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板书的心得体会精选 教学设计板书的心得体会精选图片(八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教学设计板书的心得体会精选一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习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隰则有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女之耽兮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男子女子
婚前虚伪热情、善良、多情
婚后凶暴、蛮横勤劳、刚强、清醒
感情不专、薄情寡义
总结:男女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中国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6、布置作业:
1、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习下节课。
关于教学设计板书的心得体会精选二
<>
1、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瓦尔登湖》。
2、 能力目标: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3、 情感目标:①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②学习梭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
<>
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一课时。
<>
(一)导入
: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就是《桃花园记》,作者笔下的桃花园,成了许多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无独有偶,在100多年前美国的诗人梭罗写了一本题为《瓦尔登湖》的散文随笔,里面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现在,就让我们走出烦嚣的都市,跟随着梭罗走进瓦尔登湖,感受那妙不可言的美吧。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亨利·梭罗(1817——1862),美国的作家、诗人、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他受爱默生思想的影响,选择了积极的政治生活。1845年,28岁的他单身只影在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过了两年多的自耕自食的生活。《瓦尔登湖》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
(三)学习生字词:
1、 字音深邃 (suì) 葱(cōng)郁 俯瞰(fǔ kàn) 黛(dài )绿 渲染(xuàn rǎn) 调(tiáo)和 模样(mú yàng) 一泓(hóng ) 菖蒲(chāng pǔ) 熠熠(yì yì) 黄澄澄 (dēng dēng)
2、 词义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上溯:从现在往上推(过去的年代)。嬉戏:游戏。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如许:如此这样。罕有其匹:很少有与它相当的。
(四)自主、合作探究:
1、 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颜色变幻的?
2、 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这说明了什么?
3、 作者在文中说:“在我所见过的特异之物中,或许瓦尔登湖最为奇崛,它一直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结合课文说说瓦尔登湖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的?
4、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五)分析、明确:
1、 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每层的大意。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第二部分(2——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叹世事更替,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
2、 文章第一段的“瓦尔登湖风光秀丽,但并不雄奇,……未必能领略到它的魅力。”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明确:为下文细腻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作铺垫,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心跟瓦尔登湖已融为一体,才挖掘到瓦尔登湖一般人所不能领略的魅力。
3、 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颜色变幻的?明确:远近结合,动静相生,有点有面。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描绘颜色的变幻。
4、 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这说明了什么?明确:这或许是天空的湛蓝与地面的沙石的褐黄调和了的效应。这说明了瓦尔登湖的水本身并没有颜色,是由于湖水太纯净而产生的折射或倒映缘故。
5、 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清澈的?明确:通过在湖中潜游人“犹如大理石一样洁白”、“湖中嬉戏的鱼的条纹”、“掉到湖中不动的斧子”、“洁白的鹅卵石在湖底延伸一两杆之后便是细沙”及“绿亮亮的水苔”等细节描写来衬托湖水的清澈。
6、“斧子掉到湖中又钩起来”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衬托湖水的清澈,反映作者的心跟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已融为一体,也揭示了作者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7、 章的最后一段写到“蒙蒙细雾”、“习习南风”、“金色的春雨”和在湖上遨游的野鸭、天鹅等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些景物的描写,充分说明了瓦尔登湖不仅美丽、纯洁,而且充满生机。也充分抒发了作者对瓦尔登湖的深厚情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8、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明确:《瓦尔登湖》的语言虽朴素却明丽,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这是因为作者的心跟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融为一体,才对纯洁无暇的瓦尔登湖作如此精彩的描写。但在这简单直白的语言里,不难看出其蕴涵的哲理——只要你愿意,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你完全可以轻松的去克服你的无聊、无趣和寂寞,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六)小结:
文章用朴素的语言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山色。文章首先介绍瓦尔登湖所处的位置、大小和四周的环境等情况,为下文的展开作好铺垫。接着从各个角度来描写湖水,瓦尔登湖的湖水颜色变化奇幻,随着远观近看,四季流转,气候变化,湖水会呈现不同颜色,让人叹为观止。瓦尔登湖的湖水清澈纯净,在这里,湖水不仅清可见底,而且纯洁无暇,毫无污染。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让人觉得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已跟梭罗的心融为一体。宁静、纯洁的瓦尔登湖正是作者朴素淡泊心境的反映,他在这里躬身耕种、采果垂钓,从容悠然;他在这里倾听松风天籁,静观湖光山色,玄思妙想,无拘无束。文章的最后,作者用毫不掩饰的喜爱之情赞美了这个不仅纯洁无暇而且充满生机的瓦尔登湖。在《瓦尔登湖》里,梭罗以他古老的生活方式告诉世人,将自己融于自然,自己的心灵就会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生活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而又不苍白。
(七)作业: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三两题。
(八)板示设计: 瓦尔登湖梭罗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第二部分(2——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 远眺而现对瓦尔登湖的赞美 [近观而现 奇湖水颜色 站在同一点上,湖水忽蓝忽绿 幻 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的角度湖水的颜色都有明显的变化对大自然的热爱深却见物 纯湖水清澈 水中捞斧 净游泳所见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叹世事更替,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充满生机。
关于教学设计板书的心得体会精选三
<>
《咏鹅》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8单元《字与拼音》里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本首古诗用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将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知识与技能:
1、在赛读,听读,表演读,齐读,想象等活动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在听读,朗读与游戏中认识生字。过程和方法:
1、充分运用各种识字手段来掌握本课的新字。
2、在观察与发现中掌握字与拼音之间的关系。
3、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诗意,诗境。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看视频,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中激发对大白鹅的喜爱之情,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描述的意境,激发喜爱阅读古诗的兴趣。
<>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会朗读古诗。教学难点:正确有感情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
一、激趣导入
1、看视频,学识字法
⑴.师:这节课呀,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群神秘的小歌手,你们猜一猜它们是谁呢?(播放鹅的视频)
生:鹅。
师: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们的到来?⑵.出示“鹅”与“é”,探究字与拼音的关系。
师:你怎么知道这个字念做“鹅”的啊?观察拼音和字的发音,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会发现拼音与字的发音是相同的。
⑶.猜字的读音。“饿”“娥”的字与拼音。
师引导归纳:那我们以后就可以通过看拼音来识字,这是一个重要的识字方法,它可是帮助我们识字的好朋友哟!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它啊!
2、背景介绍,听古诗
师:同学们觉得这些鹅可爱吗?(背景介绍)唐朝的时候,有个七岁的小诗人骆宾王,看到了美丽可爱的鹅在池里游水,也觉得这些鹅特别可爱,用小手指着鹅,作了一首诗,你们知道是什么诗吗?
生:齐说咏鹅。(课件出示课题)
3、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咏鹅》。(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听诗歌,听准字音
1、背诵古诗,检查效果
师:学习这首古诗,同学们一定会感觉很轻松,因为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会背了,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会背的起立,自豪地背一背。
生:背诗。
师:小朋友们虽然把诗背下来了,可是老师觉得有的字音背得不准,而且感情不到位,同学们想不想把这首诗背得更美、更好一些呢?生:想。
2、听诗歌
师:那我们可要认真的学一学这首诗了。师: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诗,在听的时候:
1、我们要指着听。
2、我们要听准字音。
(师生、生生互评。评价侧重于是否把字音读准确。)
三、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现在请小朋友自已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老师有个要求。(出示读书要求)
读书要求:⑴、在古诗的音节中找出学过的单韵母,并练习拼读。
⑵、圈出本课的生字宝宝。
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看谁眼离书本一尺远)
2、生:汇报。
3、出示字词:同学们找得真好,老师啊,把同学们找到的生字宝宝请到了一起,还请了一些词语宝宝,同学们看看认识它们吗?
①自己认读。②小老师教读。③师正音。④齐读。⑤开火车读。
4、师:小朋友们表现得真好,老师也想对你们竖起大拇指了!生字宝宝,我们都认识了,把它们放回诗中,看看同学们还认不认识了?谁来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学习古诗,指导朗读。
1、师:这首诗一共有几行呀?生:四行。
2、学习古诗
(1)学习第一行:“鹅鹅鹅,
师:谁来读一读第一行。(生读)
师:在每个鹅的后面停顿一下,就更好听了。师示范读。生:一名生读。
(2)学习第二行:曲项向天歌”。
师:(手指鹅脖)哪个小朋友愿意告诉大家,这“曲项”指的是鹅的什么部位?
生:鹅的脖子。
师:很对,(看图)指的是鹅的弯弯的脖子。(看这只大白鹅)它把头昂得高高的,干什么呢?生:唱歌呢。师:啊,大白鹅正弯曲着脖子,向着天空鸣叫,好像在唱歌似的。(大白鹅的心里一定美滋滋的,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感觉来读这一行。)
生1:读第二行。
师:你读的可真美,这首诗是五言诗,如果我们在前两个字的后面停顿一下,读起来就更好听了?
师:老师发现你读的时候,向这个字,读得重一些,可真好听。生:读曲项向天歌。(个别读,小组比赛读,齐读)
(3)小组合作学习第
三、四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师:最后两行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学习
要求:①、找出颜色的词。
②、找出表示动作的词。
③、同桌同学互相有感情朗读。生汇报:
1、颜色的词。
2、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表示动作的词,我们就叫它动词。)做动作。(孩子上讲台做“拨”的动作:双手张开,手指向下,慢慢地摆动。)师:大白鹅雪白的羽毛浮在绿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大白鹅可真是悠闲自在,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感觉来读第三四行。
3、有感情朗读。
师:这两行,我们怎么读才好听呢?(在哪个地方停顿会更好听呀)?(白毛,红掌的后面)
生1:把“白”和“绿”强调一点儿,色彩就更美了。生2:把“红”字强调一点儿。师:说得真好。
师:除了“红”字,还有哪个字要强调一点?生:“清”。师:你真聪明。
生: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4)读古诗
师:谁能把整个这首诗连起来读一读呀?生:读全诗。
师:那么整个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美丽画面呀?生:汇报诗意。
师:在清澈的湖水里,几只美丽的大白鹅弯着脖子对着天高兴地唱着歌,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在清清的水波中拨动,多美丽啊!师:诗人只用了这么少的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画面,可真了不起,我们以后可要多学习点古诗了。
(5)背诵
师: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师:背得真好,老师给小朋友配上好听的音乐,一定会背得更好!生:背诗。(个别背,男生背,女生背)
<>
过渡:同学们背得可真优美,大白鹅都在夸我们的小朋友呢。哦,大白鹅还想考一考我们。它把一些字宝宝藏起来了,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把字宝宝送回家!(按原文填空)
<>
同学们真棒!大白鹅说了,它愿意把它的歌交给同学们,同学们想学吗?(播放《咏鹅》歌曲视频,学生跟学)
关于教学设计板书的心得体会精选四
<>
1、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能联系诗歌内容说说赞美了小草的哪些精神。
3、联系上下文,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
4、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
学习诗歌,理解内容,并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
<>
联系诗歌内容说出赞美了小草的哪些精神,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具准备:
幻灯片
<>
<>
1、幻灯片出示小草图,欣赏歌曲《小草》。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学习诗歌第1小节
1、指名朗读课文第1小节。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幻灯片出示学习提纲。
4、小组自主交流学习。
5、反馈学习情况。
(三)学习课文第2—7小节
1、总结学习方法,同法学习第2~7小节。
2、分组分段朗读诗歌。
3、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4、作者在描写这些段落时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出相关语句)
5、你知道每个小节都突出了小草的什么特点吗?
6、能读出小草的特点吗?同桌互读。(说作用及体现何种精神,板书。)
7、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赞美小草吗?
<>
1、学了这首诗歌,你能说说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美小草的呢?
2、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3、教师小结。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笔画一画你心中的小草。
<>上完《小草之歌》后,感触颇深。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教学时我抓住诗歌教学的特点,以读为本,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进入角色。抛出自学提示后,直奔中心抓住小草防洪,固沙,美化三大特点来讲解,再回过头学习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突出中心,环环相扣。由于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宽,所以有些难一点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不敢举手回答。在指导朗读方面我比较笼统,比如小草的自信应怎样读,顽强精神怎样表现,如何读出小草的蓬勃生命力。如果我进行范读,再让学生读,就可以深入感悟诗的内涵,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关于教学设计板书的心得体会精选五
<>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笋、唤、揉、漆、轰、扭、钻、唠”八个生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笋、芽、呼、唤”4个字。
2.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之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
识记生字,读好不同角色的语气,体会童话中蕴含的意义。
<>
(一)激趣导入,随题识字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大熊猫最喜欢吃什么吗?竹子。
2.竹子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师随机画出笋芽儿图。
3.对,你们看图,她在哪儿?她有个可爱的名字,谁知道叫什么呢?叫笋芽儿。
4.齐读课题,提醒注意儿化音。
5.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笋芽”,“笋”中横要长,右边出头。注意提醒学生以词语为单位进行临写。学生在本子上写两个,师指导、评价。
6.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万物复苏的春天,走进这美丽的竹林,看看可爱的笋芽儿是怎样一步步长成健壮的竹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在每一自然段前标上序号;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或者向同桌请教多读几遍。
2.通过读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填空引导学生初步明白:春雨呼唤笋芽,笋芽醒了;雷公公呼唤笋芽,笋芽一个劲儿地向上钻;妈妈给笋芽穿上一件件衣服,笋芽钻出了地面,笋芽在大家的关怀下,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
(三)识字检测
1.带拼音识字,生介绍识字方法。比较或归类识字。
2.去拼音识字。
3.词语闪视。
4.词语分组,生说一说每组词语的特点;拓展表示声音的词语,如嘀嘀嘀。
(四)精读感悟,随文识字、写字
1.学习一、二段。
春雨怎样唤醒了笋芽?谁来读读有关的自然段。
(1)读一、二段。
师:沙沙沙,沙沙沙,这是什么声音?下雨的声音。还有吗?春雨姑娘弹奏的乐曲。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
(2)指导朗读:沙沙沙,沙沙沙。
(3)指名读,分两组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
(4)这是春雨姑娘在呼唤笋芽儿。她怎样呼唤笋芽儿?想一想,说一说。
(5)指导朗读春雨姑娘的话,读出低声呼唤的语气。有感情地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段学习主要是以联想为主,请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延伸,使学生深刻领悟字里行间的意思及蕴涵的感情,做到有效的朗读与感悟。
(6)第二段用表演的方法学习。
①笋芽醒来了吗?谁来读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②笋芽儿醒来了,做了一连串的动作。请从第二自然段找出来,画上三角形,指名汇报。请一名小朋友当笋芽儿,这名小朋友要加上表演。
大家当笋芽,全班同学一起做动作,老师读第二自然段。
③师:四周为什么一片漆黑?笋芽儿还没有钻出地面呢。
④全班一起表演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形式,通过让学生进行表演,使得学生都动了起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课文中“沉睡”和“漆黑”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2.学习三、四段。
(1)雷公公是怎样唤醒了笋芽儿?指名小组读。
师:轰隆隆,轰隆隆,这又是什么声音?这是雷声。还有吗?雷公公在敲鼓。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
指导朗读:轰隆隆,轰隆隆;指名读,指导读好“重重地敲”。
这是雷公公在呼唤笋芽儿。他怎样呼唤笋芽儿?雷公公对笋芽儿说什么?
学生发挥想象雷公公的话,注意读出声音的粗重。
分男女生读春雨和雷公公的自然段,对比朗读感受低声呼唤和粗重的嗓音呼唤的不同。
笋芽听见了雷公公的呼唤,心里会怎么想呢?指名说。
(2)指名朗读第4段。
找动词,指名汇报;加上动作指导朗读;齐读第4段
笋芽儿为什么会一个劲儿地向上钻?笋芽儿在向上钻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指名说。
①泥土把笋芽儿的背压弯了,但笋芽儿仍然──一个劲儿地向上钻。②石头把笋芽儿的头顶痛了,但笋芽儿仍然──一个劲儿地向上钻。③树根、草根把她缠疼了,但笋芽儿仍然──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你想对笋芽儿说什么?
师总结:老师希望你们像笋芽儿一样,冲破种种困难,奋发向上,成为一个不怕困难的、勇敢的孩子。
3.学习第五段
(1)妈妈看到孩子使劲往上钻,他又会怎样说,怎样做呢?指名读。
(2)看图,了解笋芽一件一件的衣服。指导读出妈妈的语气。
(3)从妈妈的唠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关心和关爱。
你的妈妈平常对你们经常唠叨什么?也是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指名说。你从妈妈的话中感受到了什么?爱。
(五)写字:“呼唤”
(六)设疑小结
在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的呼唤下,在妈妈的关心下,笋芽儿钻出了地面吗?它又看到了怎样的世界?我们下节课学习。
(七)作业超市
1.画一画可爱的笋芽儿。
2.写一写你最想对笋芽儿说的话。
关于教学设计板书的心得体会精选六
<>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5课《搭船的鸟》第二课时
<>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形、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3、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
本单元主要是围绕“观察”这个主题展开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文章以“搭船的鸟”为题,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一颗童心对自然的爱。
在大自然中,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要有一颗爱大自然的心灵。文中的“我”正是这样的孩子。文章记录的就是“我”乘船去乡下的外祖父家的途中的一景,“我”运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到了鸟搭船捕鱼这一情景,便让读者看到了一只充满灵性的鸟儿。文章还重点观察了翠鸟捕鱼时的动态,“一下子冲进水里”,“没一会儿,它又飞出来了。”“一下子”“没一会儿”表现了翠鸟飞行速度之快。“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抓住了瞬间的动作来描写,这样完全口语化的表达,出自孩子的心,出自孩子的口,通俗易懂。
<>
认识翠鸟,通过品读对翠鸟的外形和捕鱼姿态、动作的描述,体会翠鸟的可爱、活泼和“我”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
体会翠鸟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好、
<>
一、教师谜语导入,激趣促学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来考一考咱们班聪明的同学。
出示谜语:一身彩衣多美丽,红嘴蓝翅翠绿羽。耐心等得时机到,衔来鱼儿吞肚里。对,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翠鸟。
翠鸟是一种非常聪明的鸟,它不仅漂亮,还会搭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这只聪明的鸟
出示课题《搭船的鸟》
2、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细致观察的事物
1、细致观察了大雨
找出描写下雨的句子: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拉沙拉地响。
学习拟声词的用法,知道作者细心观察雨是采用了用眼睛看和用耳朵听来观察具体事物的,引导同学们留意还有哪些观察事物的方法。
2、细致描写了船夫,勾画出描写船夫动作的词语。
3、细致描写了翠鸟
三、精读课文,深入认识翠鸟
1、认识小鸟的美丽。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小鸟样子美丽的段落,然后读一读,把你对小鸟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2)学生自己找段落、读课文。
(3)指名学生读一读自己找出的段落。
(4)教师小结,并投影出示问题:“多么美丽啊!”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想怎样读这句话呢?。
(5)课文是怎样描写小鸟美丽的?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找一找有关的句子。
指答(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相机板书)
(6)谁见过鹦鹉,它长得什么样?(指名学生说一说。)
(7)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鹦鹉的图片。(学生说说图片中鹦鹉的样子。)
(8)鹦鹉的确很漂亮,可本文却说翠鸟比鹦鹉还漂亮,你们想不想看一看翠鸟的样子?
(9)教师在学生的回答声中课件出示翠鸟的图片,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对比,加深对“比鹦鹉还漂亮”这句话的印象和理解。
(10)请同学们用书上的话说一说翠鸟的样子,然后你们可以在组内互相说一说。(学生照着书上的内容描述小鸟的样子。)
(11)经过刚才的练习,谁能不看书只看着翠鸟的图片说一说它的样子?(指名学生上前指着翠鸟的图片说一说它的样子。(然后学生在组内练习说)
(12)再读“多么美丽啊”“比鹦鹉还漂亮”,你的体会和刚才比较有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教师评议并小结:觉得这只小鸟更加美丽了,也更加喜欢这只小鸟了)。
(13)总结翠鸟的外形美(相机板书外形美)
2、认识翠鸟捕鱼的本领,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1)投影出示问题: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只小鸟站在船头,作者产生什么想法?
(2)学生回答。
(3)教师评议并小结:这只翠鸟到底打我们的.船要去哪里呢?
(4)配乐朗读翠鸟捕鱼的句子,让学生闭眼想象翠鸟捕鱼的画面。
(5)出示翠鸟捕鱼视频,引导学生勾画翠鸟捕鱼的动作、
(8)投影出示问题:读了这一段,你对小鸟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板书捕鱼快)
(9)哪些词语能说明翠鸟捕鱼动作灵活?
(10)指名回答,课件出示: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板书)
(12)现在你们知道小鸟在船上干什么了吧?(捕鱼)
3、感悟翠鸟的灵性。
原来翠鸟搭我们的船是去捕鱼啊,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搭过别人的车呢?总结翠鸟的灵性和对人类的信赖。
四、深入拓展,深化情感
1、出示翠鸟捕鱼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翠鸟捕鱼的一系列动作
2、播放剪辑好的视频,分段观察翠鸟捕鱼动作,并用上一系列动词如:收紧俯冲展开扎进张开咬住一蹬扇动飞起
3.完成课堂学习单并交流。
五:作业
仔细观察家里的小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并写下观察日记。
关于教学设计板书的心得体会精选七
<>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a.观沧海 曹操
一、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三、合作交流,讨论明确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四、品读赏析
学生谈诗歌基调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b.次北固山下 王 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课文朗读,感知内容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三、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四、品读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c.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朗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三、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四、品读赏析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五、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d.西江月 辛弃疾
一、回顾导入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二、朗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三、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a. 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四、品读赏析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讨论明确:
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外。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e.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朗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三、体验反思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四、品读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五、学生配乐朗读
六、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七、延伸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关于教学设计板书的心得体会精选八
<>
<>
阅读这类较长的文章,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学习,不仅要学会阅读理解,还要学会主动发问:
有疑而问、于无疑处生疑或者依据文中有关事实,向作者、老师或同学提出商榷性的疑问。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没有发问,就没有研究,没有研究就不可能解答,不能解答就不能发展。因此,要鼓励学生善于敏捷地发现问题,积极地探索,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能够以新颖的形式表述结果。
<>
<>
<>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的“阅读提示”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从不同的角度来发问,并将自己发现的所有问题罗列出来。
<>
指导学生在他所罗列的问题之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最值得探究的问题。选择课题也是一种学问和能力。在选择课题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事项:
1、量力而行。课题尽量小一点,容易突破,以免半途而废。
2、问题明确。在选择一种课题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其意义价值,以及其先进性和科学性。
3、避免重复。尽量避免与别人的课题重复。当然,如果认为自己的观点比别人的更深、更新、更透、更高一筹,也是可行的。
<>
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有所见地,有理有据。资料的准备,包括平时的阅读资料收集和根据此课题而有目的、有系统地查阅文献两种。
<>
在资料准备就绪之后,就要展开研究了。研究的时候,要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敏捷地发现问题,积极地探索,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还要引导学生以新颖的形式表述其研究结果,富有创意地进行小论文的撰写。
<>
先小组交流,后由小组选出代表作品在全班交流。教师作总结。
提供以下课题范例以供参考:
1、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2、有人说,本文作者是大手笔,表现在哪里?
3、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文,何以见得?
4、从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截然不同的个性风格来看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
5、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6、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景仰的?“德才兼备”的传统价值观如今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你认为“做事”与“做人”哪个更为重要?这二者之间会有一些怎样的相互影响?
7、人应当怎样在事业中完成自己的生命?
教学设计板书的心得体会精选 教学设计板书的心得体会精选图片(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