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路心得体会简短 有关红军的心得体会(8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对于红军路心得体会简短一
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红军却开动了每个人的双脚,长驱两万余里……这一切不仅没有将这支军队打垮压垮拖垮,反而使它百炼成钢,成为中国革命的骨干,民族复兴的脊梁。
这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诸如当时军阀割据、交通困难等给红军留下了活动的空间和余地等。但这都不是根本原因,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党和红军“革命理想高于天”。
这种高于天的理想,使得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面对任何困难无所畏惧,能够以洞若观火的眼光审时度势,能够在万分复杂的形势中制定正确的战略,领导红军度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这种崇高的理想,使得广大红军指战员,面对强大而凶恶的敌人,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前赴后继,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
没有崇高理想的政党和军队只能是一盘散沙,不堪一击,或能逞威一时却无法长久。具有崇高理想的政党和军队方能前赴后继、无坚不摧,千难万险难夺其志。这样的政党以及其所领导的军队和人民,才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由弱变强,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出国留学网
缅怀先辈的业绩,我不由想到了伏契克的一句话:“为了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一尊石质的雕像。”是的,为了今天的美好生活献身的长征英雄们,永远是屹立在我们心中的雕像。岁月的风沙,丝毫损毁不了这座英雄群雕。相反,时光越久远,它的形象越高大;今天的日子越美好,它的光辉越耀眼。
缅怀先辈的业绩,我也思考着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长征的路是艰苦、漫长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长征,路更艰苦,更漫长。我们继承着先辈的事业,继续着先辈的理想,也经历着新的考验:我们国家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竞争压力,我们的改革和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我们这一代人,能不能战胜压力,能不能在斗争中取胜,是对我们理想坚定性的考验。在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一切,对我们的理想信念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的理想在经受考验,我们的理想在考验中愈益坚定。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八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
红军的旗帜已经传到了我们手上,我们正高举旗帜奋勇前进。
对于红军路心得体会简短二
岁月如梭,逝者如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艰苦卓绝而又无比辉煌的长征,至今已过去了整整80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绝大多数国人都熟悉的名句,一直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奋斗向前。80年来,长征这一英雄史诗始终是教育和激励人们奋斗前进的生动教材,是人民军队军魂的生动体现。长征离80年后的今天是如此遥远,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回顾长征,同前辈们做跨时空的思想沟通,把伟大的长征精神永远继承下来。
1、让中华民族自豪的伟大历史篇章
万里长征同万里长城并列,都是中国人创造的震惊世界的奇迹,也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的意志象征。
在世界上宣传长征并最早引起广泛影响的作品,当属美国记者斯诺所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看到其中描写的长征英雄后,曾约斯诺夫妇到白宫中谈了一整天,询问“他们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随后他又开始尝试同中国共产党人接触。在上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的美国,《红星照耀中国》是介绍中国的书籍中少见的畅销书,长征的故事也影响了那里的众多读者。
20xx年,我曾陪同抗美援朝战争时的空军英雄韩德彩,会见来华访问的当年被他击落的美军退役上校费席尔。这个美国“双料王牌飞行员”说,自己在上世纪40年代就读过《红星照耀中国》,知道长征并佩服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至于到朝鲜打仗是因自己作为军人要服从命令。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时,也曾专门向长征英雄致敬,认为这是一次“人类意志极限挑战”的英雄行动。至于世界上众多国家的革命者,更是把中国红军的长征当作自己奋斗的榜样。曾任越共的邓春区,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长征,是在革命失败的情况下探索新路,靠着英勇奋斗的精神才走出险境。在南方建立根据地的共产党人为什么要长征?是因为上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革命在照搬苏联教条的“左”的错误指导下几乎陷入绝境,中共中央不得不带领红军实行战略转移。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遵义会议上纠正了错误路线,树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从而能在国民党各派军阀的围攻堵截下长征到达陕北,使中国革命战争走出低谷并从此迎来走向胜利的新途。
雄关漫道真如铁。红军长征途中充满了英勇的战斗,以烈士之血和“铁脚板”打开了一条北上并落脚陕甘宁的道路。从那些多少年来传颂的篇章中,人们可以看到一场场血与火的拼杀──浴血湘江冲出包围,四渡赤水摆脱追敌出奇兵,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打开北上通道的包座之战,到达陕北后胜利的东征、西征,三大主力会师后告捷山城堡。尤其是安顺场孤舟抢渡,飞夺泸定铁索桥等奇迹式战斗,几十年来一直是中国革命文艺作品中最动人的题材,其真实的历史形象也一直激励着广大军民。
五岭逶迤,乌蒙磅礡,长征中的红军要翻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边缘区,经过称为死亡之区的水草地,向自然界的艰险和生命的极限挑战,这是永远值得传颂的动人历史。“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诸如翻越老山界、几过乌江天险、“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渡江奇迹,爬过夹金、梦笔大雪山,经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行军──通过水草地,还有冲破天险腊子口等,都是艰苦卓绝的典范。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来,每逢遇到困难时,“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都成了鼓励人们勇于吃苦耐劳的口号,这也说明当年光辉榜样的力量对后世影响是永恒的。
2、初心不改,入党誓词化作实实在在的奋斗动力
“为有牺牲多壮志”。当年红军能够不畏艰难和牺牲,是基于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红军在长征路上虽有多数人倒下,如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的8.6万人到达陕北时只剩6000余人,但始终前仆后继而不动摇,靠的是指战员们参加革命时的初心不变,当年的“入党誓词”真正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奋斗动力。
当年红军指战员为之奋斗的,是争取民族解放、阶级解放,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为官僚买办服务的腐朽国民党新军阀为己任的。全国解放后出生的人们只是在歌中听过──“帝国主义侵略压迫,造成了我们的贫穷;官僚买办剥削,造成我们苦难深重……”在1920xx年以后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以上歌词却是那个社会里有目共睹的活生生的图景。那时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官僚买办豪绅穷奢极欲,广大人民却要将可怜的收入交租交税,其大多数陷入饥寒交迫。
“不平则鸣”。如此的社会景象,使当年有血性、有志向的中华儿女都不可能无动于衷。那时有正义良知的人只要读一点革命书籍,再到城乡目睹社会现状,得出的结论便会是“如今世道真不公”。那时占人口大多数的贫苦农村的要求并不高,就是要求一块能活命的土地。但是,国民党当局和土豪劣绅们却垄断土地所有权,拒绝这方面的任何改革,共产党人实行土地革命的口号激励起了贫苦农民翻身求解放的热望。
毛泽东所称赞的“苏区模范县”江西兴国,就是在1920xx年最早贯彻《兴国土地法》的县份。那里最彻底地实现了土地革命,全县28万人口在5年内竟先后有8万人参加了红军。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队伍中就有2.7万兴国人,几乎占三分之一。当时形容,长征一里路,就会倒下一个兴国人,到达陕北时红军队伍中只剩20xx名兴国人。后来又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浴血牺牲,革命战争胜利时解放军中的兴国人仅余几百人,其中有54人成为开国将军。
如果仔细分析长征的红军队伍中指战员的个人出身,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革命理想主义驱动的知识分子,一类是为改变现实苦难境遇的翻身农民。前者大都出身于生活条件和文化教育相对较好的家庭,后者大都属于《国际歌》所说的“饥寒交迫的奴隶”。前者从一开始就是宁可牺牲个人较好的生活环境而为“解放社会”而奋斗,后者则是从“解放自己”逐步提升觉悟而投身于解放全体劳苦大众。
在顽强奋进的红军行列中,革命知识分子出身的领导者引导着前进的方向,其中有力挽狂澜、领袖群伦的毛泽东,从死亡线上挣扎着过草地的周恩来,“意志坚如铁”的总司令朱德……广大红军指战员在实践中认识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是自己最可依赖的引路人,因而能坚定地跟随。在遵义会议前,当红军危急,已接近天穹崩塌的时刻,正是毛泽东以“天欲堕,赖以拄其间”的擎天之志,以非凡意志以及对革命事业必胜的自信,领导中央红军冲出重重围堵,并以成功到达陕甘宁的伟大胜利,彰显了红军北上这唯一正确的道路,引导着另外两支主力红军也跟随到达。
红军通过找到陕北这个落脚点,迎来了走向高潮的一个出发点。回顾整个中国革命战争史,长征正是一个转折点,经历了无穷苦难的共产党人通过千锤百炼,随后迎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辉煌。
3、长征精神将永远激励追逐梦想的人们
当1949年中国革命临近胜利时,毛泽东就以长征来比喻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解放后进行的伟大建设,之所以能取得举世震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当年参加长征的前辈们的初心,是以英勇奋斗改变中国的贫困落后面貌,使广大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解放以后包括改革开放后我们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的奋斗目标,仍然是继承这种初心。当然,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变化,会使人们奋斗的方式有所改变,但努力的根本目标仍然有着历史传承性,都是要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不息,昔日革命者的初心在今朝仍然是共产党人和其他有志报国者需要遵循的目标。
如果全面地回顾长征精神,人们又可以看出其内涵博大精深,除艰苦奋斗、坚韧顽强的精神外,还有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及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统一战线政策等。以党的群众路线为例。红军长征的胜利,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很好地贯彻群众路线,这包括军官依靠士兵群众并实行官兵一致,也包括军队要依靠军外群众以实行军民一致。试想,长征中的红军领袖们和高级指挥员如果不是同下级干部和战士们同甘共苦,若不能得到途中群众的支援,在艰苦征途中可能早就会全部瓦解。正是由于毛泽东等红军领导同普通战士一样艰难跋涉,吃一样的伙食,关心每一个战士,所到之处严格群众纪律,红军才能“艰难奋战而不溃散”。党的以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当代共产党人对这一光荣传统的传承,也是对长征精神的宏扬。
今天,我们国家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同长征时相比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也面临着复杂的种种挑战。新一代革命军人继承长征精神,要体现为学习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发扬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具备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并要宏扬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也是我们在国家“硬实力”已大大增强的情况下所具有的重要“软实力”。
回首长征胜利结束80年后,中华大地上已是沧海桑田。今天我们继承长征精神,不忘前辈们的初心和奋斗初衷,就要继承他们为振兴中华和实现人类最美好理想而不惜奉献一切的精神。我们坚信,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新征程上,不朽的长征精神将始终会激励着追逐梦想的人们!
对于红军路心得体会简短三
在红军女战士队伍中,有一位年仅11岁的小姑娘,只见她身背一条线毯、腰别一把横笛,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歌唱、吹奏为大家鼓劲,她就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叔叔王维舟是着名的中共早期党员。在叔叔的影响下,王新兰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先后加入共产党。王新兰7岁时,因为人小,不易引起白匪注意,党组织常让她传递秘密文件。
1933年红四军入四川,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他任军长。当时王新兰只有9岁,虽然年幼,但在家人的熏陶下,也领悟了不少革命道理。红军要长征了,家里只留下王新兰和多病的母亲。看到王新兰终日如坐针毡的样子,15岁的姐姐、红军女战士王新国看出了妹妹的心事,知道她希望跟着红军一起走。于是,在姐姐王新国的鼓励下,王新兰鼓足勇气报名参加红军。
深明大义的母亲对此感到特别欣慰,只是担心王新兰年龄太小,红军不收。
时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徐立清接待了她们。当他见到王新兰扎着两个羊角辫、个头还没有步枪高时,便微笑着问:“你这么小能干什么?”
王新兰惟恐红军首长把自己看小了,便大着嗓门说:“我什么都能干!”
徐主任见她率真的样子,哈哈大笑:“哦?什么都能干?那就说说你能干些什么。”
“好!”听首长话有松口,王新兰的劲头更足了:“我会写字,会跳舞,会吹奏,还会唱歌!”说着她还用手在地下写了几个字让徐立清看。
这时,姐姐王新国也在旁边帮腔:“首长,您就收下我妹妹吧!您别看她年龄小,可她已经为党工作好几年了。”她如数家珍般把王新兰几年来为党传递情报的事讲给徐立清。徐立清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嗯,不错,不错。”专心听王新国说完
红军路心得体会简短 有关红军的心得体会(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