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的心得体会如何写 规律的心得体会如何写初中(六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有关规律的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1.未成年人家长对法律的态度:认为很重要的175人,占比91.1%,认为重要的16人,占比8.3%,仅1人认为不重要,占比0.6%。
2.未成年人家长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很需要的160人,占比83.3%,只需与自己专业和将来发展方向有关的31人,占比16.1%,仅1人基本不需要,占比0.6%。
3.未成年人家长是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法律的:通过电视广播的80人,占比41.7%,通过杂志报纸的28人,占比14.6%,通过网络的60人,占比31.3%,通过教学的21人,占比10.9%,通过其他途径的3人,占比1.5%。
4.未成年人家长学习法律喜欢的方式:自己阅读法律书籍的36人,占比18.8%,看电视或者通过网络的74人,占比38.5%,听老师讲课的18人,占比9.4%,参与互动寓教于乐的60人,占比31.3%。
5.上学后孩子最大的挫折:成绩不理想的55人,占比28.6%,经济困难的24人,占比12.5%,家庭变故的8人,占比4.2%,其他的100人,占比52.1%。
6.孩子业余时间主要做些什么:阅读课外书籍的22人,占比11.5%,体育运动的21人,占比10.9%,帮家里干活的9人,占比4.7%。娱乐玩耍的135人,占比70.3%。
7.孩子是否会感受到老师或同学的歧视:常常感到的没有,有时感到的34人,占比17.7%,没有感到的158人,占比82.3%。
8.未成年人家长最不喜欢老师的哪一种做法:找家长的35人,占比18.2%,当众批评的80人,占比41.7%,罚站的40人,占比20.8%,其他的30人,占比15.6%。
9.未成年人家长是否知道孩子有哪些权利义务:知道,根据权利义务来做事的133人,占比69.3%,只是知道不犯法的55人,占比28.6%,不知道,做人靠良心,那些无所谓的4人,占比2.1%。
10.未成年人家长认为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规定的起刑点和量刑幅度怎样:畸轻的0人,偏轻的46人,占比21.7%,适当的142人,占比73.9%,偏重的0人,畸重的4人,占比2.2%。
11.未成年人家长认为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影响最大的三大因素是:社会风气不好的42人,占比21.9%,独生子女的特殊性的20人,占比10.4%,家庭贫困影响的22人,占比11.5%,家庭管教偏差的23人,占比12.0%,应试教育压力的19人,占比9.9%,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12人,占比6.3%,结交不良朋友.网络电视等媒体上有害信息的影响的47人,占比24.5%。
12.未成年人家长认为目前保障未成年犯罪人合法权益的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怎样:认为好的60人,占比31.3%,认为较好的75人,占比39.1%,认为一般的36人,占比18.6%,认为较差的18人,占比9.4%,,认为很差的0人。
13.在与孩子沟通中是否发现孩子有法律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认为是的125人,占比65.1%,认为否的67人,占比34.9%。
14.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积极寻求法律保护的170人,占比88.5%,自认倒霉的22人,占比11.5%。会采取过激的暴力行为的0人。
15.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效果:认为好的65人,占比33.9%,认为较好的45人,占比23.4%,认为一般的50人,占比26.1%,认为差的3人,占比1.6%,不清楚的8人,占比4.5%。
总体来说,绝大多数的未成年人家长都认为法律重要,也很有需求。人们主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途径来了解法律,更喜欢通过看电视.网络.参与互动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学习法律。
上学后,孩子遇到的主要挫折是成绩不理想,业余时间主要娱乐玩耍,部分孩子选择阅读课外书籍.体育运动和帮家里干活。基本没有受到老师或同学的歧视。家长和孩子最不喜欢的老师的做法依次为当中批评.罚站.找家长。
大部分人都知道孩子有哪些权利义务,大部分人在与孩子沟通中发现孩子有法律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绝大部分会积极寻求法律保护,但仍有部分人认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效果一般。
在导致未成年人犯法犯罪的因素中,影响最大的三项因素分别是社会风气不好.家庭管教偏差和结交不良朋友.网络电视等媒体上有害信息的影响。大部分人认为目前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规定的起刑点和量刑幅度适当,部分人认为偏轻。目前保障未成年犯罪人合法权益的各项制度贯彻落实情况一般较好,还不能令人满意。
1.落实家庭教育基础作用。要广泛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系统的文化理论知识.青少年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知识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家长的思想素质.文化修养与道德水平,增强父母作为监护人的责任感,使家长掌握教育规律.强化父母在家庭中的职能,督促他们更加关心.爱护并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为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打下坚实的基础。
2.奠定学校对未成年人法律教育的主导地位。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队伍的培训管理力度,使之在法制.道德与业务等诸方面不断提高。努力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设置法制副校长,并有专职的法制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经常性的法制教育课程,同时,应积极开展校外法制教育活动。如开办法制教育讲座和案例分析,组织法律知识抢答赛,举办"少年模拟法庭"等多种具体.形象.生动的活动。
3.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大力开发和生产优秀文化产品,加大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更好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作用。继续开展"扫黄"."打非"等斗争,努力净化文化市场环境。努力健全社区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网络,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保护。
有关规律的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本节课是江苏国标版第十册《找规律》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地位、作用及意义: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四年级和五年级上册学习过《找规律》的内容,也多次经历过找规律的过程。所以,学生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初步具备了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探索简单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解决相应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个理念和本课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自主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思考的策略,感受规律的发现过程。而教学难点则是:把图形沿一个方向平移,根据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
(四)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本节课所选择的教具学具为:多媒体课件,每人两张方格纸条,四个方格框。
如何突出重点,击破难点,实现以上目标呢?根据教材特点,我采取了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1、问题导入:2、直观演示:3、引导探索:4、实践应用:
学法:1、自主学习:2、操作实验:3、合作交流:4、比较提高: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6个环节:
课一开始:我请一个小组的同学站出来排成一行,从“1”开始报数。然后问:老师想从中找连号的两位同学,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案?找不同方案时,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是找规律。这从学生身边出发提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带着问题来学习。
为了便于研究,我选用了10个自然数制成这样的数表。通过课件先协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邻数,然后再显示问题,让学生拿出手中的数表想一想,动动笔,或者拿方框试着框一框。学生完成操作之后组织合作交流想法和做法。学生的做法可能是:直接计算或者平移方框来找答案,此时注意引导学生怎样做到既不遗漏又不重复?学生交流后充分肯定了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思考。此时,叫一位学生上黑板来演示一遍。然后我再用课件来直观演示一遍,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共同完成填表。既然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此题,那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由此引导学生说出第(1)种方法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而第二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可以了,第二种方法简便。
在学生经历探索,比较的过程后掌握了用平移的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接下来就引导学生框3个数,4个数、5个数有多少个不同的和的自主操作,并完成相应的填表。再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表中的数据,通过交流讨论,从而发现了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规律:总个数-每次框出的个数+1=不同的和的个数。到此,教学逐步深入,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为了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加深对规律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首先是试一试,这个练习是对应例题来设计的基础性题目,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对新知的理解。然后接下来的练习逐步到较为抽象的花边、字母、有限数字等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丰富了对规律的认识,同时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规律,提高运用规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讲
规律的心得体会如何写 规律的心得体会如何写初中(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