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技能心得体会的题目 教学技能训练心得体会(9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教学技能心得体会的题目一
本篇教学叙事是在本学期黄陵中学轮教的背景下写的,我所讲的内容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三课《冰心诗四首》。由于是语文教学的新手,起初我对如何教好语文学科,如何教好诗歌这样体裁的课都茫然不知所措,经请教本校许多优秀语文教师,我带着试试看的心情走上了轮教讲台,并选择了一个与我合作较为默契的班级118班来讲授这一课。
为了把第三课《冰心诗四首》与第一单元前三课紧密联系起来,我以回顾的方式导入新课,由于自己非常喜欢这篇课文,我把自己的激情几乎全部发挥出来,当时也很激动。
“《为你打开一扇门》将我们领入丰富美丽的文学殿堂之后,第二课巴金先生的散文《繁星》又给予我们对星空的无限遐思与向往,对文学的神秘感又增添几分。
今天冰心的四首诗又将我们带入诗歌的世界,她会让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成功的花》(板书)”我用这样的方式导入了新课。
由于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冰心诗让学生对文学感兴趣,并了解一些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基本方法。因此,我在教学时有意识地贯穿这种思想,由于后两首诗是关于人生哲理的小诗,较难理解,前两首是关于母爱的小诗,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较容易理解,所以我决定先学后两首诗,前两首让学生自学。
例如:“首先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这首诗后思考:这首诗主要在写什么?”
学生马上答道:“成功来之不易。”(板书)这是我课前所想到的,这个班学生思维比较敏捷。
“那作者又是怎样写的?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
学生或许由于紧张,很少有人举手。一个叫田帅的同学说“明艳”,这在当时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学生会说“浸透”“洒遍”,我想那就顺着他们的思维走,问道:“‘明艳’好在哪儿?”答:“突出了花的成功。”“很好!”我及时给出了表扬。“还有吗?”“惊羡!”另一位同学说。“好在哪儿?可以换成羡慕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这个词既有惊叹,又有羡慕的意思。”课堂气氛渐渐融洽了一些。“还有一个词,它从内涵上抒写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点?”看到学生又陷入了沉闷的境地,我临时打算组织他们进行课堂讨论,放松紧张的神经。经过两分钟的讨论,我又提问,学生立即回答道:“只。”这时我感到了小组讨论对于课堂教学气氛融洽的意义。“谁来说说这个字好的原因。”我说。“‘只’字抒写了她对人们只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却看不到在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劳动的慨叹,流露出不敢苟同的态度。”学生似乎没有了先前的拘束,竟然踊跃地站起来回答我的问题。“有一个词将我们从成功的喜悦中拽了回来,引出了成功的艰辛所在,它是哪个词?”“‘然而’!”“‘然而’是在追溯成功。”“浸透、洒遍二词重复吗?它们不都是在写成功背后付出的努力吗?”“不重复。因为‘浸透’、‘洒遍’所写角度不同,分别从深度、广度写出了努力何等巨大。”这时的学生已经完全融入了课堂,我开始感觉到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
为了把两首诗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我运用过渡的同时也暗示了《嫩绿的芽儿》所要阐述的内涵。
过渡句:看到了成功的花的明艳无比,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其背后需要付出的血与泪交织的艰辛努力,有的同学要问,那怎样艰苦努力才可能成功呢?
接下来《嫩绿的芽儿》就是在告诉我们怎样努力这一点。
这首诗同样是在朗读基础上的提问,学生在经过上一环节的即刻放松之后,学习第四首诗似乎显得得心应手。于是我打破常规,从排列整齐的形式入手,进而分析到诗歌的内容,让学生领略到作为成长中的一代,我们应该首先知道应该去学习,在自己获得成功之后,要知道向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歌咏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
接着请学生来归纳这两首诗的学习方法:
1.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多读同样是诗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2. 找出诗中写得好的关键词,并分析其用得精彩的原因所在;
3. 总结诗歌的深层内涵。
最后请学生通过这些基本方法自学前两首关于歌颂母爱的诗歌。
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还有许多有待继续完善之处。例如整堂课气氛由沉闷到活跃,可以说是教学中的一个成功点,还有作为语文教师最根本的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教学理念我想应当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然而过失之处也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诗歌讲解中读得过程较少,穿插的关于诗歌朗读的内容也不够。而在《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指导学生良好的朗读将更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诗歌内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道理,所以通过这一课我更加意识到了语文教师研读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教师只能暗示,不能总是提醒;
3. 写板书时,只要学生所言能表达主要意思,就可以写到板书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积极灵活思考的习惯,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对于教学技能心得体会的题目二
专题教学是语文教材中的一个亮点,主要是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实践、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
我首先让学生选读蒲松龄的《狼》,了解狼阴险狡诈的一面;接着又选读毕淑敏《母狼的智慧》,认识狼聪明、具有伟大母爱的一面。又让学生阅读参考资料、一、《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狼”词条;二、狗的祖先是狼,狼经过人类的长期驯化而成为狗;三、狼和鹿。这样,学生对狼就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然后我又让学生收集汉语英语里有关狼的成语和谚语,狼的故事,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学生收集的材料不少。对狼的认识也就更清晰了。
第三步,让学生开展辩论赛。
有人认为狼的食肉性、凶残对人类以及家畜造成了不少伤害,应把这种动物斩尽杀绝,让它从地球上消失,但又担心因此会破坏生态平衡;也有人认为,把狼杀尽并不要紧,恐龙早已绝迹,人类不是照样生存发展了吗?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与对方进行辩论。
按观点的不同,将全班分为正反两方。持相同观点的一方,先进行充分讨论,然后两方各选派三名同学,组成辩论队,开展辩论。
学生参加十分踊跃,非常积极。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狼的认识深刻了。同时语言实践、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训练。
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这些问题、首先,学生对于有关狼的探究题做得不到位,仅仅只能是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概括不全,这还需要平时的多多指导和练习。也由于这,时间浪费了不少。其次,在辩论赛时,双方辩手到最后都成了吵架,互骂对方,而不是在辩论了,这是我事前没有考虑到的,以至于我有些控制不了。这说明我在课堂管理上还有待大大发展。从这也可看出学生平时没有看站过这样的活动,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作为语文老师,应主应多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对于教学技能心得体会的题目三
师:课文介绍了鲸四处方面的生活习性,读了课文,你对哪一方面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为什么?(学生自由读读、说说,并伸出手指示意。)
师:很多同迷对鲸的呼吸很感兴趣,请大家先认真读读这一段,说说鲸的呼吸有什么特点?
生:鲸用肺呼吸,不像鱼用腮呼吸。
生:鲸每隔一定的时间必须浮出水面呼吸一次,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生: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每次呼吸从鼻孔喷出的气会形成水柱。
生:不同种类的鲸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不一样。
师:作者正是从鲸呼吸的器官、时间、特征这几个方面来介绍的。你们能不能根据课文的描述,自己想办法或与别人合作,显示和介绍鲸呼吸的特点?(学生自由组合,讨论演示。)
生:把手掌当作一头鲸,给大家演示一下鲸的呼吸。鲸慢慢地浮上了海面,“噗哧”从鼻孔喷出的气形成了一股水柱。鲸吸足了气,又慢慢地潜入了水中。在水中待了一会儿,憋不住了,鲸又向海面浮去。(学生掌声四起)
师:你的表演和介绍真精彩,让我们亲眼见到了鲸呼吸的全过程,还听到了鲸呼吸的声响。
生:这是我和×××画的鲸,你看这头是须鲸,它的水柱是垂直的,喷得又细又高;这头是齿鲸,它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掌声再起)
师:很好,掌声已说明了一切。根据他们作的图很容易分辨出鲸的种类,但你知道他们画的是大鲸,还是小鲸呢?
生:我觉得×××画的是一头大须鲸,因为它的水柱非常高,也比较粗。说明它鼻孔大、肺活量大。×××画的是一头小齿鲸,它的水柱不太粗,又较矮。
师:你真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渔民。现在我们每人画一头鲸,是画须鲸、齿鲸,还是画大鲸、小鲸,自己确定,关键是能让别人看一眼就说出是一头怎样的鲸。(学生画鲸,教师用幻灯投放;学生评点,自我修改。)
生:我是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向大家介绍鲸的呼吸。(学生朗读)
师:你读得很有感情,让大家感受到了鲸呼吸的情态。课文中说鲸的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是这样吗?
生:是的,喷泉也是从一个个小孔中向上喷出,形成了水柱。
生:也不完全像,花园中的喷泉是固定在那儿的,鲸却是游动的,位置在不断变化。
生:对,花园中的喷泉一般是人为的定时开关,而鲸呼吸的是难以确定的。
生,花园中喷泉的形状一般始终是那样,而鲸的种类、大小不同,喷出的水柱也各不相同。
师: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了”。鲸呼吸喷气形成的水柱,的确像花园里的喷泉,但更胜于花园里的喷泉,它是个天然的喷泉。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赞一赞这美丽、奇特的“喷泉”吧。(学生自读、齐读)
师:课文还具体介绍了鲸吃食、睡觉、生长等方面的生活习性,你选择某一方面,用自己最擅长的本领,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和介绍它的特点。
【评析】
这一教学片断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教师遵循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实施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自主活动中,在积极思维中,达到自悟自得。
1、凸现鲜明形象,促进学生自悟。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学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教学中教师变以理性认知为主为以感性体验为主,采用一些必要的的中介手段凸现事物的形象,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成了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他们情感的参与,使他们实实在在夺领悟到鲸呼吸的特点。如演一演:以手掌为鲸,加之语言的描述,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使学生获得了真切的体验。又如画一画: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变“话”为“画”,再以自己语言进行介绍,又变“画”为“话”,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鲸呼吸的特征。再如比一比:巧妙引导学生将花园里的喷泉与鲸喷气形成的水柱进行比较,使事物的形象更鲜明,本质更突出。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透彻,体验也更深刻。
2、落实自主阅读,促进学生自得。
罗杰斯曾说:“自由程度不同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阅读本是个性化的行为,而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的做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也违背了小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享有充分地阅读自主权和选择权,经历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的过程。如情感的自我选择:说说你对鲸哪一方面的生活习性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为什么?内容提要的自我
教学技能心得体会的题目 教学技能训练心得体会(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