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幼小衔接的心得体会报告 家长幼小衔接的心得体会报告总结(9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家长幼小衔接的心得体会报告一
晚上好!首先,我真诚地向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家长会的家长们致以真诚的感谢,感谢你们对孩子的关心,感谢你们对学校工作的支持,感谢你们对老师的理解。今晚,我们要共同学习与探讨的话题是如何创建“平安校园”,希望大家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或者关机,再次感谢各位家长的鼎力支持。
相信各位家长通过各种媒体新闻都了解到了,最近,有多宗校园暴力伤害事件被传得热火朝天,事件的伤害程度足以给社会敲醒了警钟,各大学校再不加强力度去做好安全管理,师生的生命安全将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我校积极响应,采取多种措施以保证师生生命安全,具体措施如下:
严格执行学校的时间管理制度,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第一,要求各位家长根据路途远近,计算好学生出门的时间,每位学生都必须严格执行学校作息制。
学校通过学生转达、致家长一封信、家校联系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严格控制学生到校时间,早晨到校时间是7:30至8:00,下午到校时间是2:00至2:30。只有通过这种严格控制到校的时间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多种安全隐患,既防止了学生到校后没有老师监管的情况下出现活动安全事故,又防止学生在进校门前在公路上胡乱闲逛,出现交通安全事故。最主要的是学生如果到校不统一、不集中,三三两两的学生到校,最易给犯罪分子行凶制造机会。
第二,加强学生离校进校的校门口管理,除了警卫员站岗之外,还特意安排学校行政轮班,提高警惕性。
加强学生离校进校的校门口管理,安排学校行政轮班,提高警惕性。既可以维持学生家长的交通秩序,又可以有效的防止不法歹徒对师生的恶意攻击、伤害,从而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在这里,特别要提醒各位家长的在接送孩子时务必遵守学校的规定,摩托车与电动车,自行车停放在指定的区域,其他机动车停放到另外一个停车场,在接送线以外,将接送车辆停放在停车线以外,在保证孩子交通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遵守交通秩序。同时,学校在接送区域安装了摄像头,可以方便回放查看。
第三,加强学校大门开放管理。
大门是师生生命及财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因此,我们学校是实行全天全封闭管理的,加强学校大门管理,每天只在特定时间段开放校门,社会闲杂人员坚决禁止入内,如果家长有事情需要进入学校的,务必到传达室登记。等待值班教师联系学生或者老师之后,确认没问题的才可以进入学校。
那么以下是我们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几条规定,希望家长们认真听清楚:
1、按照国家规定,12岁以下的孩子不允许骑车。相信要做到这一点也不难。必须有家长接送,工作生活再忙,也要合理安排,孩子的安全是家长最值得投入去维护的事情。
2、我们经常会看到学校门口出现很多三轮车,应该是家长请过来接送孩子的,我们不是说不能坐这类车,是尽可能少坐这类车,因为,这类车是无车牌、无驾驶证、无年审的,万一出现事故的时候,追其责任很难的。
3、杜绝学生带玩具,特别是刀具这些锐利的物件进入校园,学校将安装金属检测仪,在进出学校门口时,如带有金属物件的就立马会检测出来,并报警。一旦发现学生携带了此类玩具,必须严肃处
4、不允许学生带零食和饮料进入学校,除非学校的饮水机出了故障,临时需要带饮用水来学校的就可以带饮用水。
5、夏季是雷雨最多的季节,一旦出现雷电现象,所有学生务必进入教师。避免发生事故发生。
6、学生不能进入营业性娱乐场所玩,一般是到正规的商场和超市购物。更加不能吸烟,不能喝酒,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可疑的行为,应及时教育或联系老师共同教育,切不可放纵孩子的不良行为,防止误入歧途。
7、学生在学校的安全,是我们学校刻不容缓要解决的系统工作,无时无刻都在努力着的工作。然而,除了学校做好安全管理之外,还需要家长的通力配合。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学校与家长给予的安全教育,有的是理解不了,有的是记忆不牢,因此,学生与学生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小摩擦,那么,受了伤害一方的学生家长,务必冷静对待,首先通过老师和学校来处理,千万不要自行找对方学生质问、谩骂或大大出手,由老师进行调查、了解、然后对责任方进行教育。如果出现了伤害事故,家长的要义不容辞的履行起监护人的职责,一般情况下,致伤别人孩子的家长要先主动承担起治伤责任,然后,将心比心,以高姿态,以宽容的态度来协商处理。另外,家长应配合学校教给孩子们各种安全知识,比如防火防电的教育,比如家长要经常教育孩子放学后不在外逗留,要立刻回家,不接触陌生人。行路家长要带头遵守交通规则,横过公路一停二看三通过,不要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周末期间,家长一定不要放任孩子到处乱跑,要教育孩子在家做作业、读书或者做家务活,有事出门一定要提前跟家长交代等等。
1、只有深入了解孩子,加倍关爱孩子,才能帮助孩子,才是做好家庭教育的根本。
孩子放学、放假回到家里,无论家长手里头多忙,都要安排时间跟孩子进行有效的有质量的沟通,只有深入了解孩子,加倍关爱孩子,才能帮助孩子,才是做好家庭教育的根本,得人心者得天下,你得到了孩子的信任,孩子自然就会跟你什么都聊得来,这样就能够预防孩子犯错和被伤害的几率。
2、要求孩子上进、健康的同时,我们家长要做好榜样。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什么的家长就会养育出什么样的孩子来,这话真的不假。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而父母则是他们的启蒙老师。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有良好的教育观念,用积极、正确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切忌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除此之外,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体贴,家庭气氛宽松、舒适,这样的环境才能使孩子心情愉快,性格开朗,热情活泼,学习高效。
3、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除了锻炼身体素质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这样才能达到身心健康。
我们通过新闻,经常看到某某学生跳楼了,原因是家长不够关爱等等。因此,可以看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成才的前提,作为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及时跟老师沟通,及时处理。我们都知道,现代社会的压力特别大,家长们要忙于生计,忙于工作,还有大部分是忙于玩手机,这不是笑话,是事实,家长必须安排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以身作则,多带孩子锻炼身体,多运动有益于排除抑郁症。
时间有限,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言论,希望家长们能够跟我互动,哪些说得不够到位的地方,欢迎随时沟通。同时,也真心地希望我们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学校的教育、家长的培育下健康、快乐、优秀地成长。
各位家长,我们有班级微信群,如果对学校安全管理有哪些建议的,欢迎发送建议,我们会在一周内回复及处理。感谢各位家长的配合与支持。除了微信沟通之外,还可以电话、短信,甚至到学校。我相信,在学校与家长的团结一致努力之下,我们的学生肯定可以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健康。
我在这里再次感谢家长朋友们的到场!祝福大家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最新家长幼小衔接的心得体会报告二
1、本学期,我班结合大班的年龄特点,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上面。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教学活动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各学科领域、各活动区域以及幼儿家庭教育当中。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在“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中,我们重点对幼儿进行了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自我服务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经过一学年的努力,我们认为:班级大部分幼儿能够较认真的完成老师每次交给的任务,在与同伴的合作中能够用较灵活的方式较好的与同伴进行游戏,遇到困难时能够和同伴们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班级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3、在日常教学中,继续以园本课程为指导开展“主题活动”,本学期我们进行了“春天的秘密”和“我要上学了”两个主题,教师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设计活动,活动中体现幼儿为主体的原则,做好幼儿的实证收集,及时展示幼儿活动情况,帮助家长了解主题进展情况,充分体现主题活动的延续和深入。
4、班级环境的布置与主题密切配合,发挥班级幼儿的美术特长,每一次的环境布置都邀请幼儿共同商量、共同完成,在“春天的秘密”、“我们要上小学了”、的环境布置中充分体现出了班级幼儿集体的智慧。
5、本学期,班级幼儿参与了班级种植自然角的建立,我们结合主题在种植园地里面种了许多的植物,幼儿学习进行观察记录,以此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长过程。
6、学期初,我们提出将“快速阅读”运用到教学中,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们发现,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7、本学期,组织幼儿积极参与了园里组织的各项大型活动,都获得家长以及园领导、同事们的好评。
本学期,我们采取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中多发挥家长作用,及时让家长们了解班级教育教学情况、幼儿在园情况,具体做法为:
1、鼓励家长配合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通过每周一次的“亲子作业”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进展情况,及时了解幼儿发展水平。
2、每一次的主题活动家长都能够积极参与,主动通过各种渠道为主题的开展提供各种有价值资料,有了家长的参与,我们本学期的教育活动真正做到了“家园共育”。
3、做好幼儿专访、约访、电访工作,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情况,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努力达成教育的一致性。
4、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园里的各项活动,家长们都能够积极参加,家长与教师间建构起了平等、信任、友谊的桥梁。
1、本学期,我们严格按照园里的要求做好了班级各项卫生保健工作,让幼儿生活在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中。
2、做好生病幼儿的护理工作,坚决杜绝传染病流行,本学期,班级无一例传染病,班
家长幼小衔接的心得体会报告 家长幼小衔接的心得体会报告总结(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