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云教研的心得体会总结 物理教研活动心得体会及感悟(五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物理云教研的心得体会总结一
【教学目标】
能够在学习完“二力平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根据所学的二力平衡原理,在实验中保证小木块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木板、木块、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摩擦力就是指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那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摩擦力也是无处不在的。现在老师将平放在桌面上的物理书本拉过来,请问一下同学们,物理书现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呢?
很好,是四个力。分别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支持力,老师给它的水平方向上的拉力以及受到与书运动方向相反的水平摩擦力。那你能说一下这个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吗?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试着测量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既然我们需要测量力,那么用到的实验器材就一定会有弹簧测力计,除此之外,老师还准备了一个木板和一个小木块。
现将小木块平放在木板上,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我们会看到弹簧测力计被伸长,木块的受力分析就等同于我们刚才所说的那本物理书,那我们观察到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会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分别是拉力和滑动摩擦力,同学们思考一下,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物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所受到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呢?
没错,那就是二力平衡的时候。我们上节课学到当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时候,它就处于平衡态了。因此,我们现在想要测量水平方向上的滑动摩擦力,则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匀速拉动我们的小木块。这样,我们所得到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拉力大小)就应该等于小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至此,我们再将整个实验整理一下。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根据的实验原理是:二力平衡。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
实验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最后实验的测量结果:f=ff= n.
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首先需要将弹簧测力计调零。
2、在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小木块的过程中,应将弹簧测力计保持水平的状态,不可倾斜。
3、在整个拉动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小木块为匀速直线运动,不可断断续续,否则不满足实验原理,造成较大的实验误差。
【教学评价】
1、(判断题)用10 n的力拉着木箱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是10 n。
2、一个质量是10 kg的物体,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20 n,物体受到的拉力是 n,水平面对它的支持力是 n。(g=10n/kg)
推荐物理云教研的心得体会总结二
本节课是第十二章力学的一节课,以及下章的压强和浮力等内容构成了初中物理的力学知识体系。因此,本节课的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完声学、光学等内容后,对初中物理的学习方式已经有所了解,即从实验入手---然后总结规律---最后落实到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力求能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有新的发现。
本节课的设计
一,从神舟七号的发射谈起,从最前沿的物理学知识中引出最基本的物理学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力学的神奇。首先播放了神舟七号从发射到返回地球的录像,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然后提出问题:
1, 火箭升空为什么是向下喷射火焰?
2,神舟七号的宇航员在太空中为什么能飘起来?
3,飞船的返回舱要使用耐高温材料,从而避免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烧毁飞船?
4,是什么力量是飞船落回地球?
5,为什么返回舱落地前要打开降落伞?
这些问题的提出,虽然学生在没有学习力学之前无法回答,但是通过学习,这些谜团就将慢慢被打开。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把学生引入力学知识的海洋,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探索,教给学生游泳,而不是简单的递给学生一个救生圈。
1,火箭向下推动空气,
2,空气向上推动火箭,
3,宇航员推开舱门。
引导学生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同时前两个问题的提出也为下面讲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埋下伏笔。
然后紧跟两个问题:
1,一个物体能否产生力的作用?
2,是不是只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两个问题的解决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个问题通过阅读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张飞要与关羽比力气,他提出:谁能把自己提起来,谁的力气就大。说罢,他用双手紧抓自己的头发,使劲向上提。尽管他使出了最大的力气,憋得满脸黑紫,甚至把头发都拔掉了一大把,结果还是不能使自己离开地面。)来让学生理解。这个故事的理解如果展开应该是内力相互抵消的原因,但是这里就事论事,只要求学生解决--是不是一个物体就能产生力的作用。学生读完会心一笑,不需要老师再多说什么就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所以,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化难为易,让问题在最适合的时间出现,往往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的解决用的是实验探究法,也是物理课上最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完成探究。
三,通过观察录像讲解力的作用特点,和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作用特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滑板上的人推墙录像讲解,学生很容易接受。紧接着提出问题:人走路的时候为什么是向后蹬地?加深学生的理解,进而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引体向上、俯卧撑等等都是利用了力的作用特点。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条,这里做了细化。先通过踢足球的录像让学生总结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然后通过放大的录像让学生看到,在力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同时也在使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反思一下,感觉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有得有失。比较好的一点是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形变我们看不见?然后让学生观察玻璃酒瓶的形变可以用细玻璃管中液面的变化来放大,继而联系前面声学中的几个实验,让学生理解物理学中的研究思想—转化法。不成功的一点是,对运动状态改变的总结上,没有及时归纳运动状态不变的两种情况。这个知识点在第六章中也会用到,如果在这里提前总结出来其实就等于减少了第六章的一个难点。我的体会是,备课中,一定要注意向前看和向后看,所以提
物理云教研的心得体会总结 物理教研活动心得体会及感悟(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