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就业心得体会教师精选 就业指导教育心得体会(七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指导就业心得体会教师精选一
首先大学生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结构性失业。由于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区域分布等不适合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毕业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顺利就业。
二是摩擦性失业。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由于双方要求不一致导致毕业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的情况。
三是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原意是指由于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我国目前经济持续增长,并没有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对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滞后于毕业生人数增长,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那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原因有三:首先,“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15万人,大约有35万毕业生就业时未找到工作;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人,未就业毕业生人数超过50万人;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12万人,预计毕业时未就业人数将超过70万人 [1]。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和毕业时未就业的毕业生数还将急剧增长。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促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发生了新变化,毕业生就业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使广大毕业生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则会失衡,导致“就业难”。“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影响就业。当前买方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会导致两种现象:一是部分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二是一些毕业生被迫退出市场,形成周期性失业;市场信息不完全会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单位,是市场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的直接体现。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那要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形成结构性失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第二: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
第三: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第四: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还要制订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是市场发挥优势的重要保证。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保证市场秩序。
第五: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处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大学毕业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大学是我们许梦和圆梦的地方,我们来的时候踌躇满志,我们走的时候也绝对不要留下任何遗憾。虽然大学生难就业已成为一种趋势,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绝不要就这样失去了信心。或许我们以后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但是我们也还是要有我们来时的那颗火热的心,把我们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管以后会怎么样,只要我们在这四年内无愧于心,这样就够了,如果我们太注重结果的话我们有可能欣赏不到沿途的美丽的风景,毕竟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够想通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不会失去信心了,所以我们要把握好现在,把什么就业烦恼都抛到一边,认真学习,我想这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关于指导就业心得体会教师精选二
东川区人社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脱贫攻坚“稳就业、保就业”的要求,围绕“稳存量、调结构、提质量、促增收”的目标,以就业培训为基础、以落实政策扶持为保障、以强化考核为手段、坚持对外输出转移与就近就地转移相结合,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完善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东川区目前有农业人口24.3万人,其中实有劳动力123844人。全区易地搬迁人口有8655户31954人,实际有劳动能力的搬迁人口有16384人。
(二)全年转移就业任务完成情况
1.全区转移就业情况。2021年东川区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就业117261人(脱贫劳动力5112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4%,转移人数较去年增长了5978人。其中,区内转移58054人(脱贫劳动力24085人),区外省内转移46944人(脱贫劳动力21857人),省外转移12263人(脱贫劳动力5186人),转移就业率达到94.7%。
2.易地搬迁转移就业情况。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实有劳动力中实现转移就业15873人(脱贫劳动力9363人),其中省外1294人(脱贫劳动力672人),市外省内1254人(脱贫劳动力802人),区外市内4568(脱贫劳动力2507人),区内8757(脱贫劳动力5382人),转移就业率达96.8%。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继续抓实春风行动、城乡居民基础信息统计、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就业技能提升、劳务协作、服务保障“六大就业扶贫行动”,压实各级转移就业工作任务,将转移就业工作纳入东川区2021年重点工作考核。通过“百日攻坚”“调结构、促增收”等行动全力做好稳就业工作,一是做好务工情况摸底排查。发挥村“三委”和就业扶贫队员、农村劳务经纪人等力量,采取多形式、多渠道集中开展务工情况大排查,形成农村劳动力清单、春节返乡及返岗人员清单、有就业意愿人员清单,并将信息录入、更新到“云南省农村劳动力动态调查管理信息系统”。二是开展省外稳岗走访。“百日行动”以来,东川区人社局组建工作专班,深入省外(上海、江苏、广东等地)企业开展调研和稳岗3次,充分挖掘优质企业岗位资源,做好岗位储备,并实时掌握外出务工人员工作动态和思想状态,开展送服务、送政策、送温暖、送维权等活动,力争把省外务工人员稳在当地、稳在企业。三是开展岗位信息推送及专场招聘活动。开展多方位优质线上、线下岗位推荐,确保在疫情防控期间服务不中断。通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服务、就业微信群推送、重点优质企业面对面推荐等形式搭建劳务供需对接平台,针对性推荐岗位信息,促进提升宣传实效。截止目前,东川区利用网络平台发布企业招工信息17期,提供有效就业岗位7万余个,深入各乡镇(街道)、移民新区、白鹤滩移民搬迁点召开专场招聘会16场。四是开展转移就业输送。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供需对接、稳定就业”的思路,广泛动员劳务经纪人、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和用工企业参与有组织转移就业,为外出务工群众和用人单位搭建精准对接平台,引导区内就业人员和未就业及返乡人员向省外优质岗位转移就业。年初通过“点对点”劳务输出共组织输出667人到省外务工。截止10月底,转移到省外就业12263人(脱贫劳动力5186人),较2020年省外务工人员增长了3798人,较“调结构、促增收”行动前增长了2698人。五是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加大支持返乡农民工等人员就业创业力度,通过显示屏、公共就业服务网、外出务工联络站、外出务工人员微信群、进村入户等形式,开展一系列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截止目前,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签约第三方人力资源机构12家。六是开展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行动。挖掘区内用工潜力,通过整合区级各
指导就业心得体会教师精选 就业指导教育心得体会(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