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生态文明调查心得体会及收获 家乡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二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家乡生态文明调查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秋天来时,隐隐约约传来饱食的鸟欢快的叫声,人们看着一片片沉甸甸的农田中的稻穗从淡黄变成深黄,丰收的喜悦在脸上挂出深深的笑。
早晨,稻叶含着露珠,太阳出来,稻叶上露珠在阳光照耀下,闪闪的散发着宝石光,超迷人,要是风再轻轻一吹,稻叶便把露珠送回它的大家族中,当然少不了的是放出那新鲜的空气,让人心情一下子变得非常轻松,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午,稻穗尽情吸收这阳光,它宁可多晒一天太阳,也不愿让太阳休息一天,不愿有一点阴凉,稻穗是绝不会辜负人们的,把肚子吸的饱饱的,颜色也变得越来越成熟,农夫们也高兴的充满了欢声笑语。
傍晚,沐浴了一天的阳光,水稻开始在风中翩翩起舞,劳累了一天的农夫们,晚饭后,坐在田埂上,看着稻子,笑笑聊着今年的收成。那随风飘来的阵阵稻香使他们沉迷。哦,原来太阳公公也舍不得烧焦那金黄的稻子,只得用余光把云彩烧得通红通红的,在火烧云的照耀下,稻子增添了一份别致的美,一下子变得金灿灿的,在风中舞动着,更兴奋,更迷人了。
慢慢的,夕阳西下,人群也散了,稻穗也停止了舞动,把稻香留在村中飘荡,飘荡,就这样,夜来了,稻香渐渐的飘进了人们的睡梦中。
我爱家乡的秋天,我不仅仅爱它迷人的风景,更爱他迷人的稻香,最爱的是人们脸上的装满着丰收喜悦的最迷人的笑容。
初二作文家乡的秋天2伴着丝丝秋风的到来,伴着空中飘零的落叶,秋,它踩踏着落叶铺成的地毯,悄无声息的来了。
放眼望去,田园里金黄的稻谷,在太阳底下显得格外耀眼,犹如一片金黄的海洋,在微风的吹佛下,这片海洋翻滚着金黄波浪,一层接着一层……在我的家乡里,有果园,果园里也是一派丰收的景象:橙红的橘子压弯了树枝、那黄澄澄的梨子在树枝上跳舞?,随风摇摆……望着这些秋天的果实,怎能不让人想起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呢?
秋叶是美丽的,你瞧,那一棵一棵枫树,似乎像是在烈火中跳动的火焰,又像天边的一抹红云,这正是织云送给秋的礼物,为秋披上了一件美丽的衣裳,飘落在空中,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飞舞,那样轻盈,那样优美。一夜之间,地下已经满是落叶,拾起一片落叶,仔细观察,枯黄的脉络在叶片交织,它们曾在春天给鲜花衬托,曾在夏天被暴雨洗礼。
秋风是美丽的,虽然我们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得到,秋风吹向田野,稻子熟了;清晨,走到林间里,林间有一个小屋子,小时候我们称它为“糖果屋”,这个屋子对小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以前,我们许多小孩子都来这玩,而现在已经空荡荡的,这时,秋风来袭,虽然感到一丝凉意,但想到以前的事情心里还是暖暖的,不知何时沉醉在西风中,只有飒飒秋风在耳边吹过,我的心里再也装不下其他的东西,只有迷恋和深深的回忆。
这就是我家乡的秋天,虽然和别处的家乡没有什么异同,但在我心中意义不同,这里有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的回忆,只要有这些就足够了。
初二作文家乡的秋天3秋天悄然而至,大树穿上的秋衣,小草披上了黄毯,菊花在这百花凋谢的秋天也悄然怒放,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家乡。
在家乡,这个时候就是菊花的天下。看,菊花有大有小,大的像一个绣球,小的像珠子,美丽极了。再看看那些美丽的花瓣,有的像龙的爪子,有的像一根绣花针,绣出了秋天的美丽。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菊花,穿着五颜六色的衣袍,站在花群里,一阵轻风吹过,我就翩翩起舞,五颜六色的衣袍就随风舞动着,让我把我清香传给世界的每个角落。这些菊花红得似火,白得若雪,粉的好像一片片云霞,墨绿的叶子层层叠叠,托起这些色彩斑斓的菊花。在仔细看,有一枝菊花鹤立鸡群,一枝独秀,好像一方霸主似的。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稻谷弯下了腰,红红的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在苹果红彤彤的脸上咬一口,嘴里心里满满的甜,粉嘟嘟的桃子一个个也笑红了脸。菠萝也用它那迷人的香味,引诱着人们。玉香梨也争着散发出香甜的味道。感觉整座森林都沉入在水果味的海洋里。
秋天,那一定少不了的漾濞核桃也成熟了,它也急着褪去绿色的外衣,让人们注意到在它坚硬的外壳里那被称为“长寿果”的果子。板粟我最喜欢的一种果实,也不干落后的要褪去它那刺刺的外套。
秋天,也是小动物们忙碌的季节呢。小青蛙赶紧挖洞,准备在冬天里美美的睡上一觉。小松鼠也在收集松子,那可是它冬天的粮食呢!
我家乡的秋天还有很多东西,只要一想到它们,我的心里就发出阵阵甜味!
初二作文家乡的秋天4露珠盈盈,晨风荡漾,睡了一夜的太阳仍窝在白白暖暖的云朵里不肯出来。秋风却早早地起了床,哼着欢快的小曲,轻轻地跳过池塘,挤过竹林,跃上天空,硬是将白云从太阳身上拉起来。太阳也不恼,仍将温温的阳光染到漂亮的秋叶上,还给它们讲昨天的梦,逗得它们花枝乱颤。
秋日的阳光,少了夏日那份惹人烦躁灼热,多了一些怡人心神的清凉,却仍是温暖的。山顶上的大树伸直了身子给脚下脆弱的小树挡风,还不忘留出些缝隙让阳光给小树带去“早安”的问候。小树坐在脚下绒绒的绿毯上,仰望最高的那颗大树,它就像是一根棍子,撑着天上那团软软的棉花糖。
太阳慢慢走到了正空,看着调皮的秋风把白云扯得如丝如缕,最后竟只剩下了空灵而剔透的天空。山腰上一片青绿,中间夹杂的点点红叶像是从火炉中蹦出的小火星,在绿色的海洋中格外显眼。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大树间有时露出些空地,上面有焚烧的痕迹,而留下的草木灰却是新种小树苗的最好肥料。小树四周也已经钻出了一片青青的小草尖,刚出来时身上沾着的泥末也已被后来的一场绵长的秋雨洗净,现在正青得可爱。
过了空地,再往下还是树,山脚边一条弯曲的路,宛如盘着的银蛇,没有头,没有尾,只是在青翠率丛中若隐若现,运远行或回家的人走在它身上,两旁是金黄的小雏菊,金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幽幽的香气都使这小小的花朵异常美丽。它散出的香味和洒出的花瓣,都被微风接住,再轻轻放到下面那条波光粼粼的河中,小河捧出秋风给它捎来的礼物,一路唱着欢快的歌谣向远方流去。
湛蓝而深邃的天空,如同浩瀚无垠的碧海,闪着神秘的幽光,同着小鸟的伴奏,唱起了对秋天的赞歌。
关于家乡生态文明调查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又看到那棵苍劲的古树了。它就那样,一直挺立在村口处,犹如一位不畏风霜的士兵在保护着这个小村庄。公路歪歪扭扭的,从镇上行驶五个公里,就到了生我养我的地方。三岁从遥远的江西回到家乡,十二岁再次离开家乡到镇上求学,算起来,在小村里生活了不到十年时间。
最怀念那条小溪。孩提时代,那显然不是小溪,可称得上一条小河吧。它将小村一分为二。每当暴雨来临时,河对岸的人想到这边,得绕很远的路。因为河里的搭石整个淹没在水中,行人一不小心,踩个凌空,就会被湍急的水冲走。每当夏天来临时,小河变成了孩子们的水上乐园。那时,孩子们不分男女,个个光着膀子,犹如水鸭子一样嬉戏。每天傍晚时分,这里变成了天然的澡堂。没有窥视,没有取笑,感觉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水流将浸泡过肥皂的水漾开来,带点白色,继续捣鼓几下,当水流完全冲走了白色的香皂水时,就算洗完了澡。
还有那老家的后山。那里有一个平坦的小山坡。秋收季节,村里的人将稻谷晒在上面,等到日落西山,小山坡上尽是忙碌的身影。我们帮大人干完了活,便在稍稍倾斜的土坡上练起自己的功夫来了,什么空心斗,弯腰,跨步等,有时候,还会连环翻。那时的腰杆,似乎面条做的,怎么翻腾怎么成型。大人们则挑起一担担的谷子回家去。如果太阳猛烈,只要晒上一天,那些刚收割的稻谷就可以入仓了。
等到春花烂漫时,山间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艳丽的杜鹃了。牵一头牛,走入山中,当牛儿停下脚步尽情享受小草的美食,我们的赏花之旅便开始了。其实,我们并叫不出那花的名字,只知道红的是杜鹃,白的,黄的,紫的,就不知名了。加上那满山的绿,构成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卷。当然,花儿只是点缀,自然的色彩依然是葱茏的,哪怕万物萧条的冬季也是如此。
秋天,等到山馒头成熟时,我们入山的唯一目的,便是寻找猎物,吃个满嘴黑。那时,从镇上到村上,要经过一条山路。路旁,山馒头就会沉甸甸地将自己挂满小枝头,让行人一览无余。小孩、大人无一例外地无法抵挡它的诱惑。其实,山中物种多,哪只有山馒头?还有野葡萄等,都等着嘴馋的孩子们去寻找他们的踪迹呢!只要细心,大自然总是会给我们带来满心的欢喜!
拔草是孩提时代村子里每个人都做的事情。每当放学,太阳还高挂在半山腰,我们从学校奔跑回家,便拿着一个簸箕上山了。不过,说也奇怪,村中的那条河,就如隔世的带子,将我们的路牢牢地掌控着。小河这边的人绝不会去小河那边拔草,里向的人也绝对不会到外向去拔草。就那几处地,不知曾经有过我们多少脚印。如果哪一天,小草不够装满整个簸箕,鬼灵精怪的我们就拿几根树枝放在底处,那样,从上面看下去,小草显得丰厚许多。
如今,那棵树,依然如此苍劲有力。与树相守的,还有那座寺庙。每年的过年到元宵节前,那里香火鼎盛,承载着整个小村的希望。当然,基督教的人,对那里全然可以做到视而不见。寺庙边上,就是我就读的小学。从我记事起,那座学校曾经三易其貌,如今,早成了一座空城。偶尔,还有小村里的人将柴草搬入其中,也算是有点作用吧。学校边上,按上来几台锻炼身体的设施,常常看到爷孙俩在那玩。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小河不再是小河,成了小溪。村里的年轻人一个一个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剩下耄耋的老人驻守农村。近年来,那些熟悉的面孔一张张老去,一张张消失。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时不时总听到谁去世的消息。过年回家的,却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只记得,我们都是与这个村庄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小溪的下游,筑了一方霸,将仅有的溪水储存了起来。这样,水渐渐满了起来,鸭子又可以自由畅快地在那里游泳了。
离开小村时,村口的那棵大树正在风中摇摆着自己的枝干,仿佛在欢迎欢送过往的人。
家乡生态文明调查心得体会及收获 家乡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二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