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辽宁签约协议书汇总 辽宁三方协议网签(8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11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辽宁签约协议书汇总一

了解清风寺首先要了解首山,因为清风寺位于辽阳西南15华里的首山南麓半山腰处。首山系千山之首,千朵莲花山的第一山,高176.1米,东西走向,长5华里。首山以其地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重要,地势险要而成为辽东战事中的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著名的司马懿讨伐公孙渊之战、唐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东征高勾丽曾驻军于此、发生在上世纪初的日俄战争及解放战争时的辽阳保卫战皆发生于此。首山还是历朝历代帝王将相、名人骚客的驻足之处,著名的有唐太宗李世民、清朝康熙、乾隆、禺页颢,还有历史名人王尔烈、梁半农等,文人墨客、帝王将相为首山凭添了诸多诗文和神奇。

您瞧:首山,从正南方向看过去恰如一个横卧沉睡的仙子,东首是额际,蜿蜒部分是下垂的长发,额下眉眼鼻唇分明可见,主峰如高耸的丰乳。往西是一道斜坎的梁,好像是一只手扶着腹部,腕下就是古刹清风寺了。如果登上山顶极目远望北方,古城辽阳尽收眼底,高高白塔矗立其中。向南观看近处是新兴的辽阳县城,远处就是辽宁的第三大城市--鞍山了。

历史上首山曾是树木繁茂,遮天蔽日。据史料记载,首山原名大香山,山上长满高蒿,芬芳异常。山西坡下森林茂密景色奇观、气候宜人,清风古刹、首山樵唱、文殊寺与观音阁、首山墩台、勒石记功、首山斗、将军定石、首山擎月共称为"首山八景"。其中以"首山樵唱"最为著名,成为明代辽阳八景中的第六景,传闻有仙人樵于首山,"夜闻歌声,曲终不见",可见林木之茂盛。首山南有沟壑数条,涌泉飞瀑,水资源极其丰富。(明时,辽阳八景为:望京杰楼、广佑雄图、太水环带、千山屏列、香岩佛梦、首山樵唱、首峰泉瀑、陀洞悬珠。随着时代变革,江山易主,辽阳八景亦有新称。到了清代,辽阳八景为:华表仙桩、龙王夜渡、神灯孤照、白塔晚晴、魁阁凌霄、双桥卧虹、松柏琴声、首山樵唱。)

而今这些历史美景在数次战争的洗礼后已不复存在了,剩下的是战火焚烧后的秃山、裸露的岩石,还有就是对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的追忆及以对曾经美好山林的向往。

走进清风寺,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这里的古建筑风格,聆听"清风八宝"的传说,寻觅龙的影子,畅游三国,感受佛教的博大精深吧。

清风寺的碑文上记载"兹寺也不知创自何年、访其断碣残碑迄唐宋元明而递新。"有史料记载为建于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至今已有432年的历史了,清代曾经多次维修和扩建,其正殿和配殿仍保持明代风格。正殿为歇山式建筑,是省内现存明代殿宇建筑的典型代表。

寺院坐北朝南,有三层殿:山门、正门、正殿、东西厢房、后殿东西配殿,西配殿的西北角有清代增建的狐仙堂一间。寺院占地3418㎡,有殿堂34间,佛像百余尊。僧人在清朝时多达几十人,并有大量经书和器皿,进寺颂经焚香者络绎不绝。

山门:大家看,正门两旁的墙壁上,分别在汉白玉上刻着两首诗,这就是"清风八宝"之一的"二圣钦诗"了。左侧为唐太宗李世民进驻辽阳时写的《辽城望月》,由著名书法家温同春补书。"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驻跸俯九都,停观妖氛灭。"大概意思是说:李世民进驻辽阳,登上辽阳城头,但见明月初上,月色皎洁,光照圆碣(碑)。月亮时而被飘浮的云彩遮住,时而又露出脸来,月光从树的枝叶空隙间照到地面上,缀出斑斑点点的花样图案。微光渐明满桂枝,圆月亏时镜彩缺。影散晕重,驻跸辽阳,望月抒怀,表达了诗人"伫观妖氛灭"的愉快心情。(玄菟:古代郡名,汉武帝所设,包括辽东、吉林南部及朝鲜咸境南道一带。九都:古城名,在吉林省集安西北。驻跸:古代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的地方。)右侧为清康熙皇帝玄晔巡幸辽阳时题的诗:"肃将轩驾向辽阳,暖日晴熏百草芳……林间苍藓侵人径,墙上新花缀女墙……"是由书法家杨玉林书写的。这两首诗都对首山进行了描绘赞美。而这两位均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皇帝,他们均到过首山并留下诗篇,实在是给首山这块宝地增添了光彩。山门内侧这副对联"驻跸山前时有清风吹浊世,青云台畔常将落日照迷津"是清乾隆皇帝为清风寺所提,当时旷代关东才子王尔烈伴驾乾隆东游至此,乾隆皇帝诗兴大发,留下墨宝,同时王尔烈也提了"遵大路以仰瞻高山卓尔,扣禅关而徐步御风冷然",现刻于正门的门柱上,一会就可以看到了。同时王尔烈还为"清风寺"提了"昙花香远"四个大字,也在正殿能够看到。

正门:大家看,这就是"清风八宝"之二的"天惩罪兽"了,这是一对绿松石狮子,西边的是雌狮子,现完好无损,东边这只是雄狮子,你们看,雄狮子身上有个很大的裂缝,狮子几乎是裂为了两半,但仍端坐在那里,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里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

相传,在清风寺建寺之初,有一个云游四海的高僧来到这里,在他抚摸雄狮子头顶时,不小心中指被划破了,血滴在了雄石狮的天灵盖处,正是这滴中指血,年深日久,受日月精华使这头雄石狮具有了灵性。它得了灵性之后便不安分起来了,总想飞升,循迹山林为王,因而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张牙舞爪,准备适当的时机逃离。一天夜里,狂风大作,暴雨如注,雄石狮感到这正是它飞升的好时机,在它正欲逃离之时被巡天使者发现并急报玉皇大帝,玉皇大帝速派雷公电母前去将其劈为两半。雄石狮从此虔心赎罪,纵然身为两半,也全心全意守卫佛门,至今不倒。这段传说更为清风寺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推荐辽宁签约协议书汇总二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大家来沈阳清昭陵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览,我很高兴,下面我将和大家游览沈阳有名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

沈阳由于坐落在浑河(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非比寻常的人文景观。它是多民族共同开发的历史名城,至今已有7220xx年的文明历史、2320xx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发祥地,所谓“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宫两陵”更是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朝的建立)

那么,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样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世事沧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由于朝政1,明军涣散,再加上当时整个中国发生严重的旱灾,良田颗粒无收。然而,在这严重的饥荒之年,苛捐杂税有增无减。于是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出现了以李自成等几十只农民起义军。可是,虽然李自成起义军斗争烈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建立了“大顺”政权,但由于没有重视建筑巩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入关的清军摘取了胜利果实。就这样,清朝在起义军的推波助澜下,取代了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76年的明朝,座殿紫禁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皇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此,拉开了清朝统治中国296年(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xx年的漫长序幕。

(陵主人概况)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关内的河北,2位葬在关外的辽宁。管内除末代皇帝溥仪葬在华龙陵园外,其余九个皇帝,5位葬在清东陵,4位葬在清西陵。关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今年我们参观的就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皇太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游览之前我先介绍一下皇太极的生平。皇太极姓爱新觉罗氏,满族,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死于崇德八年(1643年),终年52岁,后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创建者之一,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1620xx年太祖去世,他被推举继汗位,年号天聪。1636年去汗称帝,改国号大清,年号崇德,更女真为满洲,辛亥革命后通陈满族。皇太极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20xx年,完善八旗制度,与蒙古建立巩固联盟,多次给明军以沉重打击,著名的萨尔浒和松锦大战成为我1事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术的典范。最终统一了东北全境,缔造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并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和重大历史贡献的君主。

陵墓是历史的见证。是记载着重大事件的场所,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向认为,陵墓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因此,在历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寝显示和象征着皇权。所以,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惜动用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术来进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绍)

清初关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时兴京——现辽宁新宾;东京——现辽阳;盛京——现在的沈阳。“三陵”就是新宾的永陵,即祖陵,埋葬着肇、兴、景、显四祖;沈阳东郊的福陵,也称东陵,埋葬着清朝第一代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昭陵位于沈城北部,又称北陵,这里埋葬着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盛京三陵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河北易县的清西陵共同构成了清代皇家陵园。

在二千余年的封建1社会里,每一个皇帝都有一群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着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他们葬在昭陵宝顶西侧的二百米处的贵妃圆寝,全称叫宸妃、懿静大贵妃园寝,又称贵妃园。由于年久失修,只有遗迹可寻。这种陪葬制度体现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愿望,也体现了忠君思想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昭陵建筑概括)

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占地330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643),历时八年,于顺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筑是顺治、康熙年间建造的。随着对汉文化的逐渐认同,乾隆和嘉庆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庆六年(1820xx年)全部竣工。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群,修建时间跨度较大,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它是从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部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轴线上,两侧各建筑采取对称形势分布。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会了满族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入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它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陵墓,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过去的昭陵范围)

过去的昭陵陵区四周设有三排木桩做为保护标志。这些木桩分为红、白、青三种颜色。每根木桩高9尺,直径6.7寸。其中,红柱在风水红墙之外一里的地方,周围共有128根;白桩在红桩之外,两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桩共有90根;青桩在白桩之外约十华里,共有40根。青桩的范围是东起二台子,西至小韩屯,北起三台子,南至保安寺。按这个范围粗略计算,东西南北各不少于十五华里。在此范围内全属昭陵法定保护范围。清朝《大清律》明确规定:“红桩以内寸草为重,白桩以内禁止樵采,青桩以内禁止烧造”。而且对进入陵区者以情节轻重又有细则处罚规定。可见界桩是大清法律的象征,大有令人望桩生畏之感。如今,这些界桩随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荡然无存。

(下马碑)

昭陵周围除了有界桩,还有六座下马碑,它们都是成对矗立在昭陵内的。其中两对在陵寝前方,另一对在陵寝东西红门附近。陵前的两对下马牌,一对在新开河北岸,一对在神桥桥南。这三对下马碑至今保存尚属完好,石材都是选用坚固耐用的青沙石。每个碑都有四个戗角石,可起到加固碑体的作用,也起到装饰美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有如意纹,中腰开光部分为碑文。三对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开河北岸的下马碑碑文是满、蒙、汉、回、藏五种文体。碑文:“诸王以下1人等至此下马”。其它两对碑文只有满、蒙、汉三种文体,碑文是:“1人等至此下马”。

下马碑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在陵寝、宫殿等外,距离远近按尊卑等级有所不同。1出行每遇下马碑必下车、下轿步行,所谓“武宫下马,文官下轿”。否则,是违制,是要受到处罚的。

昭陵在初建时仅有下马木牌做为下马标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弘历东巡盛京时决定将永、福、昭三陵下马木牌一律改为石碑,“以昭永远”。由于是钦定工程,所以,各项准备工程进展顺利,于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三陵下马牌工程届时破土动工,工程历时三个月。皇帝一道圣旨,崭新的下马牌全部雕造完毕,按时起立。

(神桥)

现在我们来到了神桥,在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就是“神桥”。它既有装饰陵寝建筑的作用,更有其实用价值。以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是前低后高。这样,每到雨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那么,神桥玉带河保护着陵寝居高处水的排泄,真可谓金城汤池之固。

清代帝王陵墓桥都是按桥孔分,有一孔、三孔、五孔等。孔桥最多的是河北清东陵的孝陵九孔桥。昭陵神桥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过去是青砖铺面,两侧有石雕护栏,栏板雕刻着身披烈焰腾空飞翔的大马,还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及“八宝”等。护栏上雕有“宝瓶天拱”及“俯莲式”望柱头,桥两端有守桥石狮子,桥下是“玉带河”。

据嘉庆十年档案记载,昭陵神桥“历来久远,砖石朽烂,多有坏损处”。说明此桥在嘉庆年间已严重损坏。嘉庆20xx年及20xx年,顒琰两次来昭陵祭祀祖陵,竟未修此桥。道光9年旻宁也来昭陵祭祖,同样也未修此桥。直至道光20xx年,此桥破损更趋严重,急待修整。但因国力空虚,最终只得一拖再拖。

如今的神桥是建国后维修的。虽桥栏板,柱头不如昔日雕刻古朴细腻,但仍不失神桥华美、庄重的姿色。

(石牌坊)

经过神桥,漫步台阶,迎面矗立的就是昭陵著名的

辽宁签约协议书汇总 辽宁三方协议网签(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