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讨论国歌的产生心得体会和感想(九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讨论国歌的产生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建设阳光执法化队伍
权力如猛虎不能散养,散养必定伤人;权力如洪水不能越界,越界必成祸患。
独占性、排他性、扩张性,是权力的突出特点。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得出结论:凡有权力者都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寻求各种可以驯服权力的方法,最终发现,只有制度的铁笼扎紧扎密,权力才不会为所欲为,腐败才不会越演越烈。
对权力而言,没有监督的制度,是乏力的制度;没有制度的监督,是疲软的监督。我省出现的系统性、塌方式腐败,令人震惊、痛心和警醒,同时也让人清醒地意识到,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其中之关键,一是权力没有被关进制度的笼子,二是关权力的制度笼子没有织密扎紧。吕梁、高平、交通厅等窝案、串案说明,在一些资源集中、权力特殊、资金密集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要岗位,有的制度缺陷大、漏洞多,有的制度挂空挡、成空转。而监督权力的制度不是缺失,就是不到位,甚至成摆设。由此导致,一权独大,一人独揽,失去控制,最终使一些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走上不归路。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深入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就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依法确定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制度约束权力、阳光行使权力、合力监督权力、严惩滥用权力的“六权治本”思路,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管理和监督,着力形成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长效机制,坚决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依法确定权力,就是按照“职权法定”原则和“权责一致”要求,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对权力加以规范和确认,确保权力来源合法;科学配置权力,就是按照权力制衡原则,对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科学分解,形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架构,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制度约束权力,就是按照“全面覆盖、全程到位、制度束权”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解决制度缺失和“牛栏关猫”问题;阳光行使权力,就是最大限度地解决公开透明问题,真正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合力监督权力,就是健全和落实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制度,实现对权力运行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严惩滥用权力,就是对以权谋私、失职渎职等行为严查严惩,坚决防止把权力变成谋私工具,把制度和党纪国法变成“稻草人”。
实施“六权治本”,是学习讨论落实活动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要边学习、边讨论、边落实,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六权治本”的内涵,因时因地制定相关规则和程序,规范权的运行、规范人的行为,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既要杜绝规章制度大而化之、人云亦云,或轻描淡写、避重就轻等倾向,更要杜绝制度“上墙不上心”等现象,从源头上防止权力失控,确保权力始终沿着法治化、规范化、公开化轨道运行。
实施“六权治本”,必须强化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要信仰法律、尊重制度、敬畏权利,提高运用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法律如果推不开特权的门,也一定跨不进人民的心”。实践中,一些领导干部根本不学党规党纪,不知法律法规,没有底线、红线、高压线意识,致使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事情一再发生。实施“六权治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身体力行、以上率下,恶补法律知识,深化法治认识,树立法治理念,提高法治素养。
“六权治本”,是解决山西突出问题的重大举措,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都要重视起来,真正把“六权治本”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努力开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新局面。
分组讨论如何结合“六大发展”,
进一步推动环保工作
抓住机遇解决职能交叉问题
当前,要明确环保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干什么,有什么样的能力,有什么样的条件。环保部门是职能交叉最多的部门,在涉及问责的时候,往往很被动。现在一定要乘改革的东风,把职责交叉的问题、职能机制不顺的问题彻底解决好。
环境保护靠攻坚战、运动式治污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应当把问题想得更复杂一些,工作难度想得更大一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一直是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各地减排取得的一些成绩,都让工业发展、能源消费带来的环境污染给淹没了。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执法监督。环境保护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昂首挺胸、扬眉吐气地干,既要保护好环境,又要保护好环保干部。要把落实抓到位、把信息公开抓到位。建议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保持环境标准制定的稳定性。
环保的“三个跟不上”
当前形势下,环保问题主要体现为“3个跟不上”。 一是环境改善的速度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跟不上
如很多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就一直没有做到雨污分流。现在的建设重地上投资,而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远远不够。
如环保队伍在新形势下的工作意识还不强。现在环保部门不能闭门研究做什么工作,而要看社会需要我们干什么,要尽快让水质、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最新标准要求,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
减排应与环境质量挂钩
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相关的政策力度也在加大。我感触最深的是“大气十条”的出台。这个条例凝聚了环保系统的心血,含金量高,操作性强,对我国污染防治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前,地方环保工作职责不是很清晰,环保部门能力有限,工作存在很多困难。现在,地方领导对环境保护工作职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吉林省在“大气十条”的基础上出台了实施细则,出台了10个专项规划。地方环保部门感觉工作有了抓手,从被动走向了主动。现在“水十条”也在制定之中,这将成为环保工作另一个强有力的抓手。
从“十一五”到现在,节能减排是环保工作的重要载体,是环保部门的品牌工作。今后,节能减排工作仍是重中之重,必须继续抓好这项工作,并推动节能减排工作与环境质量挂钩。
明确方向抓好落实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的报告总结了环保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对存在的问题有了很清醒的认识。报告谈改革用了大量的篇幅,明确了改革的重点和时间表。
此次会议召开很符合时代要求,紧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总结了多年的工作成绩,对存在的问题也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形势的判断非常准确,用大量的篇幅讲改革,每个方面的重点也很突出,思路很清晰。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方向,突出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顶层设计精神,提出了进一步探索环保新路。现在就是抓好落实的问题。大气污染治理与环境质量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举措。黑龙江的情况非常明显。我们使用的都是低硫煤,如果将大量的资金用于脱硫工程,那样资金使用效率和环境效益都会非常低。
要将制度改革落到实处
治理大气污染是一场持久战,要有信心,经过我们的努力,空气质量一定会有明显好转。现在的环境问题从根上讲是发展的问题。要加快淘汰过剩产能,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建立信心和完善队伍建设。切实按照国家的要求、针对群众的诉求,科学地制定综合治理方案。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关键是行动,还要切实执行相关法令。
建议实行备案制,这样有利于将环评手续简化、减少行政成本和企业环评成本的同时,将环境责任转由市场和企业承担。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有些领域需要转换法律关系。转换法律关系必须从部分条件成熟的行业开始,有些可以实行备案制。
重中之重是抓好大气治理
今年的报告明确了环保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模式和路线图、时间表,对各地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特别是今年的任务,许多都是地方正在干或迫切需要干的工作,坚定了地方高擎生态文明大旗的信心和决心。
在环保改革中,除了审批事项改革,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和总量控制制度改革也应明确。要抓紧推进划定生态红线的工作;要通过环评,增强环保部门参与宏观调控和综合决策的能力。我们将根据实际,尽快落实好环境保护部的部署。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中央现在对环保工作越来越重视,环境污染的趋势和恶化的状况给我们的教训就是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必须从生态文明建设抓起、从全社会抓起。
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有自身消费产生的污染;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最大代工厂,将大量的污染留在了国内。这就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是由国情决定的。要把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强化生态文明理念上升到提高全民素质的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宣传要面向普通居民、村民、学生、基层党员及领导干部。要广泛宣传生态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财富观、生活观,研究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大力倡导生态伦理道德。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各级党校干部培训课程。
急需确立四个工作体系
主要谈谈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我认为环保队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积极作为、把握平衡、不辱使命。这是个很大的考验。
环保部门应该是科学规划、综合协调、监督管理的部门。要加强环境智库、队伍的建设,当好政府部门的环保参谋。把各部门的职责分清楚。结合环保工作实际,将各部门责任固化成目标任务,把目标任务变成政府的文件。对各部门的目标完成情况,环保部门要统一监督管理。
第一个体系是把环保工作作为真正考核各级领导政绩的指标,并通过财政补偿突出环保的重要性。第二个体系是工作体系,将环保责任转给市场和企业,并将环境违法问题的处理交给司法系统,环保部门更多地担任公诉人的角色。第三个体系是建设职业化的中国环保队伍。第四个体系是社会体系。环保部门应和公众联起手来,共同推动环保工作。
加大力度促进环境战略转型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讲话,使环境保护的机遇前所未有。
对于今后的工作安排,在环境战略转型方面,我觉得应该在以下方面加大力度。
首先是加大综合协调的力度。要综合相关部门,协调政府和社会等各方面力量;要综合采用信息公开、信用评价等各种手段推进环保工作。其次是加大污染防治力度。解决发展和保护矛盾的最优途径就是污染治理,抓住治理的核心问题,环保和发展的问题就解决了。三是加大环保部门的执法监察力度,提高执法的独立性、统一性和有效性。最后,要加大帮扶基层环保工作人员的力度,上下联手,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突破
二是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服务工作;三是重民生、重时效,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四是严执法、严监管,在环境风险防范方面下功夫;五是强技术、强队伍,在基础能力建设方面有更大提高。
建立责任体系和问责机制
目前,如何理顺工作思路很重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环保工作责任体系和环保问责机制。
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应围绕4个层次,做好责任划分。首先,基层组织和基层单位是落实污染防治的具体责任人。其次,所属的管理部门应承担起管理的责任。第三,执法部门应承担起监督职能。第四,当地党委、政府的环境管理职能应承担起来。一旦出现问题,通过四级责任划分,可以层层追究责任,使工作有的放矢。
同时,当前环保工作应根据顶层设计,进行综合督察试点,使环保部门真正发挥起统一监督管理环境的职能。
创新机制做好综合协调
我觉得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统一监管并不是所有的污染源全由环保部门来监管,环保部门应做好综合协调工作。
下
有关讨论国歌的产生心得体会和感想(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