐朝时设有驿站,人们多来此迎送宾客,折柳赠别,依依话别,久而久之,灞河折柳赠别成了特有的习俗。无数的文人墨客把柳写进诗词中,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可本文是青海高原的柳,作者陈忠实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家乡灞河之柳呢?
1、(这是对比烘托。灞河之柳美在柔、媚,而青海高原之柳美在刚,美在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2、是啊,所有的生命都有两种状态:要么顺境和要么逆境。青海高原之柳身处逆境,在逆境中,要么消亡,要么创造奇迹。我们人也一样,你有没有想到你身边或影视作品中类似的人或事,大家交流交流。
(桑兰、霍金、张海迪贝多芬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身处逆境,只想着别人的帮助,社会的救济,自己一点也不思进取,这样的人可能会得到人们一时的同情,但永远也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佩。
五)让我们怀着跟作者一样崇敬和敬畏的心情,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篇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一株柳”,师生交流关于柳树的知识
2、板书“青海高原”,师生交流,重点介绍青海高原的严酷环境。
3、由题目质疑。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正音。
3、整体把握,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词3+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生词
二、深入理解,理解青海高原柳树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段,思考:
理解:青海高原柳树有什么样的特点?
板书: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3、4段学习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引导学生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段,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平方米?
b、朗读第五段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段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六、七两段学习
a、填空练习:第六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八段。
1、自由读课文第八段,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教师读第九段,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段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粗壮
神奇形状枝干
叶子
望而生畏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篇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p88第五单元第15课,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这篇课文原是初一学生所学,现在提前到小学六年级。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柳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毕竟这些小学生身在蜜罐里,长在温室中。课文中有一段对青海高原柳树的描写,一段对这株柳树生长历程的想象,我主要抓住这两段文字进行剖析,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生长的柳树的外形差异去寻找高原柳茁壮高大的原因,通过古典边塞诗词感受高原的荒凉,与江南柳的温和舒适环境形成反差,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去想象高原柳生存的艰难。配乐范读、想象写话、配乐朗读为学生营造情境氛围,使学生化身为高原柳树,去描摹它的不屈历程。至于,高原柳和家乡灞河柳的对比,我选择了一带而过,不详细深究。
1、知识与能力:
①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尤其理解"锻铸"的词义。
②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听写课文的最后的一个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②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反面衬托出文章中心。
③展开想象,来理解文章语句及中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②能从课文中的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
课文语言优美流畅,用词华丽,情景交融,理解好文章中的句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尤其是课文5-7自然段,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柳树的不屈。
课文表面看是写物,但是作者实际是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对于课文内涵的理解,柳树这种在逆境中不屈生存的斗志和勇气是每个人必须的力量,这是我们要在教学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的难点。
1、学生读熟课文,疏通字词,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观察柳树,找找江南柳树的特点。
3、准备一张白纸给学生写话用。
4、课件制作准备:柳树图片导入,选择一些古典边塞诗词为理解高原的荒凉准备,朗读时的配乐以及理解边塞诗的配乐,重点理解的语段和字词需要出示。
(一)认识一株柳。
1、出示图片:这是我们都认识的树:柳树。
2、板书:一株柳
3、你了解柳树吗?(学生发言,教师出示柳树简介)
出示第一节,齐读。
4、这儿也有一株柳树。
出示文字:第五自然段
5、指名读。
6、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
交流:扣住"两合抱粗" 板书:粗壮 (练读)
"百十余平方米" 结合教室长7米,宽6米) 板书:高大 (练读)
"绿得苍郁,绿得深沉" 用什么词来形容这绿?板书:苍绿 (练读)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棵树!
8、补全第5段的文字,教师接读: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1)这生命颜色为何如此独特?(高寒和缺水锻铸) 理解:锻铸
(2)众所周知,柳树生长在温润潮湿的江南,而这棵树又为何面临着高寒和缺水呢?(它在青海高原上)
9、补全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10、齐读课题。
师:面对高寒和缺水,它居然长得这么好。这是一株--(出示第二节,生齐读)(板书:神奇)
过渡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1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