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培训心得体会题目如何写 传统文化培训感悟(6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2传统文化培训心得体会题目如何写一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积淀型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我们今天的许多传统节日与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开展民俗节庆教育,是新一代青少年传承中华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通过研究民俗节庆教育的内涵,加深青少年对中华美德、民俗文化的认识,让学生感受武进民俗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民俗传统精髓的情感,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研究的内容:
搜集“冬至节的内涵及意义”、“冬至的历史流转”“冬至节的由来”等资料,了解当地冬至习俗,开展“冬至节俗漫谈”、“冬至谚语看台”“冬至诗词欣赏”“冬至祝福集锦”等交流会,通过上网、调查等形式了解冬季人体的健康需求、本地冬季饮食特点。
三、活动时间:
12月__日星期__下午
四、活动地点:
教师餐厅
五、参加人员:
六年级部分学生及综合实践课教师
六、活动安排:
1、六年级三个班各选10名学生参加活动,分别组成饺子组、馄饨组、汤圆组。2、现场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包饺子、馄饨、汤圆实践活动。
3、搜集各地冬至节的习俗来历,现场讲述。
4、搜集与冬至有关的谚语、诗词、祝福语,现场展示
七、材料准备:
1、饺子馅、馄饨馅、馄饨皮、湿面团、汤圆馅、糯米粉若干。
2、擀面杖、搓汤圆器具、盛饺子、馄饨器具。
3、围裙、厨师帽。
4、摄影、照相师各一名。
5、小记者一名现场采访。
2022传统文化培训心得体会题目如何写二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基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三重和谐统一,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充分认识和全面把握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创新与发扬。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社会价值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向量和根本精神。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不能给我们提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成答案,但它却可以为我们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提供历史的智慧和现实的参照。
一、传统文化是和谐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基础
和谐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潜在精神和气质。从字源上来看,“和”就是“谐”,“谐”就是“和”,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协调、合拍,如《左传》中说:“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古人多用单字表意,“和”、“谐”、“中”等字都有“和谐”的意思。“和谐”一词则出现稍晚,如《晋书》上说:“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后来,古人把音乐之“和谐”用于考察整个人类社会是否和谐的问题,从而有了社会和谐的思想与主张。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思想博大精深,说其“博”,和谐理念作为一种普遍的精神特质,为儒家、道家等研究和论述,成为各家各派思想学说的灵魂;说其“深”,和谐理念跨越时空,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发。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虚静处下,海涵宽容,从而建立起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序一体,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法家主张对个人、社会、国家三者关系正确定位,在大一统的格局内,实现国家主导下的社会和谐。兵家讲求“令民与上同意”,强调“先和而造大事”,把“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作为治军经武的重要前提,视“和谐”为克敌制胜的根本保证。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和谐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旨在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
二、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三重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和谐的理解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一种大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观。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反对破坏自然、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孔子提出“钓而不纲”,主张用鱼竿钓鱼,反对用大网拦河捕鱼,以防止鱼资源的枯竭。孟子主张在适宜的季节伐木,以免妨害树木的正常生长。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更是直接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根本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而是天生平等的,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还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这就是说,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理想的境界,但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与快乐。在《荀子·王制》中,荀子也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龟鱼鳖鱿鳝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吁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的“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是要人们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赶尽杀绝”,不能无度索取,这样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章句》意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汉《淮南子》的作者明确反对“涸泽而鱼”、“焚林而猎”等等,这些思想都表达了古人对待自然万物的和善友爱态度,体现了古人维护生态平衡,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贵品德。宋代张载在《正蒙》中首先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意即人类是我的同胞,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哲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这与西方主张征服自然的指导思想不同,它关系到人类发展的前途。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来挽救人类面临危机,正是中国传统“和”文化化解人与自然冲突、创造和谐社会的体现。
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还落实到制度上。中国历朝历代,从夏商周起,就对环保有明确法律与禁令。可以说,中国古代在伦理哲学、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社会结构上都深深体现着生态智慧。难能可贵的是,古人还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用于“王道政治”的需要。如孟子所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人与自然和谐是生存发展与社会安危的基础,即所谓“王道之始”。“天人合一”的理念主张人类源于自然,理应与自然融合,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回复,不是受制于自然的主宰,而是因势利导,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为人类造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人和谐。孔子所提出的理想人格是善于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
传统文化培训心得体会题目如何写 传统文化培训感悟(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