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寝室后的心得体会及收获 打扫寝室的收获与心得(六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整理寝室后的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回顾20xx-20xx学年的教导处工作用“负重前行”四个字一点不假,一则由于2006-20xx学年的教育局质量评估学校出现了历史性滑坡;二则由于教师队伍逐渐老化,完小部分老年教师尤其是民转公部分严重不适应课程要求,完小教师不足由代课教师添位,师资队伍良莠不齐,众多因素给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严重制肘;再则教导处人手紧张,教导处两位工作人员被杂务性工作纠缠也给教学指导与管理带来极大不便。沉重的思想压力与工作负担让有时我们应接不暇,调课及工作安排难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敬请大家谅解。
今年六月的毕业考试后,我们一直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我们几乎是每天一个电话,关心每个学科的成绩情况,关心学校各项指标评定情况,有时甚至一天几个询问电话到教研室,怕只怕学校教学质量继续下滑让学校的社会声誉一蹶不振,非常欣慰的是这一年有学校领导的有力支持,有全体教职员工的体谅与共同努力,学校又重回教育局表彰单位的行列。这一年对我来个人来说,学生思政工作从教导处中剥离,使得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学校教学和加强自身学习,现将我这一年的思想和工作向教代会报告如下:
一、努力学习,让知识不 断充实自己。
在这一年里,我在认真参加教育局教研室、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学习的基础上,还坚持了其他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1、自主学习每天1小时,每天中午和下班后的空余时间我坚持读书1小时,内容涉猎学科教学、教学管理、学生心理健康以及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等;
2、重视外出学习实效,在今年4月,我参加了四川省组织的《有效教学培训》,为期3天,回校后我依据自己学习所得和自身的工作实际,撰写了学习6000字左右的交流材料《让我们的教学回归本位》一文,发布在互联网交流。
3、每天晚上坚持网上学习交流,这一年我基本做到每天上网学习,坚持浏览北京景山小学、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成都市实验小学等学校网页,认真学习名校的教学管理经验,感受名校文化气息。我还利用空余时间自建个人博客,将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感受和感悟整理成文,晒在博上,一是督促自己反思自己的工作,二是便于在博友的帮助下改进自己的工作。
二、反思改进,让教学管理更加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和当今课改理念。
在这一年中,我重点研究和修订学校教育质量考核方案即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依据学校“以人为本,创新为魂,谐动发展”的办学理念,我们把标志学校教学质量生命线的四大指标:巩固率、合格率、优生率、平均分确定为基本目标,将标志教师个性发展的教学研究成果(承担科研课题研究、担任研究示范教学、发表获奖论文)与指导学生发展(参赛获奖和发表作品)等确定为教师发展目标,初步构建了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基本目标 发展目标”的雏形。
遵循“量变质变规律”,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终结结果即是过程的积累,为加强过程管理,所以我们后来又将每月的绩效考核提升到突出的位置,并将全期月绩效考核成绩作为终结目标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到了基础目标的50%,这样我们的期末教学考核就将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逐步将评价改革引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随着对“以人为本”认识的深入,我们原来将基本目标的四大指标的评价标准由“额定标准”变更为学校平均数(中心校或完小平均数),现又定位于全县平均数,规定合格率、平均分达全县平均数,优生率超全县5个百分点(县教育局下达目标)为基本目标,而超越该基本目标的优异成绩则纳入发展目标予以嘉奖,主张“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的鼓励办法倡导教师为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创造性贡献。为促进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和谐共长,20xx年下期我们再将个人荣誉与学校荣誉一同纳入教师自主目标嘉奖范围,进一步具化了学校办学理念“谐动发展”的思想。
三、务实工作,让教学管理有效实施。
根据学校的安排,我将自己的工作划分为以下版块。
1、教导处常规工作
⑴团结教导处的其他成员共同研讨,制订好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和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实效性;⑵组织、指导、审查各年级教育活动计划、各教研组教学教研计划,领导和指导教研组工作;⑶制订好教导工作方面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检查考核制度;⑷做好教学工作的常规检查,期中期末检测工作,组织对教学质量进行考评;⑸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组织好学生的各类竞赛活动并获得优异成绩。
2、日常工作:⑴每天坚持在双流教育网查阅接受工作任务,汇报工作进展,发布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信息; ⑵定期进行活动申报、组织和后续汇报工作,本期成功组织县级学科教研活动4次;⑶按照学校常规和安全工作要求每天坚持到教学楼、学生活动场所巡视,检查教学常规执行情况;⑷深入完小12次,深入课堂第一线听课80多节,参与评课议课68节。
3、创新工作:
⑴为帮助教师进一步掌握驾驭课堂的技能,解读优质课堂密码,领略教育大家风采,我联系著名的全国特级教师、小语专家首次来到华阳,成功举办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语专家支玉恒老师讲学双流行”活动,活动得到了县教育局、教研室和华阳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的高度重视,华阳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在活动经费上予以了大力支持,全县500多名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的成功组织让教师们受益非浅,更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社会声誉。
⑵编撰校本教材,为探索教学方式的变革,我联合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四川秘书处,在学校启动了“健康上网高效学习”系列活动,倡导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和教师多元化教学方式,倡导教师无纸化办公和学生无纸化作业,倡导高效利用网络优势和名校资源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质量。组织学校行政和信息技术教研组教师成功编写出国内第一本小学生网络学习教材,活动得到各级党政广泛关注,共青团省委、县委多次组织到校考察,成都市党报《成都日报》就此活动进行了报道,中央电视台曾联系宣传报道事宜。这本教材被省内外多所学校借鉴。
4、党支部工作:由于我担任了学校党支部组织委员,认真做好了党员的发展和转正工作,本学年经严格考察(认真做好了入党积极分子的社会关系外围调查、群众座谈、党员大会等工作)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2名,转正党员3名;按时收齐和上缴了党费,组织党员和积极分子参加学习和组织活动5次,丰富了基层当组织的文化生活。
5、其他工作:
⑴按照学校安排做好了节假日期间的值班和汇报工作;⑵今年暑假,组织20多位教师对教导处所管辖的功能室管理进行规范,冒酷暑加班20余天,整改学校教育技术管理工作18项,目前学校实验、图书管理已经得到教仪站好评; ⑶深入第一线和师生交心,聆听教师工作和学习的心声,听取学生对老师教学的建议和教师们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合理化建议,依据学生建议和意见和教师交换工作意见12人次,依据教师合理化建议修改学校轮换实施方案四次19处,修改教师发展性评价6处,调整月绩效考核标准3次,使得教导处出台的工作制度更加符合教师心声和学校实际,也规范了学校的教学管理。由此我也深深领略了“天圆地方”这一经典理念的精髓,学校的各项制度只有来源于学校实际并回归学校实际,将规范要求和学校实际有机整合,才能焕发出制度应有的活力与生机。
综上所述,在20xx-20xx学年里,我作为学校教导处负责人,团结教导处含锦江小学教导处和两所完小的教导主任,依据学校中心工作和学校的办学理念,顺利并创造性完成了学校教学教研工作,为学校教学质量和学校社会声誉的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谢谢各位代表评议!
描写整理寝室后的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指为官表)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林则徐历官三十多年的职官表,林则徐从1820_年开始任地方官,他第一次担任的是"江南道监察御史",此后1832年7月任江苏巡抚,这是林则徐为官最长的省份,前后长达20_年之久。1842年林则徐被发配,在整整呆了三年,之后朝廷又重新启用了他,担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最后一任是云贵总督。1849年,因病回到福州。1850年,奉旨赴广西途中,于11月22日病逝广东省潮州普宁县,终年66岁。林则徐一生中曾经两次任钦差大臣,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指图)林则徐一生从政,在治水方面政绩尤为突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幅图就是林则徐在江苏新修水利示意图:林则徐任江苏巡抚长达五年之久,他以卓越的才能和强烈的责任感,防灾、抗灾、赈灾,兴修水利。1832年,太湖流域的刘河和白茆河由于常年失修,引起灾害,林则徐到任后想方设法,解决了困扰近20_年的治水经费问题,不到3个月全部完工。1835年7月,苏松一带大雨倾盆,由于河道畅通,原来每年都被淹的河段,现在安然无恙。在林则徐的带领下,江南各州县很快掀起兴修水利的热潮,大大改善了当地的水利条件和抗灾能力。
林则徐一生,始终关注水利的兴修。从江南海塘、黄河、运河、到长江流域等等,到处都留下了他治水的业绩。治水成了他一生的主要业绩之一,大家现在所看到的就是林则徐治理的几处河道遗址:有浏河大闸、 荆江大堤、河南祥符黄河、高家堰、淮河(指各图)。
林则徐兴修水利的足迹遍布南滨北疆。这就是他在改造的“林公渠”和“坎儿井”。在吐鲁番,他发现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卡井”(坎儿井)的水利设施,看到水在土中穿穴而流,惊叹不已。询问当地群众,才知道这是一种因地制宜、可长期采用、效果良好的地下水利工程。他很快就把这一灌溉方法加以改进,并推广到各地。他还自己出资,承修龙口水渠,百姓就把“坎儿井”称为“林公井”。把水渠称为“林公渠”,以表示对林则徐造福边陲的深切怀念和感激。
(指图)西湖是福州的游览胜地之一,也是一个水利设施。当年林则徐常到西湖读书,这是林则徐曾经的读书处——“西湖桂斋”。(指图)
(指漆画)1820_年,林则徐父亲去世,回到福州守孝,看到西湖因长年失修,湖面缩小,林则徐提出重浚西湖的倡议,第二年9月完工。完工后,林则徐又组织了人力,物力栽种了千株梅树,精制两艘游艇供人游玩。在林则徐的一生中,修西湖只不过是一个小插曲,但是林则徐责无旁贷地修了西湖,并提供游览环境,也足见他的感情世界五彩斑斓,雅兴盎然。
(指漆画)林则徐爱民治水的情结实在令人钦敬。早在1820_年林则徐任江苏布政使时,母亲病故,林则徐回到福州为母亲守孝。按照封建礼制,在家乡丁忧要三年。当时江南10多个州县被水淹,道光帝特下旨,派林则徐赶到那里督工。但是林则徐为了千万灾民的安危,身着素服,不加顶戴,终日奔走在泥泞的工地上,真正做到了忠孝两全。
(指漆画)1837年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上,当地又出现灾情,林则徐感到形势严重,采取很多防御和抢救措施。
(指漆画)林则徐曾两度治理黄河,功绩显著。第一次是1831年10月,林则徐升为东河河道总督,专心学习研究河务工程,注重实地考察,在冰天雪地中亲自勘查。第二次参与黄河治理,情况和第一次大为不同,他是以“戴罪”之身来到黄河,将功赎罪的。那是在1841年4月,林则徐革职遣戍伊犁。当时黄河决口,周边州、县直接受灾。道光帝令林则徐折回开封灾区“效力赎罪”。朝廷并派大学士王鼎,前往开封主持堵口工程,王鼎十分器重林则徐,希望林则徐能够戴罪立功,以免予发配。林则徐起早贪黑,全力以赴,到年底就完成了堵口工程,但道光帝还是下旨“林则徐仍往伊利”,王鼎含泪和林则徐告别,林则徐青衣小帽,踏上了遣戍伊犁的漫漫征途。王鼎回到府内,悲愤交加,自缢身亡,终以“尸谏”朝廷,希望皇帝有所悔悟。林则徐两度治理黄河,不管个人处境如何不同,他都抱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信念,知难而进,毫不退避,也理所当然地被后人瞻仰。
在治水利民的同时,他积极采取多种措施赈灾。首先,提出救灾和恢复农业生产办法;其次,主张富人和官吏捐财、捐粮食,捐物资;同时还扩建了苏州育婴堂。
(指图)这是用于赈济灾荒的粮仓——江苏丰备义仓遗址。林则徐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提倡种植双季稻提高农作物产量。他任江苏巡抚时,还提倡各地充实粮食储备,作为有备无患的长计。他把衙门后的房间改造成"丰备义仓",储备了粮食八千多担,这是一座具有规模的储存粮食的仓库。
(指图)林则徐在江苏抗灾后,全力组织救灾,为了使灾民及时得到粮食,还亲自到现场,指挥发放灾粮,避免贪官污吏从中克扣粮食,中饱私囊。
(指图)1833年的9月,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当时江苏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林则徐忧心如焚,准备向道光皇帝奏报灾情,要求缓征赋税,赈发灾粮,但是皇帝先发制人下了御旨,不准缓征赋税。按朝廷规定不能以一个人的名义上书皇帝,而且过了9月份不准再报秋灾。但是,眼看如果继续征税,百姓只有饿死,并且可能引起民反。林则徐为了百姓的生存,也为了安定稳定,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杀头的危险,连夜写下了3000字的奏折,以一个人的名义上书皇帝要求缓征赋税。这就是有名的“单衔上疏”。在这篇奏折里,他描绘了灾区的惨状,阐述了民为邦本的思想观念,之后道光皇帝怕灾民造反,只好准奏。林则徐这次单衔上疏在江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消息传开,百姓争相传抄林公用血泪写成的这份奏折。它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一篇不朽的爱民文献。
(指图)林则徐在抗灾救荒中,不单单靠朝廷救济,还动员灾民开展生产自救,这就是林则徐亲自带领灾民参加修筑河堤的画面。
(指图)林则徐在江苏和陕西的救灾中,还解决了许多棘手问题。他推行“当牛法”:林则徐见灾民因为没有食物,而杀掉耕牛,这样就影响第二年的种地,其后果非常严重,因此他说服农民把耕牛典当给官府喂养,第二年再还给农民,保证今后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指文物)这本《使滇小草》是林则徐的第一部诗集,是他1820_年去云南任乡试主考官的途中,将沿途的见闻记载下来,整理成的诗集。
(指文物)《裕州水发,村民舁舆以济,感而作歌》1820_年,林则徐去云南,途经江苏裕州,爆发洪水,村民们站在没肩的洪水中,排成人墙,把林则徐送到对岸,安全地脱离险境。他深为感动,写下了这首扣人心弦的诗。
(指文物)《驿马行》、《病马行》:这两首诗也是他在去云南途中写下的。描写的是被养马的人克扣马草经费,使得马儿骨瘦如柴,饥肠辘轳,还要继续工作的情景。在诗中借着驿马和病马,表现了关心民间疾苦、憎恨贪官污吏的思想内容,这两首诗都收集在《使滇小草》中。
(指文物)《二次祷雨祝文》
整理寝室后的心得体会及收获 打扫寝室的收获与心得(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