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蜜蜂知识讲座心得体会简短 蜜蜂的感悟和收获(9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272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蜜蜂知识讲座心得体会简短一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难点: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

生词卡片,媒体资源:视频《蜜蜂引路:范读》。

>

>

>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2、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

3、蜜蜂给谁引路?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

2、认清字形。

3、理解词语的意思。

谈天:聊天,闲谈。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向导:带路的人。

>

(一)认读生字

1、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2、请把你和生字交朋友的好办法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先听范读,再自己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蜜蜂引路这什事?(第二、三、四自然段)

3、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三)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

(一)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事件发生的时间:1922年。

事件发生的地点:莫斯科。

事件: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老师小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

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小组汇报

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

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回的方向走,就—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

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第二课时

>

1、复习生字。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老师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创编表演

(1)、创设口语交际的氛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分角色表演,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经过和心理活动。

6、课外作业

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主题蜜蜂知识讲座心得体会简短二

>

1、练习用小水桶拎半桶水并送到目的地,不洒水。

2、遵守游戏规则,努力完成任务。

>

练习用小水桶拎半桶水并送到目的地,不洒水。

>

盛有半桶水的小水桶4只。

>

一、带领幼儿到室外场地,请幼儿围坐一圈。教师示范拎水进行的动作,请幼儿掌握动作要领:握住桶把,手臂与身体自然隔开,身体稍稍倾斜,稳步前进。

二、幼儿继续围坐一圈,教师创设游戏情境,一起玩小蜜蜂送蜂蜜的游戏:幼儿扮演小蜜蜂,水桶里的水作为蜂蜜。先由一名幼儿从自己的位置出发,拎着“蜂蜜”去找一个朋友,把“蜂蜜”送给他,然后两人交换位置,由被送到“蜂蜜”的小朋友出发去找自己的朋友,以次类推。请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观察、练习拎水的动作,努力做到不洒水。

三、幼儿学会了拎水的动作后,课题再将他们分成4组,排成4个纵队,进行比赛。看一看哪一组能最快完成送“花蜜”的任务。

主题蜜蜂知识讲座心得体会简短三

活动目标:

1、观察并发现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并能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物体排列。

2、懂得根据需要拿取材料,用一个拿一个。

3、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贴有红花、黄花排列规律的长条型纸若干;

2、红、黄、蓝笑脸花若干;

3、红、黄、绿苹果娃娃若干;

4、铃铛、小熊图案若干;

5、棉签、浆糊、吸管、穿珠若干,绳人手一根。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放音乐《蜜蜂做工》,师幼扮演小蜜蜂听音乐边唱边在花丛中飞舞,路上碰见小白兔(愁眉苦脸的)师:咦!小白兔,我们一起去跟她打个招呼。小白兔,你好!小白兔(配班老师)声音轻轻地向小朋友打个招呼。小白兔,你怎么不高兴啊?

小白兔说:我新开了一个超市,可是里面缺了项链和手链,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2、师:你们愿意帮助小兔吗?你们都愿意啊,真有爱心!那我们找个空位置坐下来看看小兔需要的项链和手链是什么样子的?

二、欣赏项链图案(一一、一二、间隔规律)

1、出示长纸条:项链上有什么?有些什么颜色的五角星?这些五角星是怎样排列的?

2、我们一起说一说项链上的五角星是怎样排列的。

原来五角星是红色、绿色一个隔着一个排队的。

3、出示贴有没贴完的项链图案。

你们看这条项链上是什么图案?它们是怎样排列的?这条项链还没做完,我们一起来帮它做完。看看后面应该排什么颜色的笑脸花了?(请一幼儿示范)

4、贴完后完整地说一说。

三、幼儿操作

1、师:我们先把这个本领学会了再去帮助小兔做项链,好吗?请你选一张小纸条,看看你的纸条是有什么图案排列出来的,并且说一说,接下来应该放什么图案,然后再贴上去。

2、幼儿操作,教师帮助幼儿读读花环规律正确地拿取自己需要的材料。

3、评价。一起读一读花环的排列规律,错的纠正。

你们的本领真的学会了,可以去帮小兔穿项链了,记住哦!先想一想你要用什么颜色的吸管一个隔着一个设计项链,然后在去拿,用一个拿一个!

四、自己设计项链、手链、

1、拓展经验,请幼儿穿一条有规律的项链或手链。

2、与同伴相互欣赏,交流项链的排列规律。

五、播放音乐,将项链或手链送给小白兔。

主题蜜蜂知识讲座心得体会简短四

>

1、尝试使用提供的半成品材料,进行色彩装饰以及粘贴。

2、能结合小蜜蜂的外部特征,运用毛根、活动眼睛等物件,设计出可爱的造型。

3、培养良好的手工习惯,能耐心有序地完成作品。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纸杯、卡纸、黄色毛根、活动眼睛。

2、自行准备:胶棒、水彩笔或油画棒。

3、教师准备:小蜜蜂成品、小蜜蜂图片若干张。

>

一、谈话活动

教师出示图片。

师:小朋友们说一说这是什么动物?它长什么样子呢?日常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它?引导幼儿说出蜜蜂的外部特征。

二、教师出示成品,幼儿进行欣赏并讨论制作方法

(1)师:小这只小蜜蜂可爱吗?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小蜜蜂有什么异同点?

欣赏杯身的装饰,思考涂哪种颜色比较美观。

师:我们的杯身漂亮吗?你想怎样装饰杯身呢?(将杯底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师:这是小蜜蜂的翅膀,蜜蜂的翅膀长在哪里呢?

师;我们的小蜜蜂有了翅膀,再将小眼睛,固定在纸杯上方,并用水彩笔画出小蜜蜂的鼻子和嘴巴。

师;毛根是怎样固定在小蜜蜂的头顶部呢?

三、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将制作好的成品,与小伙伴们进行分享

幼儿与小伙伴将自己制作的成品进行互换,感受互相分享成果的乐趣。活动建议

>

这节课培养了孩子的手脑协调能力。小蜜蜂制作中有很多精细的动作,例如小蜜蜂的翅膀需要先折出一条细细的边,需要孩子手和脑高度配合,协调一致,才可以完成。

主题蜜蜂知识讲座心得体会简短五

教材分析:

《蜜蜂引路》是人教版课程标准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取了几篇体裁不同的课文。《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的第二篇,虽篇幅短小,却给人以很深的启迪。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养蜂人的。第四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

教学目标:

1、会认“莫、斯”等6个生字,会写“讶、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3、能

蜜蜂知识讲座心得体会简短 蜜蜂的感悟和收获(9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