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读书心得体会及收获 白杨读书心得体会及收获感悟(9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白杨读书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首先,确定给学生讲什么是重中之重。学生一眼就能看到的不用讲,简单提点一下,重点是要讲出超越学生初感的内容。这就需要老师本身要对教材有专研,能读出自己独到的体验。此外,老师还需要有广泛的涉猎,能够找出文章当中最值得讲的内容。
其次,思路清晰,衔接自然,过渡语精炼而又富有文采,给人一种如行云流水之感。要做到这一步相当考究老师自身的底蕴。此次上课,思路清晰做得比较到位,但衔接不自然,偶尔还出现了断片,这和我平时的上课习惯密不可分,以后一定要多多注意。
再者,我一直认为语文除了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它其实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那么,语文课则有表演课的特征。一篇篇文章,或描绘自然风光,让人领略大自然的风情万种;或抒写人间真情,直抵人心,触动我们的心灵;或阐发哲理,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给我们的心灵以慰藉……作为语文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与课文融为一体,感染学生的情绪。这就涉及到老师的肢体语言是否表述到位,语音能否调动学生的情感。除此之外,一个语文老师的普通话和粉笔字也是相当重要的。
最后,鉴于以上分析,对自己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每天至少练字和普通话各十分钟,尤其是练字。
要多看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撰写教学研究,力争做一个研究型与上课型兼而有之的老师。
每次上完课要写教学反思,每周进行一个教学总结。
周末和寒暑假的时候多看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推荐白杨读书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5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白杨》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组第3课,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学生能够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且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是新理念所倡导的,所以进行教学设计之前,需要先了解学生的情况。本课教学对象是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之前已经学习过《落花生》此类借物喻人的文章,初步具有了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对于本课来讲,由于学生生活的时代距文章背景时代较远,学生可能对当时祖国边疆的环境、边疆建设者为什么要到边疆去工作、建设这对于祖国建设的贡献等不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要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上我设置了目标为掌握本课6个生字,以及如“清晰、插嘴、分辩、抚摸”等词语,并能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上我设置目标为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为体会白杨的特点和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我结合本课及学生的一些特点,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了解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是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以及对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歌颂。
依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所以我会采用多方式朗读法,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等方法来进行教学,以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
第一环节:预习导入。我将展示关于边境建设者的图片,设置边境工作者辛苦,环境恶劣的情境。激起学生同情边境工作者的心态,然后让学生分享预习时查找的关于西部现状的资料,最后师总结引入新课学习。预习导入既可以检查学生预习的结果,也能适时指导学生信息搜索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新授环节。课堂的核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新授第一步: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大家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读后先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锻炼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然后让学生通过文章的描写,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在学生自由发言中总结荒凉、寸草不生、贫瘠……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新授第二步: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在本步骤,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首先:采用默读式,并圈点勾画出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段落,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找出描写白杨树的词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学生可以自由回答。接下来引导学生体会到白杨是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等介绍白杨树的话语。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本步骤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其次:指导朗读,体会感情。充分利用朗读带动理解这一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之后指导学生朗读。比如说朗读需要注意重要语句的节奏、感情基调等。如“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指导生读出赞美、骄傲的语气。最后齐读加深体会,争取背诵朗诵。
再次:对比品析,掌握重点。我将采取对比读的方式,给出具体段落,让学生默读16和14节,思考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引导学生体会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这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研究。3分钟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请组内的每一位都发挥自己的角色,勇敢的说出自己想法。注意时间的把握。最后总结出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三环节,拓展提高。我将通过引导学生背诵,积累本篇文章的好词好句,然后让学生谈谈对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的理解。我将适时的指导补充。这样会更加利于学生对于本篇文章的深刻内涵以及把握借物喻人的手法。从而实现拔高的目的!
第四环节,作业小结。最后我将会让同学们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写一段简单的文字为作业来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用写的方式巩固知识,还可以完成本阶段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要求。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以白杨树和爸爸为主线,以白杨树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为辅助,贯穿本文赞颂西部无私奉献精神的思想情感,提纲挈领、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推荐白杨读书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教材简析:
《白杨》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再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故本课教学活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注重实践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再小组讨论中与他人学会合作。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铺垫教学
1、我给大家带来一首歌,大家想不想听啊?好,看哪位同学听明白了歌中唱的是什么?要表达什么?播放歌曲阎维文的《小白杨》
2、“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知道白杨的有关知识,你能介绍一下吗?
3、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歌曲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二、课题质疑,激趣读文
1、看到《白杨》这个课题,你想作者会介绍什么呢?
2、总结归纳学生可能会提出的几个问题:①白杨树的外在特点;②白杨树的品格……
3、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懂了什么。
[课标指出,再对学生思想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地培养。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三、探究体验
1、合作,交流。同学们刚才已读懂了一部分的内容了,但了解的是否全面呢?请在小组中交流。
2、小组组织汇报学习成果。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先通过读文自主探究,但学生独自的见解往往比较片面,于是便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从合作中学生得知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是高大挺秀,内在品质是不择环境,不惧灾害,适应力强,生命力强。]
四、品味语言,语感训练,体验情感
1、辅助填空:从兄妹俩的一番争辩,我们仿佛看到了()白杨。
2、男、女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的对话。(省去提示语,请用你的朗读体现它的意思。)
3、创设情境: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而白杨却是这么直,这么高大……你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它呢?多么()的白杨树啊!
4、组织交流:
△ 多么(有生命力)的白杨啊!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1)指导朗读体会:读这句话的时候,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地方?能换上它读读吗?(在不同的地方,它的作用不同,朗读时的语气、语调也就不同。)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地方填上去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个别读→评读→品读→齐读)
(3)小结:城市需要它,它就默默无闻地舒展风姿,供人们欣赏;边疆需要它,这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
△ 多么(坚强不屈)的白杨啊!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1)指导朗读体会:你能选用其中的一种天气情况来说吗?想象当时的情景,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分小组读、齐读。
△ 多么(挺拔)的白杨啊!它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1)引导体会“从来”的意思。
① 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 ),白杨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 ),它也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 ),它还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② 组织交流。(引导从时间、地域、气候三方面体会。)
(2)指导朗读。
6、小结:不管何时,不论何地,无论遇到多么恶劣的气候,哪里需要,白杨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它上擎青天,下踩大地,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你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要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经过有实效的切实训练,更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引导探究,感悟写法,拓展延伸。
1、(引读):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生接读):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学生读句质疑:爸爸仅在介绍白杨树吗?他在表白自己什么心迹?/你从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手法跟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很相似,说说你的见解。(引导学生联系《落花生》明白这也是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3、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来读一读。
4、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请找出课文中的句子,用朗读来回答。
5、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
6、小结:爸爸看到了这,高兴地笑了。这是一个边疆建设者看到祖国的边疆建设事业后继有人时的一种欣慰的笑。让我们衷心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7、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推
白杨读书心得体会及收获 白杨读书心得体会及收获感悟(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