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事事顺心心得体会总结 教师心得体会总结语(9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教师事事顺心心得体会总结一
我的体育教学主要从三点来进行总结。首先,我特别重视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运用这个规律可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使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并健康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人的认知规律的培养。这样,可以使学生尽快的学好技术,形成技能,使体育教师真正实现精讲多练,为体育教学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方法奠定基矗最后,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这三点的有机结合会使体育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2021年x月xx日的xx镇中心青年教师评优课中获得二等奖,在2021年xx年x月xx日的区体育教师评优课中获得一等奖。
在开学初我重点抓了广播操,因为学生经过一个暑假,对广播操有些陌生,如不及时抓紧复习,一旦学生养成坏习惯,在纠正就困难了。因此,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点对广播操进行教学的。
第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做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重视做操、自觉做操、坚持做操、认真做操的良好习惯。
第二,体育教师要正确运用示范。示范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示范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因此,要求教师示范要清楚、准确、规范、优美。
第三,讲解要少而精。我在广播操教学时的讲解,主要是结合我的示范动作,让学生加深对动作的理解。
第四,口令要清楚、洪亮、准确。
第五,纠正错误动作要及时。另外,在广播操教学过程中还得到了艾滨老师、李东瑞老师和其他各位班主任的大力支持。所以,使旧县小学的广播操质量,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旧县小学的所有教师都能以身作则,跟学生一起认真的做操,给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在xx镇中心广播操检查中受到了中心领导的好评,这跟小学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
我能够长期带领学生坚持业余训练,并做到训练有计划、阶段有测验、测验有记录、带领学生科学系统的进行训练。在训练时间上,为不耽误学生的学习,我每天都是等太阳落山后天都大黑了才能回家。在训练过程中我努力做好学生和家长的工作,使家长能够让学生训练,使学生能够安心训练。在作学生和家长的工作中,校长和班主任老师也为我作了不少工作,支持了我的训练工作。因此,我要加倍努力,争取在xx年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
推荐教师事事顺心心得体会总结二
一、热爱学生、为人师表
自工作以来,我始终坚信“没有爱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教育。”爱是源泉,爱是力量,爱是智慧,所以我一直用自己温暖的心去关爱每个学生,用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的每一个小过失,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
“让每一片绿叶充分享受到阳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茁壮成长。”——这一直都是我的育人准则。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教师只有处处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因此,在工作中,我特别重视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教育学生。课堂上,发现有同学趴在课桌上,我会走到他跟前,摸摸他的头,善意的提醒他,并关切地询问他的身体状况。发现有同学学习退步了,我会立即找其了解原因,寻找对策。当然,每一个班里都会有一些调皮捣蛋、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他们常常会遭到冷漠和厌恶,但是在我看来,无微不至的关怀似乎比讽刺和挖苦更能令他们进步。因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渴望被外界、被他人肯定的需要。所以我用鼓励和表扬代替了随意的责备和批评,用谈心和交流帮助他们重拾对学习的信心。事实证明,这种做法还是显有成效的,当时班里的几个学困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成绩也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除了扮演好教师的角色以外,在班主任工作期间,每天,我都坚持早到班,迟下班,及时的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上有困难就给与帮助,学习上有困难就给与指导。“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由于我的耐心教育和真心付出,渐渐地师生间的距离近了,学生对我的信任度也越来越高了。现在虽然他们已经步入了大学的殿堂,但每年的教师节,我的办公桌上、电子信箱里都会收到许多来自天南海北的祝福,我想,一个老师,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
二、注重学习、勤奋钻研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从师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学海无涯,业务研究更无限,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为了给学生做榜样,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我们这些教育祖国下一代的年轻教师,一日不学,犹如落队之雁。必须坚持学习,不断学习,唯有这样,才能永远保持一颗鲜活的心灵,“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池的活水。”每年,我都自费购买许多教育教学的期刊杂志。读书,是我经常必做的功课!因为热爱阅读,所以,阅读也回报了我。一则则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给我提供了优秀的教育资源,让我把课堂经营得风生水起。
读别人的文章,但也更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与感悟。多年来,我既学习业务知识,又阅读各方面的书籍;既向同行学习,学习同事教材处理方法、驾驭课堂、研究问题的能力,又向专家学习,读理论著作,听专家的讲座,领悟专家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我在渴求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与他人的经验的同时,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并认真地总结反思,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在教学中,我持之以恒地主动学习课改理论,掌握《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坚持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新途径。课堂上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注重把深的讲浅、把难的讲易、把易的讲透,把看似平常的问题讲得有意思,富有生命力。久而久之,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另外,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在课前非常重视备课,在备课中一直要求自己要做到“五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学用语、备板书;课中激情投入,处理好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堂具有吸收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课后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分析成功之处或欠缺所在,制订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一个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好感与尊敬,就首先要把课上得既扎实又生动;一个教师要赢得社会的认可和肯定,就首先要拿出一流的教育教学业绩。”我坚信:“只要真情付出,用心教学,就会有丰厚的回报”。
三、恪尽职守、锐意积极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我恪尽职守、任劳任怨、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坚持出满勤,干满点,从不迟到早退。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认识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要求,在教学中我不错过任何一个可以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机会,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和教育活动,积极参加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向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学习,所以在学校举行的新秀课大赛中自己的表现也得到了领导的一致好评,并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
不过,在工作期间,我既教书又育人,还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做人要自立自强,诚实守信,为人正直;在学习上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待人要宽厚,做事要有责任心;在生活上要勤劳节俭,生活俭朴。经常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做一个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推荐教师事事顺心心得体会总结三
宁夏优秀老师事迹
“塞上红烛”无悔人生--------冯志远同志先进事迹介绍
“塞上红烛”无悔人生(上)
和煦的阳光,洒满长春市一汽家属院的一间普通房间。房间里盛开的鲜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病床上,躺着一位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垂暮老人。他就是先后“感动吉林”、“感动宁夏”的新闻人物。吉林省省委领导来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来了,教育部领导来了„„所有的人都是怀着崇敬而来,带着感动而去。
他叫冯志远,是宁夏中宁县的一位退休教师。他何以令那么多人深深感动?记者就此先后在吉林、宁夏采访了他的亲人、领导、同学、学生、同事,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也更令人感动的事迹。冯志远老师的形象,在记者的眼前也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了。告别新婚,他志存高远义无反顾
1953年,冯志远从东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分配到上海市市南中学。1956年,他又调到上海第一速成师范任教。在市南中学时,他结识了同样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马老师。4年后,他们喜结连理。
就在这时,即将成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派人到上海请求智力支援。校长征求冯志远的意见,冯老师二话没说,当即表示同意。新婚妻子的劝说,也没有动摇他的决心。
冯志远所在的“文教大队”,在自治区成立之前就赶到了。他们先后被安排兴修银川老城与新城之间的公路、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直到1960年4月,他才被派到创办不久的中宁县鸣沙中学。
宁夏荒凉的农村与繁华的大上海反差太大。冯志远他们住的是透风的土坯房,睡的是冰冷的土坯炕,用的是烟气腾腾的土炉子,点的是用药瓶自制的煤油灯,吃的是野菜为主、毫无油水的调和饭。就是这样的饭也填不饱肚子,许多人患上了浮肿病。
冯志远到宁夏时,宁夏的基础教育还相当落后。在当地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很少。像冯志远这样的名牌大学毕业生是凤毛麟角。后来,与他同来的人陆续都走了,只有冯志远始终留在农村。冯老师一直生活在宁夏农村。当地一位校长称他和其他外籍教师是中宁县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倾心育人,他才华横溢,富有建树。不论是在鸣沙中学,还是在关帝中学,都有人称冯老师知识渊博,是教学水平最高、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冯老师先后讲过的课有:语文、俄语、历史、地理、英语。有一段时间,学校缺教师,他同时教几门课。
他创造的“情景教学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高尔基的《海燕》时,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教《黔之驴》时,他配有各种形体动作„„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课上完了,课文也会背了。他教的许多课,令人终生难忘。
教书,成为他的最大乐趣;讲课受到学生欢迎,成了他最好的精神享受。他的许多学生记得:上课铃声还没敲响,冯老师就早早站到教室门口了;下课了,冯老师连口水也不喝,又与学生在课下亲切交谈,热烈讨论。他的教学,对不少人产生终生的影响。有些原来语文成绩差的人,工作后竟成为单位的“笔杆子”,有的人还成为当地知名作家。
虽然教了一辈子书,有些课讲过几十遍了,但他每次上讲台前还要认真备课。
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冯老师教过的学生,一点也不过分。冯老师的学生在北京、上海等地的许多大学里当上了教授,而更多的人则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学生的进步,是冯老师最大的享受和精神安慰。一次,他的一个学生把自己新出的书送给他,他兴奋得两眼放光,溢出了泪水。
燃烧自己,红烛光辉照人间
冯志远早年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病,许多医生不止一次叮嘱、甚至警告过他:一定不能劳累过度,否则会双目失明!
但是,一投入工作,冯志远就什么也不顾了。他每天5点起床,直到深夜12点左右才休息。他给学生批作文批得特别细,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他批的作文本上,几乎所有空档都被批语填满。他还把学生叫到跟前进行面批。每个学期里,每个学生差不多都有一次以上获得“面批”的机会。有时,眼睛实在累得不行了,他就让学生自己念,他则边听边改。
“十年浩劫”结束后,积压在冯老师心中的巨大能量喷涌而出,看到学生钻劲十足,他更是喜上眉梢,他的体力透支也越来越严重。那时,每天夜晚,每间教室里都灯火通明。冯老师在教室之间穿梭辅导,从这个教室走出,又往那个教室走去,几乎没有在深夜12点以前休息过。他的视力急剧下降,不得不借助放大镜来备课、批作业,到后来,就是借助放大镜,也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了。在眼睛一再发出抗议的情况下,他才闭一闭眼睛,缓解一下疲劳。
视力的下降,冯志远早有警觉。对其严重后果,他也有过预料。但他想到自己老了,一定要抓紧时间工作。为了把过去耽误的东西找回来,他已经顾不了许多了。终于,在一次语文课上,黑幕罩上了他的双眼,他从此陷入无边的黑暗之中。他是被学生们扶着走下讲台的。这是1985年,他55岁。有人为他感到惋惜:如果平时多注意点,不那么过分劳累,他不会这么早就失明!
双目失明,他依然高擎知识的火炬
眼睛失明了,他的心依然亮堂堂:他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自己该干什么、还能干什么。按说,一位奉献了大半生的失明教师,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颐养天年,谁也不会为此说什么。
但学生们担心他就此离开:“冯老师,你会离开我们吗?”他也离不开这些朝夕相处的学生们:“大家放心吧,我不走,我陪你们一块儿学习!”他知道,当时学校很缺教师。对自己今后的生活,他已经深思熟虑了:我还要继续上讲台!虽然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教语文了,但是,自己完全可以凭着记忆和过去讲课的基础上历史课、地理课,还可以用自己平生所学辅导学生!
他找到学校领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不久,学校重新为他排了课。冯志远用8个字形容他当时的心情:喜出望外,正中下怀。
于是,关帝中学从此就有了这样感人的一幕:上课铃声没响,就有两个学生来到简陋的教师宿舍,将早已穿戴整齐的冯老师扶到教室。他还没有走上讲台,学生们就怀着敬仰的心情迫不及待地齐声高喊“老师好”了。学生们听他的课,更加认真、更加专注,课堂气氛也更好。下课了,又是学生把他扶回宿舍。这样的场景,每周都要出现六七次。哪位老师有事,他就要求顶课。他常常出现在不同班级的讲台上。
就这样,他以“盲人教师”的身份继续活跃在讲台上。至于课外辅导活动,则一直持续到他退休之后、离开宁夏之前,他那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常常挤满了求知的学子,常常被欢声笑语填满。
就是到了2000年春天,冯志远还借校长前来看望之机,郑重提出要求:我的眼睛看不见了,手还能动,脑子也不糊涂。我还能教学生拉二胡。
冯老师失明后,学校组成了“学雷锋小组”,轮番照顾他的生活。
1992年,王泽娟、白燕玲两个学生陪同冯老师去长春。住在一汽家属院的妹妹冯宝珍希望他就此留下,但他只住了几天就返回了宁夏:宁夏有他的牵挂,有他继续展示人生价值的舞台!
默默忍受分离之苦,他舍小家顾大家
大诗人杜甫曾写诗《新婚别》,专道新婚别离之苦。喜爱唐诗的冯志远对此有更深的感受,但他为了西部的教育事业默默地忍受了。只有到了寒暑假,他与马老师才有相聚的机会:有时马老师来,更多时是冯老师回。直到冯老师40岁时,他们才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但是,远在大西北的冯老师却没有能力照顾母子俩。冯老师至今还记得:一次,儿子得了急病,妻子发来电报催他回去。此时正赶上中考,学生实在离不开他。他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先留下来。那几天他坐卧不宁,老是念叨:不知九实的病怎么样了?等中考结束、他风尘仆仆赶回上海时,儿子的病已经好了,他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冯老师心中有一段温馨的回忆:他一回到上海家中,儿子就拉住他的手不放,亲热得不得了,他要让父亲
教师事事顺心心得体会总结 教师心得体会总结语(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