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雨巷》经典教学设计
导语: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的,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教学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诗的意象和音乐美,把握诗意
2、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体会《雨巷》的多重情绪内涵。
3.分析语言,体会本诗的意象美、古典美和音乐美。
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本诗,具体感受诗中朦胧含蓄的意象美、格调清新的古典美、韵律和谐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浙江省杭县人。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1923年进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报刊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1949年3月到北平,任华北大学第三研究室研究员。1950年2月因病逝世。
戴望舒是我国三十年代“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早期诗歌深受法国象征派和我国古典诗词的影响,强调表现自我的感觉,喜欢追求意象的朦胧,多用象征手法抒情,用以表现个人难以排遣的寂寞、哀愁和痛苦。《雨巷》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
戴望舒《雨巷》经典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