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实岗锻炼心得体会简短 产业实践心得(九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产业发展实岗锻炼心得体会简短一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我市工业建筑业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合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最具活力的增长源,已成为提供就业岗位的主渠道,已成为改善经济结构促进转型发展的生力军。
(一)工业建筑业民营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20xx户,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97%,完成工业总产值3639.9亿元,同比增长26.6%;实现增加值912.4亿元,同比增长25.4%,增速比全市规上工业企业高8个百分点。20xx年全市中小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452.9亿元,同比增长36%,增速比全市工业平均增速高8.8个百分点;完成各项税收156.3亿元,同比增长52.8%,增速比全市工业平均增速高28.5个百分点。
20xx年,我市纳入统计名录库的具有建筑业资质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835家、劳务分包企业178家,分别较上年新增32家和3家。从资质等级看,承包企业中,特级企业3家,一、二、三级企业分别为117家、287家、428家;劳务分包企业中,一级、二级、三级企业分别为125家、27家、26家。私人控股企业648家,占全市建筑业企业总数的77.6%,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7.83亿元,占全部产值的40.3%;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实力进一步增强。
(二)工业建筑业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企业规模壮大。20xx年,全市民营工业企业9319户,较上年增加1584户,注册资本362亿元,较上年增加71亿元。全市民营建筑业企业9096户,较上年增加979户,注册资本228亿元,较上年增加44亿元;全市建筑业个体工商户326户,较上年增加62户,资金总额4000万元,较上年增加1000万元。8家企业入选20xx年中国建筑业企业双百强,4家幕墙企业获得中国幕墙50强企业,5家企业获20xx年度全国建筑业aaa级信用企业。
2.投资势头强劲。20xx年,全市中小企业用于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累计完成102.7亿元,同比增长32.5%,增速比全市工业平均增速高17.3个百分点。今年截至目前,全市民营经济完成投资1291.41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63.8%,民营经济投资已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3.科技含量增加。20xx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61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3.5%以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21.5%,其中,民营企业占85%以上。 期间,全市10项建筑业新技术得到推广,专利申报逐年增加;轨道交通1、2号线、新桥国际机场等建筑工程开工建设和完成,标志着我市建筑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4.发展贡献增强。20xx年,民营经济贡献率达66%,较上年同期提高了2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到65.9%。整个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为76.5%,拉动经济增长10.3个百分点;个体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为11.5%,拉动经济增长1.6个百分点。我市70%的就业岗位来自于民营企业;20xx年,建筑业从业人员达90万人。
(一)总量不大实力不强与经济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目前,我市民营经济无论是企业户数、企业规模,还是贡献水平,与经济发展总体要求,与省会城市地位要求,与先发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缺乏全国叫得响的知名企业。20xx年,我市没有一家本土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也没有一家民营企业登上全省百强企业前10位排行榜。
(二)成本增加致使企业经营困难利润下降
一是用工成本攀升。企业普遍存在用工难,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同时,企业社保缴费基数逐年增加,企业用工成本普遍上涨10-35%以上。二是融资难融资贵。目前,我市民营企业资金需求满足度仅为52%,缺口约为190亿元左右。普遍反映抵押要求过高,手续繁琐,费用昂贵,年利率10-15%的占42%,15-20%的占10%,年利率超过20%的占4%。20xx年,我市建筑业全年财务费用10.7亿元,同比上升75.9%。三是资金占用较大。民营中小配套企业,以现金购入原材料,产品回款周期较长。民营建筑企业单个项目的投标、履约、农民工工资以及质量保证金占工程造价的比重较大。民营建筑企业平均利润低,综合近期企业年检情况来看,近三成的小微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三)产业链不长、配套不健全导致民营企业难以集聚发展
民营企业市场依赖度强,自身聚集资源力度弱。在关联配套企业方面,我市的工业企业产业链不长,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够,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特别是本土企业配套率不高。一些民营企业反映,在园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公交班次和线路安排、员工住房保障等方面不够健全,给民营企业和员工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关于产业发展实岗锻炼心得体会简短二
在旅游消费升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全域全时全季旅游、高科技及创意元素渗入等大趋势和各种利好政策推动下,各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与先进地区相比,山西文化旅游产发展的观念还比较陈旧、发展步伐还不够快。在各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态势下,如何破除“资源即市场、管理即服务、规划即策划”的旅游产业发展理念、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是山西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议题。
xx文化旅游产业资源丰富、开发早,但发展较为缓慢。从历史地理条件来说,华夏5000年文明看山西,从上古时期至今,山西很多地区曾作为历朝历代都城或重要城镇,太原在最繁盛的唐朝曾是仅次于长安第二大都城,险冲之地和军事重镇众多,历史文物资源及其丰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52处,居全国第一。山西名山河流遍布、地形地貌和气候植被种类众多,自然资源丰富,也是农耕文明、草原文明的碰撞交流区,集聚人文旅游风情。从文化旅游资源来说,山西拥有宗教文化、边塞文化、红色文化、古建筑及民俗文化五类资源,形成晋北佛教古建、晋中晋商民俗、晋西黄河风情、晋南根祖文化、晋东南太行山水五大文化旅游集聚区,并拥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在资源型经济结构调整纵深推进中,20xx年山西将文化旅游业确定为山西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随着《山西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新修订的《山西省旅游条例》、“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推动着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发展更有活力、增速逐年提升,2010-2018年山西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达到25.64%,高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速5.51个百分点。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一些先进地区相比,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桎梏,表现为观念和创新的落后、配套服务不足、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景区策划宣传不足及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
(一)发展观念落后、创新乏力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缺乏大市场、大服务的发展理念,资源依赖的惯性大,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创新乏力。一是将资源优势等同于市场优势,统筹规划不足、特色欠缺。粗放式开发模式对当地民俗和历史文化挖掘不够,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少,未能打破地区、部门壁垒进行统一开发,相似资源的产品开发雷同,产品吸引力差。如山西旅游演艺方面除知名导演的又见五台山、又见平遥外,其他节目制作水平和认可度有待提升。在乔家大院示范作用下,山西的各种大院景区资源独特性小、开发雷同。二是片面追求门票经济,对旅游服务特性和体验经济的认识不够,缺乏创新和协作意识,将卖产品和卖服务割裂开来,忽略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如乔家大院高昂的门票背后是过度的商业化而非优质的服务,这也是5a级景区被摘牌的重要原因。星级景区发展质量很大程度反映旅游服务水平高低,20xx年xx星级旅游景区数量全国排名26,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3.58%,而星级景区的接待总人数和营业收入全国排名27和28,20xx年山西入境过夜人数和天数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21%、15.89%。
(二)设施配套不足、服务水平不优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设施配套不足、服务水平不高。20xx年xx星级饭店、旅行社和从业人数分别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3.47%、72.17%和40.63%。在文化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购、娱要素属于显著薄弱环节。纪念品除佛教纪念品、平遥漆器外缺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和制作工艺未能很好渗入。大型综合娱乐场所少、娱乐项目单一,除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外缺乏优秀的娱乐演艺产品。在“行”方面存在景区间连接不畅、公共旅游专线不足,道路等级低,交通标识有待完善,尤其在各景区间较为分散,在高山大河屏障下,高铁航空等交通方式的支撑亟待增强。在“游”方面景区设施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维护的问题,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国际化服务滞后。同时,一些景区周边市场秩序混乱,存在黑车宰客、借封建迷信大肆敛财等现象;游览要素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系统、免费wifi、智能监控等软硬件配套不足,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利用和服务的意识不强,信息化建设呈现保守被动、协同不足、分布不均衡和时效性差的特点,运用大数据研发、管理、营销不足,移动端旅游营销水平不高,市场反应迟钝。在“吃、住”方面整体接待能力弱。一是酒店数量少,据《20xx年旅游业发展报告》显示,山西省酒店住宿类企业仅为6937家,远远落后于广东、浙江等发达省份,即使与周边省份相比,也处于发展劣势。二是品牌化和特色化发展不足,除了山西大酒店、国贸大饭店等个别知名度较高、运行较好的星级品牌酒店外,其他星级酒店的品牌意识还不够。缺乏经济型酒店品牌,入住率较高的为全国连锁型快捷酒店。特色民宿数量少且分布不均衡,仅分布于晋中等少数地区。
(三)景区策划及宣传不足、资源优势难以转化
山西很多旅游地缺乏详细科学的旅游规划和景区策划,多数是以资源为主的旅游开发模式,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缺乏活力和盈利能力。山西的多个“大院”、多个“水世界”开发类同、缺乏新意。太原有狄仁杰公园、农业主题公园等诸多主题公园,但特色和主题不鲜明,旅游体验上与一般游园类似。山西文化旅游宣传相对薄弱。跟一些旅游业的先进省份比,对整体形象、景区的宣传力度小、宣传方式单一依然是资源优势难以转化的重要因素。山西旅游宣传方式主要依赖电视广告和报纸媒介等传统宣传方式,新媒体如抖音网红、动漫宣传、互动式宣传等创新方式不足。建造于五代时期的山西平遥镇国寺,完全榫卯结构、工艺精湛,属世界文化遗产,但知名度并不高;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第一山,旅游人数却不及华山、峨眉山等;山西众多特色手工艺品如上党堆锦、云冈绢人、平遥六合泰枕头、大同煤雕、隰县核桃工艺品等,独具特色,却因宣传包装未能成为热门旅游纪念品。此外,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而且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大气污染、水土流失较严重,人们对山西旅游整体环境印象不佳,尤其是煤旅矛盾突出的地区的旅游形象、客源和收入受到较大影响,只有加大整治和宣传力度方能扭转山西文化旅游的整体形象。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景区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在细分产业的比例不协调和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偏低等方面。具体来看,细分产业比例不协调反映在旅游六要素中存在明显短板,购物、娱乐要素发展不足,缺乏特色、有吸引力的产品,未形成有效的消费拉动,游览要素的信息化不足,利用大数据分析营销薄弱。此外,由于企业过分依赖资源、缺乏竞争意识,粗放式发展模式使得各类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偏低,服务标准良莠不齐、规模经济不足、产业竞争力较差。20xx年全国百强旅行社山西只有三家,20xx
产业发展实岗锻炼心得体会简短 产业实践心得(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