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医生党员总结 心得体会医生党员总结范文(8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心得体会医生党员总结一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
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
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关于心得体会医生党员总结二
实习的时间已经过半,通过各项教学工作的实践,我发现德育工作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程,如何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十分重要。而老师从中扮演的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如何当好这个引导者,下面我根据实际工作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老师平时的行为举止很重要,俗话说得好,老师应该为人师表,因为学生很喜欢模仿老师的言行,如果老师平时的言行举止都不规范,那就谈不上去教好学生。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老师时常加以提醒,因为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有的时候容易遗忘,所以需要老师给予及时的提醒,如我们平时的排队吃饭不能插队,不能在公共场所吃零食,老师讲课的时候不能插嘴等。
3、可以把一些文明礼貌知识渗入到我们的课堂,当那些内容与所讲的知识点有关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联系实际说一说,如五年级的学习内容“文明只差一步”,就可以拓展出生活中我们要讲究卫生。
4、批评与表扬并行,当学生屡教不改的时候,如排队的时候总是讲话,勾肩搭背等,可以适当批评,并让他站到队伍的最后面作为惩罚。对那些讲文明、讲礼貌的学生可进行适当表扬,并列为榜样,让其他学生学习。
5、学校要与家庭并行,教育子女不只是学校的事情,还需要家庭的教育,所以孩子生活中的家庭成员也应该树立好榜样,尤其是低龄儿童。
总之,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每一个培养孩子的人去用心、细心、有恒心地去努力实践。
关于心得体会医生党员总结三
按照局党组的要求,我和大家交流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会,着重围绕“智”的话题展开,
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一、关于“智”的内涵;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发展脉络;三、学习引起的思考;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了解一下对智的解读,何谓智?它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做“知”解,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第二个层次是它内涵:智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命题之一,属于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这里的“智”不是佛家之顿悟,也不是科学智慧,而是道德智慧,即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儒家学者认为,具备了这种道德智慧,才能成为君子。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视为“三达德”、“四德”、“五常”之一。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说:“知(智)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他的语言从行为的节制和的修饰、道德的认识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臵。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他是这样描述的:“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提出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构成完整的道德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含。 到了汉代,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这是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社会理想,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纲领。用来塑造社会、教化人生,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正是这样一种核心价值观及其在思想道德领域延伸与展开所形成的种种具体价值范畴,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维系、变革与发展,形成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和规范。
做一名中国人,不能不懂得中国文化,不能不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中华文化是目前人类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过,活下来的文化。让我们走进先贤,通过他们链接古代文明,了解灿烂中国文化,我们先回顾一下儒家学派主要代表其人和对后世影响。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传其有弟子三千,贤弟子72人,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20xx年,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儒家学派集大成者。早年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学生,曾经为了实现政治理想而游说于各国诸侯之间,却不被重视。晚年和门徒从事著述。曾著《诗》、《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以“民本”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思想和“人性本善”的观点,并提出了“精心、养性、诚心、寡欲”等主张,尽管不被当时诸侯所用,但是在后来的封建社会里却和孔子的学说一起成为主导的统治思想,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最杰出代表,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董仲舒(前179年-前120xx年),西汉儒家学者、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今文经学大师。他少时专治《春秋》,汉景帝是任博士,潜心研究孔子学说。汉武帝时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以“天人三策”相对,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使得入学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其学说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周朝以来的“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并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
第二,传统美德的发展脉络。
我国传统道德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美德就是我们所说的精华;那些落后的、过时的道德遗产就是糟粕。伴随我国传统道德的产生、演变而形成和发展的中华传统美德。一般都蕴含在我国传统道德之中,其发展脉络大致如下:
1.萌芽和奠基阶段。传说早在尧舜时代,就出现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一些初具道德色彩的概念。西周时期,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意识。春秋时期,提出了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的做人“六顺”。战国时期因社会剧烈变革,在思想领域,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心得体会医生党员总结 心得体会医生党员总结范文(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