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心得体会感想和方法 名著书籍心得体会(7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名著心得体会感想和方法一
书的主要内容讲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路经过了各种磨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我有些疑问,孙悟空有筋斗云,为什么不能直接飞到西天?孙悟空有火眼金睛,为什么唐僧没有呢?唐僧是师傅,为什么没有徒弟们厉害呢?带着种种疑问,我读完了这本书。
孙悟空神通广大,但打妖怪时总是不能一下打死,师傅被妖怪捉,孙悟空去救时,第一次总不能成功,然后他就会想出一切办法。这些事情的背后,是不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事要坚持不懈?我们读书时,心里都有理想,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都应该持之以恒,才能走向成功。
猪八戒贪吃懒惰,但师徒四人里却不能少了这个大角色,因为唐僧每次念紧箍咒,孙悟空和唐僧吵架时,都是猪八戒上前劝。有一次,孙悟空回了花果山,也是猪八戒出马,把他劝了回来。他是人情的调和剂。我们在别人发生矛盾时,也应该像猪八戒一样,调合矛盾,让大家和好如初。
沙僧不爱说话,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挑着大家的行李,虽然他的本领不大,话也最少,但是我觉得他最踏实能干。踏实能干是现在社会最有力的工具,有了它,往往离赏识,离优秀就不远了。
唐僧心地善良,虽然没有什么法力,但他却能得到徒弟们的尊重,一路上能得到徒弟们的关心和保护,这是我最佩服的地方。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心。同学们,我们务必做一个善良的人,保持善良的个性,好人一定有好报的。
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我想到了许多许多……
有关名著心得体会感想和方法二
我不喜欢读名著,那些不熟悉的,认为它们无趣,然而这个假期,我却捧起了这本《名人传》。
《名人传》分别记录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贝多芬极富音乐才华却失聪,米开朗琪罗是伟大的雕刻家,却一生饱经苦难,列夫·很早就拥有了财富、荣誉、地位,但它却抛弃了家庭,离家出走,客死郊荒。但这三位伟人在经历磨难时,没有选择逃避,没有知难而退,而是接受现实,承受上天给予他们的痛苦与磨砺,最终成为了各自领域中的成功者。
三位名人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贝多芬。
贝多芬一生坎坷,十七岁丧母,被迫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二十六岁开始耳聋,《名人传》记录了他人生从辉煌到低落。因为不想让人知道,他只好离群索居。他没有知音,甚至连朋友也没有,贝多芬就这样在孤独与苦难中创作,他一直都在与不幸的命运抗争,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是凄苦悲凉的。
而面对悲惨命运的贝多芬,又是怎样面对这些磨难的呢?他勇敢的直面坎坷,接受现实,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住一切,而也正是这些经历,才培养了贝多芬坚毅而顽强的品格,是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得以冲破艰险,战胜命运。
而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也会遇到困难与挫折,比如成绩下降,被老师批评等。而我们在面对这些阻碍时,是怎么做
的呢?大多数人会选择逃避,或请求他人的帮助,而很少的人会像书中的贝多芬那样,直面命运对自己的打击,并以自己坚毅的品质承受住它们。贝多芬在面临人生中的巨大挫折时,丝毫无惧。而我们虽是学生,也许不会有贝多芬那样的遭遇,但我们仍需磨练自己,培养自己的毅力,这样我们才有能力战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过磨砺才能变得更加强大,只有克服困难我们才会更加优秀,所以,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不应感叹命运的悲哀,而是把生活中的各种坎坷、沟壑,当做对自己的磨练与考验,培养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
贝多芬跨过了生命中的一道道坎坷,并把它们当作垫脚石进一步的提升自己,而我们也要学会勇敢面对挫折,使自己更加优秀!
有关名著心得体会感想和方法三
《安娜卡列尼娜》是文学史上一座无法翻越的大山。托翁的这部作品,我认为是至今甚至未来也是无人能超越杰作。
这部七八百页60万字的鸿篇巨作,将俄国19世纪中期整个社会呈现在读者眼前,全书出场的人物多达150人。
可是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国家不同,政治不同,但你都能在你身边找到这部作品里的人物的影子。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个有各的不同”。这是托翁这部作品开头的第一句话,也是促使许多读者阅读这本书的举世名言。
安娜与包法利夫人的对比是非常多文学爱好者最爱探讨的话题。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评价。
安娜,这个上流社会的贵族夫人,丈夫大自己20岁,是个政府高官,儿子已经八岁了,因为彼此追求不同,这个美丽,漂亮,善良,真诚,魅力四射的女人出轨了,爱上了一名帅气多金的军官伏伦斯基,强烈的爱情让他们走上怀孕、私奔的道路。但最终,对爱情的失望让她走上了卧轨的道路。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一开始我被译者序里面的评价带着走,觉得安娜是个为了爱情敢于对社会做斗争的伟大的女性,因为她美丽、善良、正直、真诚,遇见自己爱的人,不顾社会谴责,勇敢地做自己!说她的丈夫卡列宁是个虚伪、只在乎自己的面子,毫无感情可言的冷酷的伪君子。然而,当我看到安娜生与伏伦斯基的私生女时,卡列宁那痛苦而宽容的样子,我突然对安娜生出了厌恶之情,当时她产褥热,这在当时是死亡率99%的病,在弥留之际,迷迷糊糊中,她把卡列宁的手放在伏伦斯基手上,希望他们握手言和,共同把女儿抚养长大,卡列宁内心的痛苦和原谅。但没想到,安娜活过来了,没死。接下来她跟伏伦斯基带着女儿私奔到了国外,在国外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又回到莫斯科。但是社会舆论的压力让她的女儿没有名分,安娜又不愿意放弃儿子而离婚。等他们回到乡下,过够那种孤独寂寞的日子,她同意离婚时,她的丈夫卡列宁反悔了。再后来,伏伦斯基恢复了社交生活,而安娜被社会排斥,感到孤单、怀疑,于是与伏伦斯基不断争吵、怀疑,最后走向死亡。
看到安娜与伏伦斯基在乡下生活时那种歇斯底里的不安和怀疑时,我觉得安娜是可怜的,也是无能的,这是时代的悲剧,因为她没有独立的人格,以爱情为生命,这样心态的结局肯定是悲惨的。一个女人,以男人为你的全世界,这是危险的,也是不可取的,只能说那个时代的女性还没有独立,只是男人附庸品。
然而继续看下去,看到她自杀前与伏伦斯基的争吵与和好,以及去坐火车前复杂的心理过程,我突然原谅了她,理解了她。一个上流社会的交际花,过惯了奢侈富裕的社交生活,一个花一样美丽的年轻女人,被困在乡下远离社会,情人正常工作交际,在家时间少,难免会心生怀疑。以至于产生用死来使伏伦斯基后悔的报复心理。其实,直到死去前一秒她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书中说到的一点令我非常难以理解。安娜为什么不喜欢她和伏伦斯基生的女儿,也拒绝再生孩子。(也许她像嫂子陶丽一样生8个孩子也许就什么不满或自杀都不会发生了吧。)
也许她根本就不想走到这一步,如果不是因为怀孕她可能会继续维持与卡列宁的婚姻,
名著心得体会感想和方法 名著书籍心得体会(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