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高考专家讲座心得体会范本 高考讲座感想(8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冲刺高考专家讲座心得体会范本一
2. 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犹灭
3. 诚实,朴实,踏实!
4. 努力造就实力,态度决定高度!
5. 我心飞翔,路在脚下!
6. 抓住或握住某物向上爬!
7. 坚信未来的明天将属于我们!
8. 今日的汗水,明日的收获!
9. 人活不为美丑而争奇斗艳,人活要为理想知难而进!
10. 忘时,忘物,忘我!
11. 意志能使生命继续,奋斗能使人生辉煌
12.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13. 苦干加巧干,本科重点有希望
14. 冲刺最理想的地方!
15. 全力以赴,用勤奋改变人生;永不言败,以执著成就未来!
2022冲刺高考专家讲座心得体会范本二
1. 山高不厌攀,水深不厌潜,学精不厌苦:追求!
2. 过去的是远了淡了的暮霭,未来的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3. 高考冲刺口号霸气押韵搞笑幽默
4. 精神成人,知识成才,态度成全。
5. 精神成就事业,态度决定一切。
6. 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创造新成绩。
7. 拼一个秋冬春夏!赢一生无怨无悔!
8. 今日有心苦勤奋,明朝一举步青云!
9. 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泪水,你必须选择一样!
10. 拼搏让过程更加完美;奋斗使结局不留遗憾。
11. 登高山务攻绝顶赏大雪莫畏严寒。
12. 我努力,我坚持,我一定能成功。
13. 争争就能赢,试试就能行。
14. 自信是你成功的基石,沉着是你飞翔的翅膀。
15. 向梦想展翅高飞!
2022冲刺高考专家讲座心得体会范本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沐浴着三月的春风,江南草长,万物蓬勃之时,我们迎来了百合三中初三年级迎中考百日动员大会。我很高兴能代表九年级074班全体同学做中考发言。面对日益临近的中考,相信大家一定和我一样,豪情满怀,信心百倍。
大家都知道今天距离中考还有100天,那你们想过100天意味着什么吗?它意味着我们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意味着高中的大门正在敞开,意味着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从这一秒开始,我们要进入战斗状态,心无杂念,勇往直前,100天说短不短,每天掌握一个知识点,100天后就是100个,100天说长不长,不知珍惜,稍纵即逝,所以我们更要分秒必争,积少成多,争取100天后有一个质的飞跃。
回想九年来,我们早起晚睡,我们寒窗苦读,这都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实现我们的考上好的高中理想,再考上大学,不断用知识完善自己,使人生更加靓丽吗?
农村这片天地太小,我们一定要走出去,领略外面世界的精彩。破茧成蝶的时刻已经来临,我仿佛看到理想的高中在向我们呼唤,在向我们招手,我们难道置之不理吗?当然不是。但是我们要记住,理想不是空想,要靠我们的拼搏和奋斗实现,没有拼搏和奋斗,就没有理想。
当我们懈怠时,不妨想想,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走了,有再来的时候,时间溜了,我们还能将它唤回吗?九年的辛苦,最终付诸流水,落个两手空空吗?我们甘心吗?我们要再拼这100天,让我们的所有辛苦终有所得,我们再想想家中的父母,他们两鬓的白发中凝着多少汗水?他们日渐昏花的眼睛中藏着多少期待?你忍心看到他们的满心期待被无情的失落所替代吗?谁都不忍心。那么就不要再犹豫,不要再迟疑,再拼这100天吧。
永远记住: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在距中考还有100天的日子里我们坚定地相信,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的我们一定不会辜负老师、家长的深情厚望,因为在我们身后站着全力支持、倾心关爱我们的学校领导,站着团结合作、尽心尽力为我们大家奉献出全部爱心的老师。还站着默默无闻,充满期待的亲爱的爸爸妈妈。同学们,“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人生总是在竞争中不断超越,生命总是在拼搏中熠熠闪光。既然我们选择了中考,我们就没有理由要退缩。中考的战鼓已经擂响,已经到了为理想奋力一搏的最后时刻!让我们倍加珍惜这最后的100天,做好手中的每一道题,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调动起全部的智慧,凝聚起全部的热情,为100天后的中考而奋力冲刺,让我们的青春,在这临近中考的最后100天中闪耀出最美丽的光彩!
在这神圣的时刻,我用青春的名义宣誓:今天之后,让梦想焕发灿烂的光芒!
我发誓:不负父母的期盼不负恩师的厚望,不负天赐的智慧。
我承诺:不作懦弱的退缩,不作无益的彷徨。
我将带着从容的微笑,去赢得我志在必得的辉煌。
2022冲刺高考专家讲座心得体会范本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下午好!
在这个距离高考
冲刺高考专家讲座心得体会范本 高考讲座感想(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