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网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通用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网篇一
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什么,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断增强,合作学习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1、不要让“自主”变成了放任。只要走进课堂,就会发现:老师把一节课的问题引领呈现出来后,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以及组内、全班展示后,大多问题都可以学习明白,教师再重点进行点拨。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在转化成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认为学生自主了,教师似乎就可以退避三舍了。于是课堂上教师变得谨小慎微,话语不多了。他们在课堂上只是做出一种民主的姿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断听到的是“讨论讨论”“不要拘谨”“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这一类鼓励的话语,却难得听到他们分析与讲解的声音。岂不知,这种为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而弱化教师指导作用的教学行为,就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圣化”了,是把自主演变成了一种放任。实际上,强调自主学习的课堂,更需要教师充满睿智的引导。引导是一种真诚的帮助,引导是一种精当的启迪,引导还是一种热情的激励。让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引导合而为一,高度统一,相互促进。关键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寻找到“导”与“放”的切入点与平衡点,做到“导”“放”有度。
2、不要让“合作”停留于形式。我们经常看到课堂上在学生没有充分独立
阅读、思考的情况下就进行合作学习的情况,由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还不深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不深刻,这样的合作只能流于形式,只能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在转化成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认为学生自主了,教师似乎就可以退避三舍了。于是课堂上教师变得谨小慎微,话语不多了。他们在课堂上只是做出一种民主的姿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断听到的是“讨论讨论”“不要拘谨”“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这一类鼓励的话语,却难得听到他们分析与讲解的声音。岂不知,这种为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而弱化教师指导作用的教学行为,就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圣化”了,是把自主演变成了一种放任。实际上,强调自主学习的课堂,更需要教师充满睿智的引导。引导是一种真诚的帮助,引导是一种精当的启迪,引导还是一种热情的激励。让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引导合而为一,高度统一,相互促进。关键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寻找到“导”与“放”的切入点与平衡点,做到“导”“放”有度。
2、不要让“合作”停留于形式。我们经常看到课堂上在学生没有充分独立
阅读、思考的情况下就进行合作学习的情况,由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还不深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不深刻,这样的合作只能流于形式,只能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同时,各组的成员在组成上也差异过大,自然对各自承担的探究任务、合作目标在完成质量上有好有坏,影响集体对文本的整体学习效果。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学生什么都不会的情况下,就放手让学生合作,这与让不会走路的孩子学跑步又有什么区别?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只关注合作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习惯。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指导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三点:一是做好合作准备。这里有两层意思,对七年级的学生要教给他们学习方法,特别是对学生进行培训。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二是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各小组在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有的放矢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等等,但是现在有的学生预习流于形式,预习的效率非常低。所以在预习时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精心设计预习的引领问题。打无准备的仗必输,所以在备课时要把问题设置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学,而不是老师逼着学生学;根据课程的总体进度来合理安排预习时间,预习的时间可以自由调节,让那些学困生也能有信心来完成,让他们积极参与,而不是看客;问题的设置不能过于笼统,让学生有明确的预习目标,就如校长说的,把问题分解开,设置成若干小问题,让学生能找到答案,或是通过思考和交流能总结出答案,问题不要设置得过难,否则学困生就更没信心了。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和培训。地理课堂中,发现很多同学在预习时只是填空,而不是像有的同学那样在书中圈点教材,或是在图中找答案,我们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良好预习习惯不是天生具备的,预习要持之以恒,逐步提高。有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后。感到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就想放弃预习,这是不可取的。在教学中我们不光强调学生在知识上的帮扶,应该更重视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帮扶。
高效课堂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要想让学生的学习有主动性,我们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就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来表现自我,让他们在学习中有乐趣,有主动性。
的乐趣。让学生展示,符合初中学生的爱动的特征,这样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有主动学习意识,课堂学习效率就会高。
一些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学习上没有自信心,教学中让他们来展示,可以帮助这部分学生树立自信,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多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从点滴的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自信心。如:平时上课时一些较简单、容易的问题,尽量让他们展示,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也能表现自己。老师要及时肯定他们,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克服自卑的心理。
让学生来展示,可以检验学生的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的成果,检验这两个环节中学生对教材的知识掌握程度,由于我们课堂中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问题都在课堂上讲到,对于一些学生可以学明白的知识,教师没必要重复,通过展示,特别是学困生的展示,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哪部分知识学得好,哪部分知识没有学透,没有学透的知识再通过小组探究和老师的精讲来完成。
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将来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的展示,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等。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网篇二
日本是中国的邻国,历史也好,现实也好,都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和比较熟悉的国家。因此仅从学习积极性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是比较投入和感兴趣的。但,如何把感性的感兴趣转化为理性的认识了解日本,就需要老师的指引。
关于日本的教学,课堂上,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刚刚将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学完,便有同学能够将老师刚才讲的完整的复述。在这项知识的学习上,学生掌握较好。本来并不是很简单的知识,为什么却能够被学生很快掌握,原因恐怕就是采用了比较形象,生动的课件,将抽象的知识给予了学生 形象的认识。这就提醒我,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而兴趣的产生来自知识内容和教师教学的直观、形象、生动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本身的实用性(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多种感官并用,是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法宝和最有效的课堂互动形式。我们在备课时要记住这一点,做课件时要记住这一点,上课和辅导时千万别忘了这一点,教师在学生心中的神圣魅力也都是因为努力关注到了这一点。
。
提到日本,不少同学是恨的咬牙切齿。也因此,在讲到日本多火山地震时,很多同学甚至鼓掌欢呼。
当然,同学们的感情可以理解,但并不能赞同或者支持。学习日本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了解,借鉴 日本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的发展加力。不管是以前的战争也好,还是现代的中日冲突,真正破坏中日感情的是一小部分右翼分子,日本人民是好的。正因为我们痛恨日本军国主义视生命如虫蚁,那我们更不能象他们一样。这一点必须给学生指出。
地图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对地图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判断一个学生真正的地理能力的重要指标。而学习地理更离不开对地图的运用和分析。
地理教学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 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地图的应用非常重要,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分析使用熟悉地图。
在日本的教学中,多次用到地图,可以说,教学的每一步都有地图的影子。其中,有用的好的,但也有用的不够的地方。比如,一开始讲日本的位置,一副缓慢缩放的世界地图慢慢出现在大家面前,学生一看这副地图就立刻知道,“哦,日本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很简单就解决了日本地理位置这一个教学内容。
再比如讲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一副“板快运动图”就立刻让同学们对这一问题得出了正确结论。老师只需要稍加点拨,配上动画,就立刻解决了这一课的重点和难点。
当然,也有地图运用不好的地方。讲日本海岸线曲折,拿一副普通的日本地图就要让同学们归纳出“日本海岸线曲折”这一特点的确有些难度。其实,这一特点完全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在课本上沿日本轮廓勾画,他们一定会认为很难画。这时候老师再问,为什么很难画,因为线段弯曲,这便可以很自然的引出“日本海岸线曲折”这一特点。
另外,在学生参与地图的运用方面也做的不够。其实很多内容,都可以请学生在老师的地图上完成。如果是由某一同学来指示地图,那其他同学的关注度,参与度都会高出很多。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网篇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的最后一节,前面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个区域学习的基本方法。但是,《新疆》的自然、人文现象复杂多样,教学内容非常庞杂,如何用一条主线将复杂的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特色贯穿其中,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本节内容的关键。旅游是现阶段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情,同时与旅游活动相关联的事件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以旅游为主线进行新疆的教学是我的设计初衷。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学科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内容,通过旅行交通工具的选择、旅行时间的选择、物品的准备、旅游点和线路等的设计使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运用数据、资料、地图,分析得出某些地理事物特点及分布规律是新课程标准在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通过一些数据、地图资料的展示,由学生从其中找出新疆气候、人口、城镇、交通的分布规律是这节课关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通过对这些自然美景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懂得珍爱自然、敬畏自然。
1.选择一个合适的线索
本节课以旅游为线索由西安至乌鲁木齐的航空和列车时刻表入手,引出新疆的地理位置特征;进一步引导出新疆的旅游景点和美丽的自然风光,由美景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新疆地形的特点,从而引出新疆的气候;通过新疆降水量分布图和各月气温曲线图、西安与乌鲁木齐各月日照时数统计表对比、西安与吐鲁番日气温最高最低值的对比等数据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新疆的气候特点,进而分析气候对植被、河流、旅游活动的影响;通过旅行线路图的演示,引导学生分析新疆的人口、城镇和交通的分布特点,从而引出新疆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最后归纳总结新疆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之间的关系。以旅游为线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特点等知识内容有机地串联,形成一个互相影响的知识体系,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将地理知识贯穿其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选取的线索要有代表性,每个区域都有其独到的特点,这个特点不仅要突出,而且要能够与其它地理事物的联系要紧密,否则,就难以引出其它内容或者过于牵强。其次,设计问题要环环相扣,逻辑关系严密而且过渡自然。一个个紧密联系的问题或者活动使知识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又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2.设计一个需要解决的任务
本节课一上课首先提出了设计新疆旅游计划的任务,学生一下子就来了精神,兴奋、激动,从表情上都不一样了。在这个任务的带领下开始了后面的学习。
上课的一开始先提出一个需要解决的“大”任务或者问题,对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个任务一定要新颖或者贴近学生的实际,最好是和学生平时的已有经验形成冲突,造成悬念。随后的一个个“小”问题或者“小”任务引导学生完成每一个具体内容的学习。
3.数据分析和读图分析能力不能少
地理课程标准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定位于“根据资料得出地理事物的特点”、“读图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因此,数据分析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节课通过西安与乌鲁木齐各月日照时数统计表对比、西安与吐鲁番日气温最高最低值的对比等数据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新疆的气候特点;由美景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新疆地形的特点;通过旅行线路图的演示,引导学生分析新疆的人口、城镇和交通的分布特点。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既关注实际应用又使得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了提高。
课余时间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是很重要的,但是,以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大多数学生是不现实的。目前的情况是:如果有查资料的任务,要么是家长代劳,要么是学生在网上忙到深夜,要么是应付差事草草了
最新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网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通用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