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和感想 家风家教讲座心得感悟(4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描写家风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家风家训是什么?“温州一家人——家风·记忆征集活动”在引发老百姓关注的同时,也唤起大家对当下家风家训传承的思考。
恋家不守土的温州人,对家风家训有着怎样的理解?小家庭、小时代的家风家训有哪些新变化?日前,记者通过网络和街头采访,对125位市民进行问卷调查,受访者中既有八旬老者,也有初长成的“00后”少年,其中“80后”“90后”占到了六成以上。调查中近半数受访者遗憾地表示,家里缺失家风家训;超过九成市民支持在新时代重倡家风家训传统。
家风家训是什么?
六成家庭家风淡化
春节期间,央视关于“家风”的调查引发市民热议。家风,一种无言的教育;家训,一种有言的记忆,是否仍在潜移默化感染温州人?
当被问及“您知道什么是家风家训吗”,67.2%的受访者选择“知道”,“不太了解”的人群则接近四分之一。追问受访者对哪些家风家训有所了解时,曾国藩家训成为市民认知度最高的名人家训,有27.7%的市民表示知道,其次认知度较高的名人家训为朱子家训和颜氏家训。
普通温州人家风家训传承情况如何?情况并不乐观。在调查中,选择“没有整体性和明确的家风”、“对家风没有印象”、“没有家风”等选项的受访者占到50.9%,接近六成。仅有18.5%的市民认为家里家风传承很好,能代代传承;有30.6%市民评价自家家风传承较好,仍发挥着作用。
家风家训淡化的背后,显示着家风家训教育和传承正在弱化。调查显示,市民对目前家风家训教育现状并不满意,更多市民支持重提家风家训。超过87.2%的市民支持重视家风家训,有85.6%的市民认为家风家训对社会风气影响比较大。而少数认为重提家风家训意义不大的市民则提出,他们最怕家风家训的简单提倡陷于空洞口号,希望教育能有实际意义。
家风传承怎么样?
年轻一代更陌生
是什么让家风家训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和记忆?在采访中,我们听到市民的感慨:时代变了。
在问及“家风家训是否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时,有70.4%的受访者表示肯定,16.8%的市民则称不太确定。
时代对家风家训的传承产生怎样的影响?记者通过对调查问卷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家风家训的记忆随着受访者的年龄段而变化,年轻一代新人类对家风家训更显陌生。
上世纪60年代前出生的市民普遍都知道什么是家风家训;知晓率到“70后80后”降低了12.8%;“90后”知道家风家训的人群仅占66%;“00后”的中小学生中,接近60%的孩子选择“不知道”。
对家风家训教育满意度同样随年龄改变而变化。其中“70后”、“80后”是受访者中满意度最低的人群,仅有四分之一的“70后”认为自己家的家风家训传承“很好”或“较好”;这一数字到了“80后”再降低了2个百分点。在其他年龄段,选择传承“很好”或“较好”的市民则超过七成。
为什么“70后”“80后”对家风家训现状最不满?“我们有了家庭、孩子,才发现怎么教育孩子是个难题。”80后孙小姐接受采访时说,把孩子送去读国学、读朱子家训就是为了能更好接受传统教育。“我们小时候家长还忆苦思甜,让我们刻苦努力,现在的小孩养尊处优,一点都不努力。”70后的陈女
家风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和感想 家风家教讲座心得感悟(4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