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达成共识心得体会总结 主题教育活动的心得体会(七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2主题教育达成共识心得体会总结一
那天午时第6节才下课,我就接到宿管员李教师的电话,“今日巡宿舍时,我班的王x同学跟他了吵一架,并且还说了一些‘出口脏’,骂得十分难听,他已经叫这位同学写检讨书,期望班主任处理一下。”接完电话后,我十分的生气,又是王x!这是一个在全年级都很有名气的学生。此时,我就暗暗想必须要严肃处理这件事情。
晚自习第三节还有30分钟时,我走进教室,到王x同学面前问他:“今日的事,检讨书写了没有?”他说:“教师,还没写完呢?”突然我有一种想法,让他到讲台去当着全班同学检讨,想到此,我又对他说:“要到讲台上去检讨!”听到这句话,发现他脸上一阵红说:“教师,不会吧?”我就说:“有什么不会啊!就是要上讲台去说!”说完就走了。
过了10分钟,我又走进教室,用眼神暗示王x同学上讲台检讨,我本以为他会拒绝的,可是他还是走上了讲台,进行了检讨。可是,我突然发现他的检讨讲得也有一些道理,他说:“晚自习下后,他正在劝说没有按时值日的同学干快点,声音大了一点被管理员听到了,就说他不按时休息,这样就要扣班级量化管理评分。听此,他就觉得管理员太过分啦,就跟管理员争吵起来。”他又说:“他虽然有错,可是管理员也有不对的地方,动不动就拿扣分来压他们。他认为管理员不会尊重学生,所以根本不值得他尊敬。”听到此,台下的同学都笑了,看到这个情景,我突然觉得台下有部分同学是认同他的看法的。此时我觉得自我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不对?我这样做会不会给他造成心理伤害?
此时,我觉得该如何评定这个学生十分难。既不能说他做得不对,又不能完全肯定他做得对。如果说学生做得对,那就会助长这种不好的风气。所以此时我先肯定他说得有道理,管理员有时候确实不了解情景,处理得不妥。可是王x同学也有不对的地方,管理员教师也是教师呀,即使他有不对的地方,我们还是应当要尊敬他的啊。如果按你这样的想法,对你不尊敬的人,我们都不应当尊敬他了是吗?如果你父母不尊重你,你是不是就不尊敬他们?所以我期望同学们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应当多点忍让,体现自我的素质。最终,我还说,王x同学让你上讲台来检讨可能会伤害你的自尊心,在此教师向你道歉。
从这件事,我得到了一些启发,我们作为教师,每当在批评学生之前,必须要先问问自我,事情搞清楚了吗?事实是这样吗?我批评得有理有据吗?千万不能凭主观想象就草率处理。因为高中学生的心理其实也是稚嫩而脆弱的,伤害了就很不容易愈合。
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都是能够教育能够塑造的。我们不能感情用事,用一成不变的老眼光看学生。难管学生犯了错误,更应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虚心理解你的批评,而不是以伤害学生自尊心为乐趣,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反叛心理,那样班主任工作就更难做。所以批评更应就事论事,今日的事就说今日的,把以前的、其他的都抖落出来说几句,学生心里会想:“我就算改好了,教师也不会忘记我以前犯的错,也不会相信我!”这样很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
有时教师由于急躁的情绪或一时不冷静会说出一些过火的话,如:“你真是咱们班的害群之马,我怎样会遇上你这样的学生!”“咱们班有了你算是完了!”“你真是无药可救了,还是回家自学去吧!”这些定性的话、消极的断言,会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了努力改正缺点的勇气和信心,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我们作为一名教师,仅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得到学生在感情上的接纳,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班务事情时还得懂得一些教育心理学知识,要进行换位思维,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研究一些问题,这样才能坚持一颗理解的心,才能真正走进高中学生们的真实的心理世界。
担任了七年的班主任了,我累过,也笑过。可是班主任生涯让我学到了很多,正如“教无定法”一样,我认为管理也无定法。教育学生关键是一个“理解”。“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期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理解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感情有思想的人,只要付出爱心,枯草也会发芽;只要一缕阳光,他们就会灿烂。总之,心灵的桥梁要用情感去架设,用尊重、信任、体贴去充实。
2022主题教育达成共识心得体会总结二
教育!国家的根本,社会有事如何看待教育的呢?
关于这个话题,我是从儿童童年的角度切入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但是关于童年我们能够记起的又有多少呢?童年在我们脑海中也许只是一个非常朦胧和遥远的概念,甚至于当我们绞尽脑汁地搜索关于童年的影子时,最终却发现一无所获。这是为什么?
先让我们看看现在城市儿童的童年吧!
从短暂的周末到“空闲”较长的寒暑假,不少城里孩子的日程表上安排的是学英语、学电脑、学音乐、学绘画、学舞蹈。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们唯美的形状了。高负荷、高强度的学习培训,成年人尚且难以承受,被挤压在五花八门培训、强化、提高班的童年,孩子的灵性更是无处寻觅。
多彩的童年是一个人梦想的宝库,没有激情奔放的人生梦想,没有穿透时空的深刻思想,拥有丰富的人生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今天的绝大多数孩子,与苦难的生活无缘,童年的色彩也不再丰富。孩子们正常的学业负担暂且不论,只看那些林林总总的培训、强化、提高班,孩子们童年的足迹从课堂到课堂,各种各样的课堂几乎成为他们日后关于童年的唯一记忆,不难想象色彩单调的童年必将成为他们长大后永远的失落和隐痛!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里面包含有多少成年人想当然、一厢情愿的成分?孩子是在伙伴当中成长起来的,也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他必须有对快乐、痛苦、成功、失败等各种情感真实的、直接的、个性化的体验。自由的天空,自由的空气,自由的奔跑,自由的呼吸,孩子才能不失本原地茁壮成长。假期本该是孩子童年最色彩缤纷的时候,然而家长急功近利之后,孩子只怕没有“赢在起跑线上”,却在起跑线上失去了童年的梦想。
过多地指责家长的“急功近利”和“不近人情”显然是不厚道的,因为家长也只是这个“优胜劣汰”社会机制中的一分子,为了孩子的明天,他们有责任安排孩子的未来。打个比方,如果你是教育学教授,当你的孩子该进中学的时候,你会为他挑选一所普通中学,还是一所重点中学?第二种可能似乎是大多数人的必然选择,即使你需要为此花费巨大的精力和金钱,即使你内心很明白这种择校现象是不正常的。个体的力量总是渺小的,当你自身无力改变这种现象时,也许唯一明智的选择便是适应它,唯有如此你才不会遭到残酷的淘汰。择校现象实际上反映了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严重稀缺,而国家对这种稀缺资源的分配不公又加剧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教育部门人为地将学校分为“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示范高中”和“一般高中”,进而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加以倾斜,结果导致少部分重点学校教育资源浪费严重,而大多数普通中学则陷入“饥荒”境地,入不敷出,长此以往,必然会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产生许多消极影响。
当然,在目前优质教育资源极度稀缺的情况下,按在校学生数来分配教育资源显然也是不合适的,因为这种缺乏竞争的做法很可能带来教育成果的“低效化”,从长远来看,同样不利于基础教育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保证这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用在“刀刃”上?窃以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首先保证公平,不能人为地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应该按照在校学生数科学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学生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严格控制“择校”现象的出现——实际上如果各个学校都差不多的话,也就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择校现象了。而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则应该适当创建若干重点学校以培养出社会所急需的优秀人才,并适当地给与政策倾斜,但一定要把握好“度”,既不能“锦上添花”,也不能“雪上加霜”,这些就要考验教育主管领导的智慧了。
作为学生家长,应该先从自己做起,在义务教育阶段抵制“择校”这种
主题教育达成共识心得体会总结 主题教育活动的心得体会(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