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德育专家的心得体会和感想 什么是德育专家的心得体会和感想和体会(9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什么是德育专家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大家好!
同学们,记得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能够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这句话让我深深体会到了道德的重要性。道德,就好似一个人的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就无生命可言。道德其实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身边,近得触手可得!道德是最美丽的花朵,最圣洁的心灵,它让人问心无愧,心胸坦荡。
在家里帮父母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是有道德的表现,因为这是一片孝心;帮忙同学理解一道题目是有道德的表现,因为那是一份真诚的友谊;捡起地上的一张纸是有道德的表现,因为那是一颗环保之心;为四川地震灾区贡献一份力量是有道德的表现,因为那是一片爱心;在公交车上为年迈的老人让座是有道德的表现,因为那是一份敬老之心;劝阻同学不要欺负别人是有道德的表现,因为那是一份仁义之心……
一滴水蕴藏着大海的本质,一束光反射了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修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尊重自我,尊重他人,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提高分辨是非、区分善恶的本事,才能有正确的道德选择与正确的道德行为,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
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智慧;道德是最美的花儿,隐藏在人们的心底散发出它那迷人的清香;道德是一种爱心,当别人在需要帮忙时,给予最真诚的帮忙!道德有时是渺小的,多做一个动作,多说一句话,你就已经获得了道德。
我们播下一个动作,便会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会收获一个品格。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会传递着丰富的道德信息,让我们从此刻做起,从自我做起,从举手投足的事做起,养成礼貌的习惯。这样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一次次地得到升华,积跬步,以至千里;汇小溪,以成江湖。
同学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吧!向着人生的前方大步流星!
有关什么是德育专家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一次送课下乡,班主任说班上“刺儿头”多,如果搞什么合作交流,一定会有几个学生讲怪话,大闹天宫,可能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甚至让老师不好收场,还是慎用新课改理念的好。
当新课改理念碰到“刺儿头”,会怎样呢?
我上的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的一篇课文《比金钱更重要》。课堂围绕“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展开。其中“留纸条”是核心部分,最能表现“我”的诚实品质。当学到“我环顾四周,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下一张纸条”这一部分时,我要学生默读,再轻声读,设想当时“我”所处的环境,感悟我“留纸条”时的内心世界。
课堂上时而鸦雀无声,时而喃喃细语,有几个学生还情不自禁地举手要求发言。显然,学生被“我”留下的“纸条”感动了。文本优美的文字加上我动情的课堂语言,已经让学生受到了“诚信至上”精神熏陶。
我因势利导,准备进入下一环节。一个男生突然嘀咕了一句:“只怕有神经病,留什么纸条!怎么不开溜?”
啊!“刺儿头”果然如期而至。
“说说为什么?”我面带微笑,心里却在急速思索应对之策。
“神不知鬼不觉地开溜了,怎么都不会找到肇事者,多好!”
“啊?”我诧异了!
“我听爸爸讲过,”另一个声音在补充,“当守法的成本大于违法的成本时,就可以违法办事,不然就会吃亏折本。我爸爸就经常一边交点小罚款,一边赚大钱,滋润着呢!如果课文中的‘我’及时开溜,一分钱成本都不要。留下纸条就难说了。所以,我认为,这个人不是有神经病,就是只晓得‘大猫从大门进,小猫只能从小门进’的书呆子。”
呵!“刺儿头”还真是老道。我望着一双双期待的目光,额上不觉汗涔涔的――怎么办?
压,学生口服心不服,与“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相悖;绕,“送课下乡”的指导性荡然无存,颜面何在?而且,溜与留,正是课文的核心问题,是语文对学生价值观引领的关键。除了疏导,除了直面,别无他法。
生成远比预设更挑战教师的智慧。我灵机一动,问:“你们觉得书中的‘我’有神经病吗?‘我’为什么不溜?”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个学生说:“不行的,路灯上有摄像头,逃不掉的。”
“不管有没有摄像头,损坏了人家的东西就是要赔。虽然没人看见,但是天看见了,地看见了,自己的良心也看见了”。小小年纪,如此深刻!
“如果溜走了,让人背后骂几句真不值得。”一个高个学生一字一句说开了,“不如诚实一点,良心才会坦然。从后面的课文就知道,只要付出了诚信,就会受到称赞,就会感到快乐。”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我回头问首先发言的“刺儿头”:“你还觉得作者有神经病吗?”
“嘿嘿!没有。如果溜掉了,以后遇见被撞的人就会不好意思。就是没遇见,自己的良心也会不安。主动承认了,良心就坦然了,还多了个朋友,多好!”
我说:“是啊!与人相处,诚信是金。有时,尽管守法的成本大于违法的成本,但是正直诚信的人肯定会选择守法,选择诚信,因为它能让人处世问心无愧,活得有尊严,有魅力,活得更潇洒!”
有关什么是德育专家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大学混到现在,感觉马克思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深刻的洞悉到了人的社会性,并构建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
道德,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规范体系。与法律交相呼应,共同约束引导着社会当中每个人的行为。“道德”,则是引导人们向善,为他人为社会,这是高尚的。“不道德”,则是一种约束,这是不应该的。
其约束作用就在于1.从小到大,社会一直在告诉你不要做“不道德”的事,一旦做了就是不好的,有违社会的2.当你做了“不道德”的事,你就或多或少的会受到外界的舆论批判,给你个人造成压力。
但关键是道德这种东西是无法像法律那样有明确的条文规定,这就意味着每个个体的道德观总有不同之处。当你心目当中的不道德与其他人认为的无关乎道德的行为相冲突时,你就会不自觉的施加舆论批判,“道德绑架”也就由此产生了。
有趣的是,当别人“不道德”在何种程度时,你才会对其施加舆论批判,实质上也是道德体系的一种。就像我们所说的“道德绑架”,也是基于道德的一种舆论批判。
那么矛盾也就产生了,没有舆论,道德的约束作用损了大半,施加舆论,不同人的道德评价体系又有区别,难免会形成“道德绑架”。
那如何处理,或者说制约这种矛盾?还真不好想,但我最近接触到了一个逻辑链,或许能有点启示。
在法律上,我们遵循着一个无罪推定的原则。意思是无论这个人多么离谱啊,只要你没有证据,那么他就是无罪的。但如果你有了强有力的理由,就可以推翻这个推定原则,判他有罪。
那么在评判一个人是“不道德”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当遵循一种“他不是不道德”的推定原则,如果你没有强有力的理由,那么无权施加舆论批判。
而这个强有力的理由,不能自己说了算,大致可以归为社会主流的道德观。或者说,社会的大多数人能否理解并接受。
这种推定原则细化下去肯定会产生许多问题,许多无法解决的矛盾产生。但这或许也能解决很多问题。
而“道德绑架”为什么最近会这么引起我们的探讨。或许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使得信息的表达与传递变得容易,再加上我们的意识在逐渐脱离社会,与独立的自我相靠近。
科技越进步,生产力越高,我们无需依附社会生存,社会也就没这么重要了。
个体的觉醒,是文明的进步,但也是群体生存容错率的下降。
有关什么是德育专家的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教育的力量,其实就是一种传承的力量。”这是我在此次xx之行中,对我影响最深的一句话。是的,我们的教育之所以能够延续,能够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国之少年,正是通过这种传承。我们的老师将其所有传授给我们,而我们又将倾尽所学授予我们的学生,再不久的将来,他们也将会把手中这支教育火炬传递给未来的学生。这是一种不灭的教育之火,也是永不停歇的教育征程。我们的教师需要进步,需要学习,在知识信息高速发展更替的今天,如果一名教师不学习,不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教学理念,那么他蹉跎的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耽误了无数渴求知识的孩子。通过这几天紧张而充实的学习,我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我们现今教育需要的老师,才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老师,才是教育合格的传承者。以下我就结合两位专家的指导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悟:
一、 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会给你一个奇迹
在过去,我一直都以如何上课学生才能掌握一节课的知识点作为主要的教学关注点,从来没有考虑过所谓的课堂效率是否高效,是否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自己总是常常困惑于为什么常常需要投入比预期课堂投入更多的时间,是学生能力的问题吗,还是自己没有教授清晰。然而,当我聆听了蒋xx老师关于建构高效课堂的讲座后,我才明白,其实以往我对于学生技能掌握用时过多的烦恼根源就在于没有创造一个高效的课堂。而如何去成就一个高效的课堂主要还是在于老师自身能力的提升方面。正如开头提到的,我们需要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首先我们要提升自己的高度,才能更好的读懂学生,了解什么才是学生有兴趣的,引发学生的思维;才能通过真正的读懂教材,精简知识点,以小见大的启发学生的思维;接着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运用教法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一个真正的高效课堂,应当是以学生学为中心,以快乐作为学习的根本和内在动力。
而一节美术课,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
什么是德育专家的心得体会和感想 什么是德育专家的心得体会和感想和体会(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