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的小宝贝心得体会和感想 国学教育孩子心得感悟(七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于读国学的小宝贝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通过开展国学进课堂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充分体现学校“博爱做人,博学成才”的办学理念,通过学校国学课堂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达到“以博砺德,以学启智”,人人爱国学、诵国学的目的。
2、具体目标:
(1)教育教学形成合力,通过在全校范围开展诵读《弟子规》,规范学生行为,树立崭新形象。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4)通过国学课堂,提升学生诵读水平,使学生达到“四美”即:节奏美、韵律美、情感美、仪态美。
三、课程设置
循序渐进:1—4年级国学启蒙课本低段,拟定为一、二年级--《弟子规》《三字经》、成语故事,侧重习惯养成;三、四年级、《声律启蒙》、《千家诗、增广贤文》、经典美文诵读,侧重文学素养提升;五、六年级国学启蒙课本高段--侧重知识积累。
四、具体安排和措施
晨读午诵晚分享:利用晨读15分钟、课间、午间活动时间以及每周一节诵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回家后,鼓励学生和家长诵读10分钟,使国学经典诵背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1、每日语文课前5分钟、午间诵读形成常规,选一名普通话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分组读、个别读、接龙读……
2、每周一节诵读课,按计划按进度有序进行国学诵读,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引领学生诵读,能够达到熟能成诵,并定期开展国学诵读展示活动。评选诵读明星班级,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
3、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形式,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4、设立国学诵读评价卡。评价卡分别由“教师、小组、自评”三部分组成,形成评价体系,使国学诵读持久、有效地进行。
5、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介绍诵读的目的、意义以及目前取得的初步成效,请家长配合督促指导,同时也请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当好孩子的榜样。
6、争取达到人人能熟读成诵,人人爱国学,大声读国学。
五、评价
采取“每天评价”、“每周评价”、“弹性评价”方式。
1、每日评价:评价的时间上。老师只要用一分钟,亲自考一个学生,会读了即算通过,即给他一百分。该生即指定为一周的诵读班长。每天由值周班长领诵。值周班长利用下课时间去检测组长,组长再去检测组内同学。
2、每周评价:采用专项考核的方法给学生定级。考核内容为国学诵读经典(随机抽取)片段。
3、弹性评价:根据学生需要、结合学校活动开展适时适度评价。
六、注意问题
1、恰当的定位。
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是对新课程的补充和完善。要利用好课余时间开展活动,或个人读,或小组读,或全班读,形式多样;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学生自主选择。没有压力,没有负担,抑扬顿挫,生动活泼,轻松愉悦。
2、宽容的评价。
我们的评价原则是:只鼓励、不批评。注重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采取激励措施,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竞赛、知识问答、表演等,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从中发现乐趣、得到赞许、获得激励。
3、开展学习型家庭建设
要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开设“家庭经典时刻”,要求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天在孩子放学后、睡觉前,拿出10分钟,与孩子一起学习,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
总之,国学诵读活动是提升少年儿童文学素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我们将按计划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以满腔的激情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全面落实“博爱做人,博学成才”的办学理念,以博砺德,以博启智为孩子的人生奠基。
对于读国学的小宝贝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常言道:要育儿,先育己。我们给了孩子生命,但不能替孩子去生活。我们寄予孩子梦想,但不能替孩子去实现。我们为了孩子做了很多的事情,但对孩子最有价值的是我们选择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可是作为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如何正确培养孩子呢?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好久。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呢?
20xx年接触到国学经典,才明白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诵读国学经典,相当于和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交朋友,轻松的接受他的教诲、吸取他的智慧。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在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可以终身受益。
借助中心校“让孩子们海量阅读”的活动,我就开始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到目前为至,我和孩子们已经读完了《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等。和儿子兵兵读完了《易经》、《大学中庸》、《老子》、《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笠翁对韵》、《朱子治家格言》、《少年儿童诗词启蒙》,现在正在读《孟子》、《黄帝内经》、《诗经》。
在诵读中孩子变得有爱心了。每当我在家里蹲下摘菜的时候,兵兵就会边搬来一个板凳边说:“妈妈,你辛苦了,请坐。”每当我在教室扫地时,总有孩子说:“老师辛苦了,我们会自己扫。”每当我声音沙哑时,总会有孩子给我倒杯水。
在诵读中孩子们变得讲礼仪。一天早上,看到郭煜鑫,喊他,可他没答应,边上的同学们都说他不爱说话。针对此种情况,我及时教孩子们诵读《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下午,在校门口又见到郭煜鑫,再次喊他,他马上站好,说:“老师好。”我欣慰的笑了。
在诵读中孩子的想象力丰富了。一次我在切土豆,兵兵走过来,看着土豆就说:“土豆,土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听到兵兵读诗,心里很惊讶,从土豆都能想到《七步诗》真是太棒了。我就问他:“你看到土豆,是怎么想到《七步诗》的?”他说土豆,煮豆,都有一个豆字。看到大风他会脱口而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定四方。”
清明节前一天,我问同学们明天是什么节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清明节,一说清明孩子们就争先恐后的背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背魏野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薪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看到孩子们能由节日想到古诗,心里真是乐开了花。看来诵读对孩子们的影响挺大的。
在诵读中孩子的识字量增加了,兴趣提高了。一次课堂上,我让同学们预习《阳光》,同学们一下就读出来了: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阳,像,金,野这几个字都还没学,你们是怎么认识的?”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老师,看看《格林童话》,就认识了。”“是在读书的时候认识的,我还认识好多字呢!”我故作惊讶的感叹道:原来读书有认识生字的好处呀!这是孩子们又接上了:读书还可以知道好多的事,认识好多的朋友,明白好多的道理,游玩没去过的地方呢!我趁热打铁,既然书有这么神奇的力量,那就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我的孩子们真的迷上了读书,每天午饭、晚饭后总能看到他们痴迷在书中的身影。
经常诵读国学经典,孩子不仅变得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性格也开朗了,在学习上奋发向上、在做事中互帮互学,为以后做人做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还能从中培养孩子爱上阅读的好习惯。我发现经常读书的孩子,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和理解力也有大大的提升。
我结合自己诵读国学经典的亲身体验,想给在座的各位说和孩子们一起读国学经典吧,在传承中国文化中,在诵读经典中,不仅可以看到秦朝的短暂,唐朝的繁荣,宋元文化的灿烂,明清文化的鲜明特点,更可以欣慰的看到孩子们成长的点滴,成长的快乐。
国学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我们应该多学国学,多读经典,了解历史。在中心校倡导的海量阅读中,和孩子们一同畅游在书的海洋中,与书为伴,与书为友,让经典一代代传承下去,使中国国学文化得到永生!各位同仁,作为一名教育者,深知“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引导孩子爱上读书,爱上经典,与孩子们一同行走在诵读经典的路上,使中国国学文化得到永生!
对于读国学的小宝贝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文章,让我在这很美好的春天里感受别一样的情怀。古代的诗人们也写了不少赞美春天的诗呢!我知道不少呢!比如说《咏柳》、《早春》等等。《咏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于春天的赞美之情,借柳树来抒发春天的美。其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是把二月的春风比作了剪刀,多恰当的比喻啊!
我不仅了解了春天的诗歌,而且也学到了不少夏天的诗歌呢!就说《小荷》吧,诗人把初夏到来的时候写的惟妙惟肖。荷花刚开始的时候在诗人笔下变得更美了。“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是荷花刚刚开的时候样子。
夜晚来临,月亮也随之出来。让我们来看看诗人中的月亮是怎样的吧。《中秋月》、《关山月》这些都是描写月亮的诗歌。让人感觉到空中皎皎明月的美丽。
总之,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识绚丽的奇葩,他的无
读国学的小宝贝心得体会和感想 国学教育孩子心得感悟(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