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最新融合基因网(模板10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1-3110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融合基因网篇一

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是:“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这也是本节要达成的主要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并未明确指出本章要讲述基因工程的内容,考虑到本章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及学生达成上述目标所需要的知识基础,本节还将“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举例说出基因工程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作为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流程图如下。

第二课时--流程图如下。

教师组织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师利用“问题探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看法。

·为什么能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嫁接”到另一种生物上?

·推测这种“嫁接”怎样才能实现?

·这种“嫁接”对品种的改良有什么意义?

教师小结:从杂交育种的局限性切入,人类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按照自己的意愿直接定向改变生物。说明本节教学目标。

教师肯定学生合理的想法,引发思考。

“你的想法很好,可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实现你的设想呢?”

以ecor i为例,构建重组dna分子模型,体会基因的剪切、拼接、缝合的道理。教师交代清楚ecor i是已发现的500多种限制性内切酶中的一种,它是一种从细菌中发现的能在特定位置上切割dna分子的酶。它的特殊性在于,它在dna分子内部“下剪刀”,专门识别dna分子中含有的“gaattc”这样的序列,一旦找到就从g和a之间剪断(参考教科书插图6-3)。

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的dna片断其末端可以用连接酶来缝合(参考教科书插图6?4)。这样“剪切拼接”就可以形成重组的dna分子。

将学生分成4个人一组,发给所需材料,可将构建模型的文字指导(参见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p.6“重组dna分子的模拟操作”),复印后发给各组。

教师提出问题:

<

·这种“嫁接”对品种的改良有什么意义?

教师小结:从杂交育种的局限性切入,人类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按照自己的意愿直接定向改变生物。说明本节教学目标。

教师肯定学生合理的想法,引发思考。

“你的想法很好,可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实现你的设想呢?”

以ecor i为例,构建重组dna分子模型,体会基因的剪切、拼接、缝合的道理。教师交代清楚ecor i是已发现的500多种限制性内切酶中的一种,它是一种从细菌中发现的能在特定位置上切割dna分子的酶。它的特殊性在于,它在dna分子内部“下剪刀”,专门识别dna分子中含有的“gaattc”这样的序列,一旦找到就从g和a之间剪断(参考教科书插图6-3)。

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的dna片断其末端可以用连接酶来缝合(参考教科书插图6?4)。这样“剪切拼接”就可以形成重组的dna分子。

将学生分成4个人一组,发给所需材料,可将构建模型的文字指导(参见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p.6“重组dna分子的模拟操作”),复印后发给各组。

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重组后的dna分子还需要特殊的搬运工具运载到受体细胞(如大肠杆菌、动植物细胞)中。

教师用图片或课件动画展示质粒的结构及特点。(教科书图6-5)

·细胞拟核之外的小的环状dna分子。

·借宿于细菌、霉菌、酵母菌等细胞里,对细胞的正常生活几乎没有影响。

·能够自主复制。

·可以容易地从细胞中取出或放入。

这些特点使它能够胜任运载体的工作,携带目的基因进入细胞。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或与教科书插图6-6类似的示意图,简要归纳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和大致过程。

启发学生思考:想像科学家在分子水平上进行这一操作的精确性。

教师小结本节内容。

布置学生课下搜集基因工程应用的事例及其价值的资料;搜集有关基因工程技术安全性方面的报道、法规等的资料。

课堂作业、课后练习:基础题1、2、3;拓展题。

复习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和重要工具。

检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基因工程应用的资料。

导入新课:基因工程的应用。

指定几名学生汇报,其他人补充。

学生阅读教科书p.104的内容。

教师总结,并从具体事例引入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启发学生对其安全性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强调支持某一观点的论据要充分,要注意科学性、客观性和逻辑性。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与学生协商或按小组指派某个角色,安排角色扮演活动。

教师可将角色扮演的程序、规则和具体要求以及评价标准事先复印好,分发给各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形成陈述报告要点。

模拟听证会

议题:近来,一些市民和媒体纷纷向市政府反映了他们对转基因农产品或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担忧,呼吁市政府制定条例对转基因生物及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加以控制。请你作为a-f中的任一角色参加听证会,就是否应当对转基因生物与转基因食品加以限制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注意科学性,客观性和逻辑性。

听证会程序:

1.决策部门的主管陈述听证会议题及议程(规则);

2.控辩双方分别陈述各自的主张;

3.辩论阶段;

4.法律专家代表陈述我国和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法律法规;

5.表决有关条例决议案。

师生共同总结,对活动过程和结果做出合理评价。

教师依据教科书p.107的本章小结,对本章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学生观察、传看。

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基因工程产品及利用的例子。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设想用类似的方法来“改造”某种生物,使其符合人们某种特定需要,说出具体设想。各小组选派代表陈述观点。

学生回忆并思考杂交育种的局限性以及基因工程的应用。

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

学生头脑中设想“嫁接”的过程。

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思考基因工程的大致步骤:找到目的基因、剪切、拼接、缝合、转移、表达、检测,所用到的工具:基因剪刀、基因针线、基因的运载体。

试一试,动手来做一个重组dna模型。在动手做之前,先要明白“分子剪刀”和“分子针线”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学生讨论模型构建的具体方法,按“指导”的方法步骤、依次完成模拟制作过程。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并交流对重组dna技术的理解。

学生观看图片或课件,了解质粒的特点及其运载体功能。

学生和教师一起归纳基因工程操作的几个步骤。

回忆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汇报并交流课前收集资料的情况。

汇报、交流。

学生分组,四人一组,对教科书p.105资料分析中的两种观点进行思考、讨论,找出支持某一观点的有力论据。

学生站在所扮演角色的立场上,收集证据,按规定程序陈述。

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个角色,准备陈述提纲和辩论材料,做到尊重科学、体察民意、以理服人、客观公正、民主决策。

学生参与总结和评价。

从具体的事例出发,集中学生注意力。

通过实例,激发学生想像,引起学生兴趣。

由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体现了技术的发展和突破。

类比能使学生形象地理解“剪、接、导”的过程。

通过动手构建模型,加深对重组dna技术基本原理的认识。

分组操作,便于合作交流。

不仅动手做,而且要动脑想,才能突出模拟制作的教育价值。

质粒的知识比较深,教师呈现并简要介绍,学生听取其特点,明白为什么质粒能被用来作为基因运载体。

只要归纳其大致过程即可,不必加深扩展。

为下节课的学习和讨论做准备。

掌握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

基因工程的应用最好由学生自己列举,教师总结归纳。

通过讨论,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关注。

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摆事实、讲道理,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应用所学知识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公民意识。

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达到激趣、引思、导辩、表达、交流、倾听等效果。

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总结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帮助学生理出本章的主线,强化sts教育。

融合基因网篇二

滔滔的江水汇百川之流才可成奔腾不息之势,巍峨的高山聚万千之石才可成磅礴雄伟之峰,集天地之气,取万物之精华在庄子的《秋水》中亦是“天地之法”。

个体于茫茫的宇宙,如沧海之一粟,往往囿于主观的揣测,而与客观实理南辕北辙,开明的人懂得融合之道,亦懂取舍之法,则大事可成。

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各据一方,虎视中原,处于“兵家必争之地”的赵国边境更是战火连绵,硝烟四起,赵军虽勇,却不敌北方将士兵马践踏,赵国城池接连告急。一日,赵王阅军,注意到自己的士兵都身着厚重衣甲,手持长枪长矛,步兵行进相当之劳累,与北方兵马交战,常常被北方的骑兵往来冲杀,而手无缚鸡之力。赵王茅塞顿开,重整军队,改胡服,学骑射,在一年内连连告捷,边境之地失而复得,促成赵国成为五霸之一。

识自身之不足,悟敌之良策,是兵家的重要思想,融合的理念在两军相对中起到致命作用,其关键是取其人之长击其人之短,这是兵法的精髓。

清末,英、法、饿、日等各国列强纷纷在中华国土上肆虐,《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一步步将这个五千年古国推向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无力挽救国之危境,康有为、梁启超虽为有志君子,可只领略西方经济之道,未能融合西方政法精妙之处。孙中山先生深知这一点,上书李鸿章无果之后,痛定思痛,走上资本主义救国之路。在游历西方各国后,在日本成立“兴中会”,谋救国图强之路,在广州等地义军纷纷起义,正是这场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才使中国摆脱了千年的封建思想,实现了复兴的第一步。

革命,虽然只针对一国,但不可无他国的'政治思想,取长补短,完成适合国内的政治体制才能少走许多弯路,看到了这一点,正是孙中山先生的过人之处。

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家企业,要做人上人,绝不能一意孤行,融合对手的优点和自身的长处,才会有独到的策略。不仅仅是这些,文化也需要融合,诸如登上春晚舞台的“英伦组合”,极具现代感的中国风之所以能为当代人所深爱和宣扬,也是因为将文化的积淀和现代的潮流所融合。

融合于小、于大都是不可或缺的,正如个体不足于集体,凡人不可与天地同语。融合必将成为万物发展的趋势,个体将会走向整体,世界也将走向平坦化。

融合基因网篇三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和原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生物的变异现象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生物的变异与遗传物质和环境有关。本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遗传物质究竟是如何引起生物的变异的。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数据处理,类比推理等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散思维及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2、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懂得如何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3、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作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1、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2)、基因突变的原因。

2、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依据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按“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利用学案导学,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同时,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声像技术及多媒体工具,借助多媒体动画,把基因突变的原因及类型和基因重组的`原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回顾遗传物质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以及遗传学基本规律。

3、进行学习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解读。

1、学生回顾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回顾生物性状的决定因素,思考并回答指出遗传过程中存在变异。

3、明确本节内容和学习目标。

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创设情境,

激发欲望

多媒体课件展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相关实例。

观看多媒体相关实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地参与获取新知识。

自主学习,组内讨论

探究1:基因突变

1、组织学生组内探讨基因突变的原因、特点、实例及意义,并进行小组展示。

2、多媒体展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病机理。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探讨”进行分析,引出基因突变的概念。

4、对基因突变的意义进行引导,让学生懂得如何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1、通过学案上的知识梳理,组内讨论,形成统一认知进行小组展示。

2、观看多媒体展示。

3、小组讨论,总结基因突变的概念。

4、理解基因突变的意义,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自主学习,组内讨论

探究2:基因重组

1、组织学生组内探讨基因重组的类型、特点、实例及意义,并进行小组展示。

2、多媒体展示基因重组的类型及机理。

1、通过学案上的知识梳理,组内讨论,形成统一认知进行小组展示。

2、观看多媒体展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班内交流,确定难点

1、多媒体展现合作探究内容,倡导学生合作式学习、交流。

2、对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区别进行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1、合作交流,确定难点。

2、尝试构建表格分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之间的区别。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综合分析的能力,完成课标中的能力要求。

随堂练习,当堂反馈多媒体展示相关习题,由简单到复杂。读题,思考与讨论,并进行解答。

1、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巩固。

2、通过对学生练习结果的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确定下一步的补偿性学习的安排。

归纳总结,科学评价

1、构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2、对本节课的小组表现进行科学评价,并评出最佳小组。通过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掌握相关知识。

科学评价有利于小组内学生之间的相互团结,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基因突变

1、实例

2、概念

3、原因

4、特点

5、意义

1、概念

2、类型

3、意义

三、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本质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产生了新基因,出现了新的性状。不同基因的重新组合,不产生新基因,但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使不同性状重新组合。

发生时间及原因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由于外界理化因素引起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分开,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了自由组合。

条件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和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有性生殖过程中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发生可能突变频率低,但普遍存在。在有性生殖中非常普遍。

固学案相关习题

融合基因网篇四

1、课堂时间没有用完(只上了22分钟);

2、课堂不够活跃,没有多的地方让学生思考;

3、学生学习得不踏实。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我重点该讲的知识没有详讲,而是一句带过,该强调的地方没有强调,导致学生学习得不踏实。而且在内容安排上有问题,讲解完基因工程的定义后,在学生没有了解到基因工程的步骤时就开讲基因的工具,使学生不能理解这些抽象的东西,脑内没有将工具和作用相联系,导致学不懂。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龚老师认真的地为我分析,叫我如何设计和教学这堂课,也安慰我(其实我还是挺沮丧的)。老师的建议是,用产胰岛素的大肠杆菌作为导入很 ok,然后在讲基因的工具之前应该把基因工程的过程先简单的讲一下,让他们对步骤和工具该作用于哪个地方有一个简单的认识,然后在开展基因工具的教学,最后讲基因工程的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新的知识和已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而不是凭空的给出。比如说在讲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的时候,就可以跟杂交育种相联系起来。

没有板书到而又是重点的知识点,可以提醒同学们将它们勾出来。在本节课,我用到了基因工程的视频,老师建议如果我要边放视频边讲述过程的话,应该使视频停在要讲的位置,讲完之后再放,这样不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讲完这堂课,我除了在思考自己的教学外,我还在想,“如果没有犯错误,你怎么能知道该在哪里进步”。在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在我的从教道路上,一切都还很漫长,我需要总结每一次教学,收获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加油!!

融合基因网篇五

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是:“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这也是本节要达成的主要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并未明确指出本章要讲述基因工程的内容,考虑到本章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及学生达成上述目标所需要的知识基础,本节还将“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举例说出基因工程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作为教学目标。

二、--思路

第一课时--流程图如下。

第二课时--流程图如下。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

教师组织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师通过图片和音像资料展示基因工程产品,如种子、水果、疫苗或药物等,引入课题。

教师利用“问题探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看法。

•为什么能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嫁接”到另一种生物上?

•推测这种“嫁接”怎样才能实现?

•这种“嫁接”对品种的改良有什么意义?

教师小结:从杂交育种的局限性切入,人类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按照自己的意愿直接定向改变生物。说明本节教学目标。

教师肯定学生合理的想法,引发思考。

“你的想法很好,可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实现你的设想呢?”

以ecor i为例,构建重组dna分子模型,体会基因的剪切、拼接、缝合的道理。教师交代清楚ecor i是已发现的500多种限制性内切酶中的一种,它是一种从细菌中发现的能在特定位置上切割dna分子的酶。它的特殊性在于,它在dna分子内部“下剪刀”,专门识别dna分子中含有的“gaattc”这样的序列,一旦找到就从g和a之间剪断(参考教科书插图6-3)。

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的dna片断其末端可以用连接酶来缝合(参考教科书插图6?4)。这样“剪切拼接”就可以形成重组的dna分子。

将学生分成4个人一组,发给所需材料,可将构建模型的文字指导(参见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p.6“重组dna分子的模拟操作”),复印后发给各组。

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重组后的dna分子还需要特殊的搬运工具运载到受体细胞(如大肠杆菌、动植物细胞)中。

教师用图片或课件动画展示质粒的结构及特点。(教科书图6-5)

•细胞拟核之外的小的环状dna分子。

•借宿于细菌、霉菌、酵母菌等细胞里,对细胞的正常生活几乎没有影响。

•能够自主复制。

•可以容易地从细胞中取出或放入。

这些特点使它能够胜任运载体的工作,携带目的基因进入细胞。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或与教科书插图6-6类似的示意图,简要归纳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和大致过程。

启发学生思考:想像科学家在分子水平上进行这一操作的精确性。

教师小结本节内容。

布置学生课下搜集基因工程应用的事例及其价值的资料;搜集有关基因工程技术安全性方面的报道、法规等的资料。

课堂作业、课后练习:基础题1、2、3;拓展题。

复习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和重要工具。

检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基因工程应用的资料。

导入新课:基因工程的应用。

指定几名学生汇报,其他人补充。

学生阅读教科书p.104的内容。

教师总结,并从具体事例引入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启发学生对其安全性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强调支持某一观点的论据要充分,要注意科学性、客观性和逻辑性。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与学生协商或按小组指派某个角色,安排角色扮演活动。

教师可将角色扮演的程序、规则和具体要求以及评价标准事先复印好,分发给各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形成陈述报告要点。

模拟听证会

议题:近来,一些市民和媒体纷纷向市政府反映了他们对转基因农产品或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担忧,呼吁市政府制定条例对转基因生物及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加以控制。请你作为a-f中的任一角色参加听证会,就是否应当对转基因生物与转基因食品加以限制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注意科学性,客观性和逻辑性。

听证会程序:

1.决策部门的主管陈述听证会议题及议程(规则);

2.控辩双方分别陈述各自的主张;

3.辩论阶段;

4.法律专家代表陈述我国和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法律法规;

5.表决有关条例决议案。

师生共同总结,对活动过程和结果做出合理评价。

教师依据教科书p.107的本章小结,对本章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学生观察、传看。

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基因工程产品及利用的例子。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设想用类似的方法来“改造”某种生物,使其符合人们某种特定需要,说出具体设想。各小组选派代表陈述观点。

学生回忆并思考杂交育种的局限性以及基因工程的应用。

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

学生头脑中设想“嫁接”的过程。

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思考基因工程的大致步骤:找到目的基因、剪切、拼接、缝合、转移、表达、检测,所用到的工具:基因剪刀、基因针线、基因的运载体。

试一试,动手来做一个重组dna模型。在动手做之前,先要明白“分子剪刀”和“分子针线”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学生讨论模型构建的具体方法,按“指导”的方法步骤、依次完成模拟制作过程。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并交流对重组dna技术的理解。

学生观看图片或课件,了解质粒的特点及其运载体功能。

学生和教师一起归纳基因工程操作的几个步骤。

回忆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汇报并交流课前收集资料的情况。

汇报、交流。

学生分组,四人一组,对教科书p.105资料分析中的两种观点进行思考、讨论,找出支持某一观点的有力论据。

学生站在所扮演角色的立场上,收集证据,按规定程序陈述。

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个角色,准备陈述提纲和辩论材料,做到尊重科学、体察民意、以理服人、客观公正、民主决策。

学生参与总结和评价。

从具体的事例出发,集中学生注意力。

通过实例,激发学生想像,引起学生兴趣。

由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体现了技术的发展和突破。

类比能使学生形象地理解“剪、接、导”的过程。

通过动手构建模型,加深对重组dna技术基本原理的认识。

分组操作,便于合作交流。

不仅动手做,而且要动脑想,才能突出模拟制作的教育价值。

质粒的知识比较深,教师呈现并简要介绍,学生听取其特点,明白为什么质粒能被用来作为基因运载体。

只要归纳其大致过程即可,不必加深扩展。

为下节课的学习和讨论做准备。

掌握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

基因工程的应用由学生自己列举,教师总结归纳。

通过讨论,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关注。

学生回忆并思考杂交育种的局限性以及基因工程的应用。

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

学生头脑中设想“嫁接”的过程。

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思考基因工程的大致步骤:找到目的基因、剪切、拼接、缝合、转移、表达、检测,所用到的工具:基因剪刀、基因针线、基因的运载体。

试一试,动手来做一个重组dna模型。在动手做之前,先要明白“分子剪刀”和“分子针线”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学生讨论模型构建的具体方法,按“指导”的方法步骤、依次完成模拟制作过程。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并交流对重组dna技术的理解。

学生观看图片或课件,了解质粒的特点及其运载体功能。

学生和教师一起归纳基因工程操作的几个步骤。

回忆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汇报并交流课前收集资料的情况。

汇报、交流。

学生分组,四人一组,对教科书p.105资料分析中的两种观点进行思考、讨论,找出支持某一观点的有力论据。

学生站在所扮演角色的立场上,收集证据,按规定程序陈述。

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个角色,准备陈述提纲和辩论材料,做到尊重科学、体察民意、以理服人、客观公正、民主决策。

学生参与总结和评价。

从具体的事例出发,集中学生注意力。

通过实例,激发学生想像,引起学生兴趣。

由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体现了技术的发展和突破。

类比能使学生形象地理解“剪、接、导”的过程。

通过动手构建模型,加深对重组dna技术基本原理的认识。

分组操作,便于合作交流。

不仅动手做,而且要动脑想,才能突出模拟制作的教育价值。

质粒的知识比较深,教师呈现并简要介绍,学生听取其特点,明白为什么质粒能被用来作为基因运载体。

只要归纳其大致过程即可,不必加深扩展。

为下节课的学习和讨论做准备。

掌握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

基因工程的应用由学生自己列举,教师总结归纳。

通过讨论,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关注。

融合基因网篇六

生物工程的基础是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科学和信息科学。生物工程的主要产品是为社会提供大量优质发酵产品,例如生化药物、化工原料、能源、生物防治剂以及食品和饮料,还可以为人类提供治理环境、提取金属、临床诊断、基因治疗和改良农作物品种等社会服务。

生物工程主要有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微生物工程等5个部分。其中基因工程就是人们对生物基因进行改造,利用生物生产人们想要的特殊产品。随着dna的内部结构和遗传机制的秘密一点一点呈现在人们眼前,生物学家不再仅仅满足于探索、提示生物遗传的秘密,而是开始跃跃欲试,设想在分子的水平上去干预生物的遗传特性。

如果将一种生物的dna中的某个遗传密码片断连接到另外一种生物的dna链上去,将dna重新组织一下,不就可以按照人类的愿望,设计出新的遗传物质并创造出新的生物类型吗?这与过去培育生物繁殖后代的传统做法完全不同,它很像技术科学的工程设计,即按照人类的需要把这种生物的这个“基因”与那种生物的那个“基因”重新“施工”,“组装”成新的基因组合,创造出新的生物。这种完全按照人的意愿,由重新组装基因到新生物产生的生物科学技术,就被称为“基因工程”,或者称之为“遗传工程”。

人类基因工程走过的主要历程怎样呢?1866年,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神父发现生物的遗传基因规律;1868年,瑞士生物学家弗里德里希发现细胞核内存有酸性和蛋白质两个部分。酸性部分就是后来的所谓的dna;1882年,德国胚胎学家瓦尔特弗莱明在研究蝾螈细胞时发现细胞核内的包含有大量的分裂的线状物体,也就是后来的染色体;1944年,美国科研人员证明dna是大多数有机体的遗传原料,而不是蛋白质;1953年,美国生化学家华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宣布他们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果,奠下了基因工程的基础;1980年,第一只经过基因改造的老鼠诞生;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诞生;1999年,美国科学家破解了人类第 22组基因排序列图;未来的计划是可以根据基因图有针对性地对有关病症下药。

人类基因组研究是一项生命科学的基础性研究。有科学家把基因组图谱看成是指路图,或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也有科学家把基因组图谱比作字典,但不论是从哪个角度去阐释,破解人类自身基因密码,以促进人类健康、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其应用前景都是极其美好的。人类10万个基因的信息以及相应的染色体位置被破译后,破译人类和动植物的基因密码,为攻克疾病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将成为医学和生物制药产业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源泉。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基因工程的突破将帮助人类延年益寿。目前,一些国家人口的平均寿命已突破80岁,中国也突破了70岁。有科学家预言,随着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顽症的有效攻克,在2020至2030年间,可能出现人口平均寿命突破100岁的国家。到205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将达到90至95岁。

人类将挑战生命科学的极限。1953年2月的一天,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宣布:我们已经发现了生命的秘密。他发现dna是一种存在于细胞核中的双螺旋分子,决定了生物的遗传。有趣的是,这位科学家是在剑桥的一家酒吧宣布了这一重大科学发现的。破译人类和动植物的基因密码,为攻克疾病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开拓了广阔的前景。1987年,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目标是确定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确定人的基因在23对染色体上的具体位置,查清每个基因核苷酸的顺序,建立人类基因库。1999年,人的第22对染色体的基因密码被破译,“人类基因组计划”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四分之一世纪里,科学家们就可能揭示人类大约5000种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从而为癌症、糖尿病、心脏病、血友病等致命疾病找到基因疗法。

基因工程在20世纪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至少有两个有力的证明。一是转基因动植物,一是克隆技术。转基因动植物由于植入了新的基因,使得动植物具有了原先没有的全新的性状,这引起了一场农业革命。如今,转基因技术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如抗虫西红柿、生长迅速的鲫鱼等。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之首是克隆羊的诞生。这只叫“多利”母绵羊是第一只通过无性繁殖产生的哺乳动物,它完全秉承了给予它细胞核的那只母羊的遗传基因。“克隆”一时间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尽管有着伦理和社会方面的忧虑,但生物技术的巨大进步使人类对未来的想象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融合基因网篇七

所谓基因工程是指在其因水平上的操作,并改变生物遗传性状的技术。下面由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基因工程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基因工程阅读材料

所谓基因工程是指在其因水平上的操作,并改变生物遗传性状的技术。具体地说,按照人们的需要用类似工程设计的方法将不同生物的基因(目的基因)进行分离、剪切、拼接等操作,并通过分子载体(如质粒、人噬菌、sv40及其它病毒)转入适宜的受体细胞中而获得复制和表达的一种分子生物技术。由该技术构建的且具有新遗传性状的生物称之为“基因工程生物”,一般简称为“工程生物”。

1973年基因工程的诞生,标志着新的生物革命的开始。这一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分子生物学家s柯恩第一个建成“基因工程菌”,并创立基因工程模式,科学界把这一年定为基因工程元年,而s柯恩成为基因工程发展史上第一位创始人。然而,基因工程的诞生不是偶然的,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物理学家克拉克,在前人发现生物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或者说基因)的基础上,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最终揭示了生物遗传之谜;60年代确定遗传信息传递方式以及“工程酶”与分子载体研究取得一系列成就有关系。这些成就为基因工程诞生做了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充分准备。

以基因工程诞生为标志,20多年来,生物技术飞速发展,通过“工程微生物”生产的新药有胰岛素、荷尔蒙、干扰素、乙肝疫苗等等;还有转基因动物生产医药品和优质营养品以及基因农作物抗各种病虫害等等。1990年开始实施、至今已取得重大进展并正在加紧进行的“人体基因组计划”,将为人类创造奇迹。这一计划一旦完成,人体基因组图谱绘制出来,图解整个人体10万种基因,并了解其功能,这将成为遗传病诊治或基因治疗以及寻找医治癌症、艾滋病等药物的指南。我国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程,如制订了水稻基因组计划;人体基因计划项目在我国南方、北方均已启动,发现了一些新基因及其功能,研究工作取得可喜进展。

基因工程阅读题目

1.对“基因工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基因工程是一种改变生物遗传性状的技术。

b、基因工程是按照工程设计的方法,将生物的基因分解后获得一种新分子的生物技术。

c、基因工程是将不同生物的基因进行操作,然后将它转入受体细胞,从而获得一种新的遗传性状的生物技术。

d、基因工程是将不同生物的基因转入受体细胞后,所获得的一种新的遗传性状的分子生物。

2.基因工程的诞生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突出的成就是:

50年代成就是:

60年代成就是:

70年代成就是:

3.划线句子是一个长句,这个长句是阐述的主要意思是()

a、这个计划将成为指南。

b、这个计划一旦完成,将成为指南。

c、人体基因组图谱图解人体基因将成为指南。

d、人体基因组将成为指南。

e、这个计划一旦完成,将成为遗传病诊治及医治癌症、艾滋病等药物的指南。

4.本文写了三层意思,这三层意思是什么?请选出正确的选项()

a、阐述基因工程的含义。

b、说明什么是基因工程生物。

c、基因工程诞生的意义。

d、基因工程形成的过程。

e、基因工程的诞生使生物技术飞速发展。

f、“人体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将为人类创造奇迹。

基因工程阅读答案

1.c

3.e

(b是说明a;c是为d张本;f是对e的具体阐述)

融合基因网篇八

如今走上街头,随处可见的星巴克、优衣库里人流如潮;不断冒起的异国风情的餐厅抢夺着人们的目光。我们的生活中已不知不觉渗进了诸多西方文化元素。相对应地,中国人在世界各地办起的中餐馆也与日俱增,外国友人中也有许多人热爱并学习中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呈现出一个大融合的趋势。

“君子和而不同”孔子曾如是说。我微笑,单取文字的表面意,也许先贤们早就替我们做好了抉择。不错,“合”而不同。我们的融合不是百川奔大海,大家都是水;也不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简单地被吞噬,被同化。而应当在独善其身的同时又兼并天下。在这方面,一些西方文化又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意义。在中国作为两大快餐行业巨首之一的`肯德基,其在中国发展的同时,一直不断地根据中国人的特色,口味改变着自己的服务和种类。而它的劲敌麦当劳并非如此。不得不说我个人更倾向于肯德基,其实只要细心点的人都可以发现,肯德基里的中老年人及小朋友都要多于麦当劳,也就是其受众更广泛。据统计在许多小城市,人们在肯的消费比例也远高于别的同类餐馆。然不论整么变,他也始终是一家具有西方特色的快餐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合”而不同。就像我们的学生,不一定要你抛开西学,转而钻研传统国学。只要当你有朝取得成就,穿着西服面对世界时不忘说一声:“我是中国人”。就够了。

君子合而不同。如果要做个比,我希望外来文明是奶,我们自身是茶,融合在一起便是香飘四溢的奶茶,闻味香,手捧暖,愿合而不同的融合能带给我们美好自信的未来。

融合基因网篇九

本节是苏教版必修2第4章第4节的内容。教材介绍了基因突变的概念、特征及原因,并且讲述了基因重组和dna重组技术。本节内容紧密联系遗传物质基础、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以它们为基础加以深化,同时,又是学习第五章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属于理论型,对于新鲜的事物,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加以分析总结,同时,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基于以上特点,我将在重点处引导、难点处点拨进行教学。

1.说明基因突变的定义、特征和原因;能够总结基因重组及意义。

2.通过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综合分析及小组讨论的过程,提高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体会生物学的奇妙之处,增强对生物科学的学习热情。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为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基因重组。让学生去理解基因突变的意义和dna重组技术会比较抽象,所以教学难点为理解基因突变的意义和基因重组。

为了能够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讲授、多媒体直观教学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而在学法上,我将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新课导入

通过俗语,设疑导入。

我会提出俗语“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询问学生,这反映了一种什么生物现象?在学生激烈的探讨中引出课题《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通过俗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课程中,同时结合问题将学生带入本节内容的学习中,为新课展开环节奠定了基础。

2.新课教学

本节课主要有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基因突变。

我会先简单介绍美国医生发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病的小故事,并通过多媒体展示正常人的圆饼状红细胞和病人的镰刀型红细胞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然后我会展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并提出疑问:病人的血红蛋白的一条多肽链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和基因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知道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从而引出基因突变的定义。

接下来我会将基因突变与癌细胞建立联系,让学生去讨论并交流,得出基因突变的原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对于基因突变的特征,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教材上“不同生物不同基因的突变频率”的表格以及“果蝇眼色遗传的不确定性”示意图,让同学们去发现问题,总结特征,我再进行补充,从而让学生明白基因突变的特征有发生频率低、方向不确定,随机性;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第二部分:基因重组。

在这一部分,结合前面学过的遗传规律,我会展现“鸡冠形态遗传示意图”,让两个小组代表以竞争的形式到黑板上来写出各表现的基因型,让他们明白生物除了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也能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

第三部分: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这一部分知识较难,在以后的选修部分也会重点讲解,我会给同学们播放一个关于重组dna技术一般过程的生物学视频,然后让同学们前后4人为一组,交流重组dna技术的步骤,并找小组代表进行分享,我再进行补充讲解,以突破难点。最后我会给同学们展现科学前沿的重组dna技术应用实例:抗虫棉、转基因动物等,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体会到生物学的奇妙之处。

意图:在以上部分,我多次结合多媒体教学、采取提问、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充分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理念,同时也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3.课堂小结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会请同学们来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采取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体现课堂评价的多元化。

4.布置作业

对于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一样的需求。我会分为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必做作业是做一些与本节内容息息相关的练习题目,选做作业是查阅与基因连锁相关的知识,下节课进行分享。

融合基因网篇十

由于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所以除了在班会课上展开习惯养成教育,其实在平时任何时间都需要不断重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对于这一次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与学习习惯为主题的班会。班会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习惯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告别不良的行为习惯。班会的形式主要形式是:讨论。我们班学生大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道理从他们自己或者小伙伴的口中讲出比从老师说教更为容易接受,事实证明,讨论式班会效果也更好。

从内容环节上看,整堂班会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班上最近存在的不良习惯,习惯的重要性。

二、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如何告别不良习惯。

其中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这三个部分展开,主线索比较明朗,但在三个内容的衔接过渡方面还需要改进和锤炼,使之更加自然流畅。内容选材也比较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有些事例能够引起中学生的兴趣,增加了趣味性,也使学生从故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由于这三个方面范围较宽,每个部分拿出来都可以讲一节班会课,所以内容略显臃肿,时间有些紧张,没有做到知识点的深入挖掘。还需要精简内容,进一步深入展开,让学生体会的更加深刻。

从形式上看,这次班会采用了多种形式。例如,运用事例感悟让学生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通过故事续写让学生体会到不良行为习惯带来的危害。运用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找出身边的不良行为习惯并拿出解决的对策。但是讨论时间比较难控制,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可以适当减少讨论次数,增添知识抢答之类的环节。

班会存在的不足:

1、班会准备不充分,没有让学生搜集相关方面的材料。

2、问题设问不具体,没有更加密切的联系学生实际。

如果提前搜集关于同学们现状关于习惯方面的照片作为讨论,效果可能会更好,尤其是学生讨论时候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从学生主体地位上来看,基本上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体会,让学生去找,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但学生举手发言不是很踊跃,提问范围也太窄,没有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去。在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探讨方面做得不够好。

总之,这堂班会课让我感到了自己的很多缺点和不足,需要通过更加努力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从而争取更快的成长和进步!

在班会课以外,时时刻刻都要落实关于习惯养成的培养,只要一出现问题,及时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反复教育,最终才能使得良好习惯真正落实,总之,良好习惯养成教学是持久战,班主任必须和学生共同努力,一旦松懈的话,坏的习惯可能又浮出水面,不利于班级管理。

最新融合基因网(模板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