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分数使用心得体会如何写 怎么使用好分数(七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好分数使用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1)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让学生将三年的数学知识连成一个有机整体,更利于学生理解;
(2)精讲多练,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3)抓好方法教学,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题的方法,适应各种题型的变化;
(4)做好综合题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方法与措施:
考虑到数学复习的时间和任务,中考的数学复习最好分三轮进行。太少,复习没有层次性;太多,时间上不允许。
第一轮,摸清初中数学的知识脉络,开展基础知识系统复习。第一轮复习是总复习的基础,侧重点是双基训练。近几年的中考题安排了较大比例(约70%)的试题来考查“双基”。全卷的基础知识覆盖面较广,起点低,许多试题源于课本,有的是对课本原型进行加工、组合、延伸和拓展。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具体的做法是:
1.使学生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把握各个知识点,特别要记牢记准一些重要的公式、定理、公理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公式、定理中的隐含条件。
2组织、引导、协助学生将一些相关的、相近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比较,掌握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要做到理清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并能综合运用。例如,在复习绝对值的性质时,可以将绝对值的非负性和平方、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联系起来。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几个非负数的和如果为零,那么这几个数都必须同时为零。
3.通过例题和习题,使学生在做题中注意规范的解题格式和步骤,对基本的解题方法进行归纳和整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基本运算时,要提醒学生每一种运算都要“先确定符号,再确定绝对值”。在求证线段或角相等的证明题时,常见的方法是证明三角形全等。
第二轮,针对综合性较强的难点和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热点,开展专题复习。
第二轮复习是总复习的提高阶段,侧重点是思考方法和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的训练。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践探索题、动态分析题等开放性题目越来越多,总复习时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加强这些方面的探讨和学习,掌握解决这类题型的方法和技巧。具体的做法是:
1.针对中考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一些资料,进行专项训练:①实际应用型问题;②突出科技发展、信息资源转化的图表信息题;③体现自学能力考查的阅读理解题;
④考查学生应变能力的图形变化题、开放性试题;⑤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归纳猜想、操作探究性试题;⑥几何代数综合型试题等。
2.引导和协助学生总结上述问题的解题技法。例如,在解答实际应用型问题时,可引导学生从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并学会运用表格或者图形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在解答归纳猜想、总结规律的问题时,可引导学生先找出问题中的“变”与“不变”,再找“变”量之间的关系,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在进行专题训练时,要求学生思维要严密,必要时要分类讨论;解题过程要有逻辑性,每一步都必须有理有据,千万不能想当然;解题结束时要进行简单的检验,要注意解题结果是否符合题义或者实际意义等。
第三轮,模拟中考的特点和要求,开展“实战演习”。
第三轮复习是总复习的升华阶段,侧重点是解题速度和考试心理的训练。中考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90分钟内做完试卷,并且需要一定的检查时间,这就需要学生在考试时尽量提高解题速度,切不可懈怠。考试的时间紧,任务重;再加上中考的组织比学生以前的任何一次考试都要严格,考场气氛紧张;竞争激烈,学生升学压力大等诸多因素很容易造成学生紧张、心慌、怯场等,从而影响学生考试的发挥。因此,在第三轮复习时,需要针对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考试心理进行“演习”训练。具体做法是:
1.从往年中考卷、自编模拟试卷中精选3至5份进行“实战演习”。“演习”时要严格按照中考的要求,包括考试时间、试题份量、试卷的批改等。并且,在每一次“演习”后都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导并协助学生解决在“演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在中考前两天,要求学生将知识点浏览一遍,并回味自己原来容易出错的问题和一些典型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3.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并提醒学生考试时应注意的问题。比如,把握和分配好考试的时间;遇见难题时不要心慌等。
描写好分数使用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一天晚上,除法奶奶和乘法爷爷在散步。他们走着走着,走进了一个树林里,乘法爷爷问除法奶奶:“哎呀,这里怎么这么吵啊?”除法奶奶说:“我去看看。”原来是数字们正在举行联欢呢!
咦!加法哥哥和减法妹妹在干什么呢?除法奶奶走过来看个究竟,原来他们俩正在分12个苹果、36朵白兰花和1个大蛋糕。
加法哥哥说:“我用加法想,因为10+2=12、30+6=36,所以我可以分得10个苹果和30朵白兰花,1个大蛋糕没法分,我们俩就一起把它吃掉。”
减法妹妹一听就跳了起来,“不公平,不公平,我用减法想。应该是12-2=10、36-6=30,所以我可以分得剩下的10个苹果和30朵白兰花。”
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谁都觉得自己的分法是对的,谁也不肯让谁。正在争执时,加法哥哥看到除法奶奶走了过来,说:“除法奶奶,除法奶奶,快来帮我们分一下这些东西吧!”
“好啊,让我来看一看。”除法奶奶看了看,对加法哥哥和减法妹妹说:“要把这些东西公平地进行分配,并且每份分得一样多,在数学上就叫平均分。平均分时,我们一般用除法进行计算。在这里,要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你们俩人,就是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列式为12÷2=6(个),每人分得6个苹果。你们想一想,现在公平吗?”
加法哥哥说:“既然每人分得6个,用加法表示就是6+6=12,原来有12个,而且每人一样多!除法奶奶,你分得真好!谢谢你!”
减法妹妹说:“那么,除法奶奶,还有两样东西,也请你帮我们分一分吧!”
除法奶奶摸了摸俩人的头,慈祥地说:“孩子们,奶奶已经教给了你们方法,下面怎么分就只能靠自己了。”
加法哥哥想了想,说:“现在仍然要平均分,所以还是用除法。把36÷2=18(朵),每人应分得18朵白兰花。”
减法妹妹说:“这样分对吗?”
除法奶奶鼓励她:“信不信,你可以试试啊?”
减法妹妹说:“我把36-18=18,也就是拿掉18朵,正好余下18朵,分得正好!加法哥哥,你真棒!”
这时,还有一个大蛋糕没有分。加法哥哥和减法妹妹都看着除法奶奶,想请奶奶帮忙,但又不好意思开口。除法奶奶看出了他俩的心思,意味深长地说:“遇到困难时,首先要积极思考,如果自己确实没法克服了,那就要大胆地请教别人,虚心学习的孩子是好孩子。”
除法奶奶接着说:“在这里,一个大蛋糕好像没法平均分给两个人。但我们仍然可以用平均分的想法来思考,把1个大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正好分得这个大蛋糕的一半,在数学上就表示为,列式为1÷2=1/2(块),现在你们懂了吗?”
加法哥哥和减法妹妹微笑着点点头,齐声说:“谢谢奶奶!你不但帮我们解决了问题,还教给了我们这么多知识!”
除法奶奶说:“没什么,孩子们,只要做有心人,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数学知识呢!”
减法妹妹看到乘法爷爷一直微笑地站在一旁,突然有了一个好主意,就对加法哥哥说:“我们可以和爷爷奶奶一起来分享美味的蛋糕,这里一共有4个人,用平均分的想法,把1÷4=1/4(块),我们4个人每人各分得这个大蛋糕的1/4,好吗?”
加法哥哥很快地将蛋糕平均分成了4份,并拿出了其中的两份送给了乘法爷爷和除法奶奶。爷爷奶奶很高兴,笑着说:“你们俩真是好孩子!谢谢你们的蛋糕!”加法哥哥说:“不用谢!应该是我们谢谢你们的帮助!”
最后,乘法爷爷、除法奶奶和加法哥哥、减法妹妹一起过了一个开心的数字联欢会!
描写好分数使用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教学内容: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例举法、分解质因数、短除法)
3、会求存在互质和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培养学生观察、迁移、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求新知的能力。
5、经历探求新知的过程,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必须包含它们的公有质因数以及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说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4和9 18和24 13和39 10和12
2、我们学习了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那些知识?
我们主要是从它们的含义、方法、特殊关系来进行探讨的。(板书)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都有哪些方法?(板书:例举法、分解质因数、短除法)
3、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两个数倍数之间的关系。
出示课题: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二、探求新知
通过大家的自学,你认为这节课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比较合理?
我们试着从这三方面来进行研究。
1、 研究含义。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还有其他理解吗?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进一步理解。
练习:3的倍数有:
5的倍数有:
3和5公有的倍数有:
其中最小的一个公有的倍数是
练习: 6的倍数 9的倍数
6和9公有的倍数
6和9最小的公倍数是( ),6和9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小结: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2、 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最小公倍数,那么怎样求最小公倍数呢?
以30和40这两数为例。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求他们的最小公倍数?
(集体练习,指名板演。)
(1)交流反馈例举法。
(2)交流反馈分解质因数法。
练习:
30=2×3×5m =2×2×3×5
42=2×3×7n=2×3×3×5
30和40的最小公倍数是( ) m和n的最小公倍数是( )
用分解质因数法怎样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为了简便,通常求最小公倍数用短除法。你是怎样理解这个短除算式的?
分别提问:各个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用短除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练习:用短除法求24和36的最小公倍数。
对于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你还有不理解或者还有什么建议?
小结:我们根据题目的难易,有时需要灵活的方法。
练习: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0和30 7和9 5和8 6和12 3和24
交流反馈:
3、 互质关系 倍数关系(板书)
具有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具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看书,我们的结论和书上的一样吗?
三、练习反馈
1、任意选择两个数组成一组,并说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3、2、4、15、18、6、100、25、9、1、12
2、判断:
(1)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大于这两个数。 ( )
(2)两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而最小公倍数只有一个。 ( )
3、应用
有一袋果糖,无论分6人,还是分5人,都正好分完,这袋果糖至少有多少粒?
四、总结评价
通过自学和交流反馈,你有什么收获?
描写好分数使用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其中几份的数叫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分数的基本性质数学说课稿,我们来看看。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渗透形式与实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1、分别出示每一个圆,让学生说出表示阴影部分的分数。
(1)把这个圆看做单位1,阴影部分占圆的几分之几?
(2)同样大的圆,阴影部分占圆的几分之几?
(3)同样大的圆,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是多少?
2、观察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
(1)从4 幅图上看,阴影部分的大小怎么样?(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
(2)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3、分析、推导出表示阴影部分的分数的大小也相等:
(1)4 幅图中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那么,表示这4 幅图的4个分数的大小怎么样呢?(这4个分数的大小也相等)
(2)它们的大小相等,也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把4个分数用等号连起来)。
4、观察、分析相等的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1)观察 转化成 , 的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 ( 的分子、分母都乘上了2或 的分子、分母都扩大了 2倍。)
(2)观察 例2.比较 的大小。
1、出示图:我们在三条同样的数轴上分别表示这三个分数。
2、观察数轴上三个点的位置,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从数轴上可以看出:
3、观察、分析形式不同而大小相等的三个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变化规律。(1)这三个分数从形式上看不同,但是它们实质上又都相等。(教师板书: )(2)你们分析一下, 、 各用什么样的方法就都可以转化成 了呢?
1、观察前面两道例题,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变化规律? 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上或都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为什么要零除外?
3、教师小结: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 (板书:基本性质)
4、谁再说一遍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字母公式:
1、请同学们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一个知识相类似? (和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相类似。)
(1)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上或都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的大小不变。)
(2)应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以进行除法简便运算,可以解决小数除法的运算。 2、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我们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目的是加深对分数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应用这一知识去解决一些有关分数的问题。例3 把 和 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板书:
教师提问:
(1) ?为什么?依据什么道理?( ,因为分母2乘上6等于1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1也要乘上6.所以, )
(2)这个6是怎么想出来的?(这样想:2?=12,26=12,也可以看12是2的几倍:122=6,那么
好分数使用心得体会如何写 怎么使用好分数(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