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交朋友心得体会精选 与大学生朋友们心得(9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主题大学交朋友心得体会精选一
大家下午好!我很荣幸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教学感触,如果我的发言中有不恰当的地方,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从20xx年起我进入从事英专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至今已有近5年时间。对待这份工作我一直都认真、严谨并充满热情,因为英语教师是我非常热爱的职业。正是由于这份热爱和认真的态度,我才能得到各位领导、同事们的认可和学生们的喜爱与支持。
学生们对我授课的良好评价源于我课堂上的激情、幽默、互动、联系实际以及课下的真诚、公平和鼓励。
大家都知道教师行业中的一句俗语:“老师high到100%,学生才能high到50%。”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老师要充满激情。嗓门大、授课时语音语调的起伏变化、面部表情和手势的搭配运用,都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除了激情的特点外,我还时常在课堂上弄点小幽默,缓解学生的疲乏、厌倦或尴尬的情绪。我认为把握学生的情绪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帮助。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一般30、40分钟就会变得松懈、低落,这时讲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幽默小事,就能重新振作他们的精神。此外,每次上课的最后十分钟也是学生情绪和注意力最松散的时候,
这时对课堂内容简单总结,并进行一点有趣的活动,都能给学生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并且重新调动他们的情绪,让他们觉得上课很有意思,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我觉得,激情和幽默是因人而异的,每位老师都会有自己比较独特的方面来吸引学生,但是师生互动和联系实际是绝对能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有效的方法。我上课时经常向学生提问,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独立发言。讲解词汇和语法时,我会尽量深入浅出,总结规律,方便学生记忆。尤其是词汇教学,我习惯将词汇与有趣的故事、习语、电影片断、图片、谐音、区别比较等结合起来,让学生们能够在学习时感受到乐趣,从而加深印象。在讲解课文时,我会尽量拓展学生的思维,将课文主题和相关社会现象或文化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围绕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并给予一定指导,力求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
除了以上比较宏观的方面外,我平时还有几个特别的辅助性的教学方法。
一是注重学生的英语朗读。一般讲解课文时我都会要求学生朗读比较经典的段落,之后进行总结或复述;讨论课后练习时也会要求学生朗读练习中的句子和段落,并做适当的翻译。这样做能增加学生课堂的开口时间,尤其能给英语水平不是很好的学生以锻炼的机会。
二是电子课件不会做得太仔细。有些老师会把所有要讲的内容都打在课件上,方便学生做笔记和复习。我觉得这样做虽然有好处,但是也同样会让学生养成依赖课件、不听讲不思考的毛病。我的做法是复杂重点的内容放在课件上,简单灵活的东西通过口述和学生交流,学生通过理解和听写的方式做笔记。有时即兴想到的拓展的东西会马上板书在黑板上。总的来说,我感觉这样教学后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师生互动性都有了一定提高。当然,有的学生也向我提意见,要我把课件再做细一点,我也会做适当的调整。
三是联系实际,布置有意义的课后任务。其实英语学习除了要打好语言基础外,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多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一般会根据课文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他们生活有关的课后任务。比如,《现代大学英语精读3》的第一课your college years结束后,我要求学生书面回答三个问题,认识、总结自己的优缺点和个性,树立短期和长期目标,并制定出相应的实现计划。尽管有些学生回答不完整,或不能阐述自己的优点和长期目标,但是这个任务一方面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自己,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未来。再比如,在上完第三课michael dell’s two-billion-dollar dream以后,我让学生在课下准备关于成功定义或成功人物的事迹的演讲,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后选出小组代表做小组陈述,并让不上台发言的学生负责组间互评。为了了解小组讨论情况,我特地设立了一个小组讨论记录的评分环节,加上组间互评和教师评分,得出小组总分,算入学生的平时成绩。虽然这种评分模式在操作上有点麻烦,但是却
让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任务和责任,评分结果也相对公平和公正,起到了预期的效果。还有,这个寒假我也给学生布置了写20篇英文日记的作业,但是日记字数和内容不限。开学第一节课时我举行了朗读日记的活动,在每班评选出三名最佳朗读的学生,并给予一定奖励,以此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写英文日记的习惯。此外,所有学生的日记都交上来检查。我发现,学习认真的学生都能超额完成任务,将写日记当成了乐趣和习惯;即使平时不太爱在课堂上表现、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寒假日记也是比较认真、可圈可点的。总之,布置和实际生活相关的学习任务,学生就会有兴趣去完成,同时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对学生而言,课堂上我是严肃而幽默的老师,课下我是他们亲切、知心的朋友和学姐。许多学生都爱在课外时间和我聊天或者通过qq、email或短信方式交流学习和生活心得。有时候,我发现个别学生有偏激、消极的情绪和想法,我会尽量开导和鼓励他/她振作起来。有时候,我也会对个别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单独辅导,或者给他们布置适合他们的额外的学习任务。对我而言,每个学生都是正在成长的小树,我希望通过老师、学校和社会的灌溉培育,每棵小树都能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即使有些学生现在专业表现不是很突出,但我相信将来他们也会在一定领域做出优秀成绩。
总而言之,我认为老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和激励学生,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和热爱学习。以上言论中如果有不恰当的地方,还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己也有一些不足,比如电子课件的制作等方面,都要向各位同事学习和请教。希望今后大家能一起共同进步。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主题大学交朋友心得体会精选二
【摘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同时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表现
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统计中,恋爱烦恼占据首位。交际烦恼超过恋爱困扰。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可以分为以下5类情况:
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
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
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
这类大学生能与他人交往,但总感到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多属点头之交,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他们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类同学多会感到空虚、迷茫、失落。某高校06级一学生,因同学关系不好,倍感孤独、压抑,最后离校出走。在离学校较近的几个中小城市闯荡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学校,在校园中与接到通知后星夜赶到学校的陈某父母不期而遇,此时,悲喜交加的陈某父子面对的,除了学校因陈某不假离校、旷课50多个学时而给予的勒令退学处分和校方师生的同情之外,谁也无力给予陈某更多的安慰。
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
这类大学生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个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人意,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他们往往感到苦恼,很希望改变社交状况。大一年级女生小张,她在家里一直养尊处优,家务活全部由父母包办,自理能力不强。进入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使她觉得不安。她开始独来独往,渐渐地,她有种异样的感觉,好像全寝室同学都看不起她,打开水也要她去,扫地也叫她,她觉得自
大学交朋友心得体会精选 与大学生朋友们心得(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