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宣传员心得体会和方法 基层宣传员培训心得(五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主题乡村文化宣传员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慢谷阳光农场”里,油菜花开得正盛。草地、菜地绿得好似一块块翡翠:近处是嫩绿的,远一点儿是翠绿的,更远的呈墨绿色。更远处的茫茫蓝天,加上金黄的油菜花和黑黄相间的蜜蜂,为翡翠添了点睛之笔,构成了自然的田园风景画。木屋更是朴素,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我来到茶园,哇!大片大片的绿色打老远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波浪起状的茶树顶上泛起点点新绿,一丛丛,一簇簇,等待着我们去采撷。
我迫不及待地冲进“茶的海洋”,拿起竹篮,用大拇指和食指掐下茶叶,放进竹篮中。一片又一片,大约“工作”了半个多钟头,我收获累累,篮子里已堆积了厚厚的一层茶叶。
下一个步骤是炒茶。我把茶叶倒进锅里,先把茶叶来回翻炒,过了十多分钟,把茶叶平摊在桌上,按同一方向把茶叶揉成“s”形、揉出茶汁。之后,还要再炒一次,直到茶叶变干、变细、颜色变深,才算是到家了。
回到家中,我迫不及待地泡起茶来。我取出一小提取炒好的茶叶,放进杯中。然后用开水一冲,丝丝茶香随着热气弥漫在空气中。深呼吸,令人感觉心旷神怡。尝一口,更是沁人心脾。
我的乡村生活是多么“茶香四溢”,这缕缕茶香,一定会回荡在我的心中。
主题乡村文化宣传员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塑造农旅融合新品牌,带动“小草莓大产业”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七家镇西道村,位于京承出游黄金游线上,靠近茅荆坝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热河皇家温泉度假区内。几年前这个只有1260口人的小山村还是一个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的穷乡僻壤,读道文旅规划设计团队助力扛起规划大旗,为村庄发展提供全程服务。以西道村草莓产业为依托、草莓元素为主题文化ip的全域、全产业链体系规划,破落的村庄一夜成名。助力当地的产业产能与人居生活焕然一新并不断迭代升级。村庄规划后的草莓公社,被评为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
规划通过整合四季草莓、森林温泉、田园风光、特色餐饮、民俗展演等优势资源,实行“公司 基地 农户”经营方式,集中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草莓香草等特色产业,实现“美丽乡村 扶贫攻坚 乡村旅游 产业发展 农村特色文化开发 农村电商 沟域经济 城乡统筹”八合一融合发展,形成河北美丽乡村建设典范。
住宿、餐饮、购物业态融入打造以“草莓采摘、温泉沐浴、民宿体验”为主题的全新农旅融合品牌——草莓公社。对农户住房改造,包括农户住房外立面改造、庭院营造、室内装修设计,提供草莓主题住宿体验;在建筑及景观小品营造过程中突出草莓文化主题元素。从廊桥、路灯、舞台到卡通雕塑、产品标识、餐饮用品,融入鲜明的草莓文化元素,打造独特的食住行游购娱全体验草莓之旅。
充分利用当前乡村振兴大环境下各类政策支持以及旅发大会的助力,依托项目区优良的山水田园环境与农业资源。规划以草莓产业为主导产业,结合皇家文化、民俗文化两大文化特色,整合“南部草莓小镇、中部草莓园、北部稻田”,打造集草莓主题观光采摘、皇家娱乐休闲方式体验、田间特色游乐活动体验为一体的“草莓产业 田园旅游 小镇” 完美融合的示范样板项目。
(一)资本融入。隆化县政府仅在改善水、电、路、灯基础设施上便投资700万元,实现了美化、绿化、亮化,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了群众生活品质。按照特色民宿接待的规格和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将12家别墅型农户客房改造成草莓主题的特色民宿,铺设完成4000平方米的村内道路,并修建停车场、拦河坝、游客接待中心、景观廊桥、观景台等设施。在园区建设上,一方面精打细算用好山水林田湖项目资金和财政旅游发展基金,另一方面用市场化思维解决政府的难题,通过实施城市景观生态治理和乡村振兴建设ppp项目,为旅游发展引来资金活水。
(二)效益分析。项目总投资1.3亿元,流转土地1300余亩。目前占地面积500亩暖棚及游客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已建设完成,正常投入运营,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自2018年运营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0.3万人次,其中2019年上半年已接待游客3.7万人次,营业收入130万元。”
通过读道文旅打造的“草莓ip”系列项目,西道村草莓种植达到1100亩,全村一半以上耕地都种植草莓,彻底改变过去种大田、靠天收的传统农业结构,提高了产业层级。仅草莓种植一项,就安置当地150余人,特别是当地妇女广泛参与其中,按年均2.5万元计算,增收375万元。同时,带动9个种植大户,以房屋入股,每年每户最低收入1.5万元,增收13.5万元;加之通过土地流转,租地打工、规模种植、四季采摘,增收近500万元,日接待能力8000人。
从村庄、到小镇,再到整个谷区,使得当地靠着草莓摆脱了贫困,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这里,让乡村振兴的建设真正的做到了因地制宜,符合了乡村振兴的精神要求,真正赋予了村民产业自主“造血”的功能。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农村环境改善、产业多元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新路径,成为环北京贫困山区以产业融合发展助推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一次有益尝试。
主题乡村文化宣传员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有资源不代表有产品;有产品不代表有产业;有产业不代表能产生效益。因此,把资源转成经济需要经历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再逐渐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再转化成可观的经济效益等多重环节。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让我国广大乡村的“美丽资源”变身“美丽经济”成为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国家农业部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
十大模式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环境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提供范本和示范。
1、产业发展型模式
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典型案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
乡村文化宣传员心得体会和方法 基层宣传员培训心得(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